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美学思想探析

2018-05-14 16:38张浩
知识文库 2018年13期
关键词:大调调性小调

张浩

对于“情感论”音乐美学视野下的D·斯卡拉蒂的程式性体现在曲式上,主要是通过对古二部曲式的改造和创新,使之具有了古典奏鸣曲式的雏形。本文拟从程式性和色彩性两个方面对斯卡拉蒂的美学思想进行分析。

1 程式性

盛行于十七至十八世纪的古二部曲式,大部分都位于巴洛克组曲的舞曲乐章之中,“它的结构布局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并且各自进行相应的反复,在和声的运用方面最重要的突出调性的结构”。在第一部分中都是从主调开始,通常都是在属调上完全终止来结束,这个属调是指大调为属调,小调则为平行大调或者是小调的属调。在第二部分中,是在第一部分结束后,由属调部分开始,并且还继续第一部分的主题内容,通过不断的重复与转调,最终结束在主调上,这样的就形成了非常对称的曲式轮廓结构。D·斯卡拉蒂创作的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就是以古二部曲式为基础的,如g小调奏鸣曲作品K4其结构就是采用了典型的古二部曲式。

在这部作品中的第一部分是从g小调开始的,当进行到第7小节时由g小调转入了其属调——d小调,并在d小调的通主因调——D大调上结束。在第二部分的时候是从c段开始的,同事也是a段与b段的结合部分,开始于第一部分结束时的调性——D大调,b1部分是b段的变化与重复部分,最终也结束在主调——g小调上。总来说,两部分的内容无论是节奏织体还是主题材料上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在第一部分的两个主题方面也没有形成太大的对比,也很好的彰显出了古二部曲式的结构特点。其他采用古二部曲式的结构作品还有K1、K16、K21、K22、K27、K65……。

D·斯卡拉蒂在曲式结构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继承了古二部曲式,并在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重要的创新,这些探索主要是指不断的对呈示部、展开部以及再现部进行相应的完善,这也很好的预示着日后古典奏鸣曲式的创作结构形式。D·斯卡拉蒂在完善奏鸣曲的呈示部时,主要是采用了两个相互对比的音乐形象,这样就能够让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逐步成型。在D·斯卡拉蒂创作的作品K29中,在呈示部中,此部分的主部主题以右手的快速跑动伊始,“速度极快的音乐旋律急速推进,彰显出坚定和果断的情绪,D大调额音乐旋律呈现出的是明亮辉煌的音响效果”。此时的副部主题无论是在掉是调性上还是织体节奏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表现出了抒情和优美的旋律,主副部主题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斯卡拉蒂在安排主副部主题的调性上,也能够看出他遵循古典奏鸣曲式的调性布局,将主副部主题建立在互为主属关系的大小调上。例如作品K162的主部主题是E大调,副部主题则是其属调B大调。作品K19的主部主题为f小调,而副部主题则是bA大调。作品K9的主部主题为d小调,而副部主题则是F大调,属于平行大小调的关系。

另外, D·斯卡拉蒂还不断的对呈示部进行了相应的完善,规划处了连接部和结束部,尽管有的只有两三个小节的乐句,但是它已经具备了相应的链接或结束的功能。例如作品K9中第5——7小节就是连接部,此时的调性由主部主题的d小调转变到F大调上,也暗示着副部主题的调性,并且这种重复出现的带有俏皮性质的小动机也能够为副部欢快的主题舞蹈打下基础。在第16——26小节的结束部时使用了副部主题的材料,以完全终止结束在F大调上,体现出了具有典型性的奏鸣曲式调性的布局特点。

D·斯卡拉蒂采用古奏鸣曲形式创作的第二部分被称之为展开——再现部,通常都是把呈示部分结束时的调性作为开始,有时候运用主部主题展开时的材料,有时候运用的是副部主题展开的材料或者是连接部的材料,创作手法多种多样。在展开部的调性方面显现出了非常活跃的特点,此时不断的转调也使奏鸣曲的色彩有着鲜明的变化。在再现部上一般都是重复副部主题或者是结束部的材料,在调性方面则又回归到主调上,这种创作手法就是奏鸣趋势最为典型的标志之一,这也显现出了D·斯卡拉蒂在创作中努力寻求对比统一的原则,也可以看出其对古二部曲式的继承、创新与发展的地方。在有些奏鸣曲中也出现过了具有完整意义的展开部和再现部,在展开部展现出了具有明确意义的终止和段落的结束,在再現部则展现出了对完整主题的再现,这样一来就打破了古奏鸣曲比较对称的二部性的创作原则,形成了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部分的乐曲的曲式结构,这种曲式结构特点在作品K159中能够体现的最为显著,

在作品K159中展开部的开始时展开的是连接部的材料,并且调性在不断的变化着,形成了明显的紧张感,这也与呈示部形成了对比,之后再43小节时在进行再现部之前将调性定格在g小调上,此时运用了休止符也确定了段落感。在再现部时主调定格在C打掉上,将呈示部的每个部分都展现出来,也预示了整个奏鸣曲式的结构轮廓。

通过上述的分析,在D·斯卡拉蒂创作的作品中,呈示部在明确了主题形象之后,一般都不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然而,D·斯卡拉蒂为了更好的丰富情感的表现,在呈示部中创造性的确立了两个主题的形象,从而能够形成鲜明的对比。展开部对应的是文学作品中的论证环节,一般来讲要做到扎实、稳重,这样表现出的音乐效果往往都会是平淡无奇质感。对于这一点,D·斯卡拉蒂采用了“休止修辞格”的方式,使作品的呈示部展现出了收束感和终止感的同时也暗示了再现部的到来,这也与呈示部的主题形成了显著的对比形式。在最后的再现部,D·斯卡拉蒂不满足相同的再现,因此,在他创作的作品中,在实现基本的再现基础上,重点加入了呈示部之中主副部主题在调性方面的回归,这也使在线出表现出了进一步的丰富与扩展,正是因为在这些方面的创作,是作品的音乐表现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也更好的表达出了作品的不同情感,“在音乐中获得各种情感,了解到世界的多种多样和人生的奇妙变化”。

2 色彩性

“情感论”音乐美学视野下的斯卡拉蒂的色彩性主要体现在调式方面,通过音乐色彩的变化,给人以多样化的感受。

在上一节对曲式的分析我们了解了D·斯卡拉蒂的调性布局结构,在乐曲的呈示部中呈现主调,在属调或者是其他关系调上终止。乐曲的展开部具有着频繁的转调,并且调性活跃。“在再现部时由返回到主调上,这一结构被其大量的运用到奏鸣曲的创作之中。”

到了巴洛克时期,大小调体系已经成为了主流,因此,在D·斯卡拉蒂创作的奏鸣曲中明确了大小调的性质。据分析,他创作的555首奏鸣曲,大调作品共有398首,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D·斯卡拉蒂对于大调的偏爱,由此我们能够看出这与D·斯卡拉蒂开朗乐观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再加上他为宫廷音乐服务这一因素,也使其创作的音乐具有着明朗、愉悦的性质,所以他经常采用一些色彩明朗的大调以此来展现出充满阳关、朝气欢快的舞蹈场面,由此,这也成为了D·斯卡拉蒂创作中光彩照人的音响效果。

D·斯卡拉蒂在创作小调作品使则采用了暗淡的色彩,也为我们展现出其另一面的特点。例如具有幻想性质的作品K213,这部作品的主部主题是从忧郁的d小调的主和弦开始的,在上行的分解音型中仿佛演奏者在那神情的歌唱,在连接部的时候,调性由a小调到g小调再到d小调中变化。在下行的旋律之中,展现出了小调的暗淡,旋律的忧伤,色彩的柔和方面,这些均符合作曲家的心情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D·斯卡拉蒂创作的作品在展开部中的调式变化也是非常活跃的,倘若“没有一颗真正感悟、理解音乐美的心灵,钢琴音乐也就失去了其灵性”。[5]作品K461中,第一部分从C大调开始,展开部由g小调——bE大调——c小调——bA大调——f小调——c小调,这样的频繁变化的调性,不断的推动了音乐的前进,而且还使作品具备了丰富的情感色彩。作品K261中,呈示部在属调#F大调上结束,然而在展开不得时候又转到了d小调上,留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作者单位:大庆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猜你喜欢
大调调性小调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和声小调音阶
G大调随想曲
“跑调”了怎么办
谈“调性”
Colorful you
愿你以梦为马,随处可栖
谈音乐中色彩性的应用
浅析笙在柳子戏音乐中的演奏技巧与风格
调性的描写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