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徐州地区汉画像石中的建鼓舞

2018-05-14 22:11黄田田
北方音乐 2018年12期
关键词:汉画像石徐州

黄田田

【摘要】建鼓舞是汉代百戏乐舞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汇演百戏乐舞的场合,建鼓舞往往居于中心位置。本文以徐州地区汉画像石为研究对象,着重对汉画像石中建鼓舞的表演形式和动作元素进行整理,分析建鼓舞舞蹈特征和舞蹈功能,从而挖掘出其所蕴含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建鼓舞;汉画像石;徐州

【中图分类号】J722.4 【文献标识码】A

从汉画像石看,建鼓舞形制多样,建鼓的顶端各种羽葆(鸟尾的羽毛)华丽夺目,立柱上还有华盖作饰,建鼓的跗足更具艺术性,跗多为兽形,兽形跗足多见虎足,汉画像中虎形跗足形象极为生动,有的张牙舞爪,有的憨态可掬,并且已有温顺的家养虎形象。然而“建鼓舞”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因此,本文以徐州地区汉画像石中击建鼓而舞的舞蹈作为建鼓舞研究对象进行叙述。

一、徐州汉画像石中建鼓舞的表演形式

建鼓舞的击打方法一般是乐人在鼓左右两边击鼓,击鼓时既可以单人击鼓,又可以双人击鼓,击鼓者既是乐人又是舞人。从表演形式上看,建鼓舞既有独舞又有对舞,其中,双人击鼓囊括男子对舞、女子对舞和男女对舞。由此可见,双人击鼓占据了徐州地区发现的建鼓舞画像石的大部分。

徐州地区现发现的单人建鼓舞仅两幅,一幅为人物乐舞图,男舞人立于建鼓右侧一,舞人抬双臂挥舞鼓桴做击打状,姿态矫健;另一幅为车马乐舞图,是男舞人倒骑在骏马之上,左手上右手下,击打建鼓,体态潇洒恣意,颇有神韵。双人建鼓舞是汉画像中刻画最多的舞蹈形象,通常是二人相向对击对舞,根據步伐节奏变换击鼓的手法,形成的姿态也是变化多样。双人建鼓舞多为男子对舞,偶见女子对舞和男女对舞。目前徐州地区现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建鼓舞图像26幅,其中对舞24幅。从徐州地区发现的众多双人建鼓舞画像石中,最特别的当属徐州沛县栖山出土的建鼓舞汉画像石:建鼓两旁各一女舞人,双臂展开执桴击鼓。长裙曳地,广袖飘摇,妙曼多姿。不同于男子建鼓舞人奔放热烈的动作,女舞人的舞姿更为温婉柔美,更见汉代乐舞的“轻巧”之韵。

二、徐州汉画像建鼓舞的动作元素

(一)脚步范式

从汉画像石中可以看出,舞人的服装反映了舞蹈的风格、内容。汉代人服饰一般为上穿衣,下着裳(汉代的裳又叫“裙”)。由于舞衣的限制,舞人只能跪坐、站立、或走极小的步子。但随着舞蹈风格的丰富,为表现建鼓舞“奋桴鼓之飒丽”的激越之姿,舞人舞衣也改良为下着裤。因此,建鼓舞的拊击方式多样,从徐州地区现出土的汉画像石来看,仅舞步的范式便有腿单膝着地,脚尖点地的半跪式;双脚微分,膝盖伸直的站立式;前腿屈后腿直的弓步式;步态豪迈的跳跃式以及衣袂飘扬的奔跑式五种。

(二)腰部动势

舞腰是汉代舞蹈最为精彩的技巧之一,徐州地区发现的汉画像石建鼓舞中表现出来的腰肢动作,最常见的是折腰和拧腰两种。汉舞把腰作为上下体转动的结合点,对全身动作的变化、重心的稳定以及借力推进四肢都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以腰为轴,无论是前俯后弯的“鹧飘燕居,拉沓鸪惊”,还是扭腰拧身的“若翔若行,若竦若倾”,都给人以惊鸿翩跹的心旷神怡之感。

(三)执桴手势

在建鼓舞中,舞人双手持桴,敲击鼓点,掌握舞蹈的节奏韵律。因此,执桴动势的变化,不仅向观者呈现出视觉上的丰富变化,还左右着节奏与速度的变换。与足部动作相比,因受到敲击鼓点的限制,建鼓舞手部动作大致可以分为平展式、上展式和顺风旗式,虽没有十分丰富,但配合腰部的弯折,亦可变化无穷。

三、徐州地区汉画像石中建鼓舞的舞蹈特征

汉武帝“大一统”思想为汉代艺术的大气磅礴奠定了框架,使得汉代建鼓舞在空间的纵向传承上延续了楚越舞的风格特点,又在时间的横向发展上吸收了各民族武术、杂技、幻术等姊妹艺术的精华,同时吸纳了西域诸国的新奇的艺术门类,且注重多民族艺术文化相互交融,最终创造了史无前例的乐舞发展盛况。

(一)传承——延续楚舞翘袖折腰的轻盈之态

春秋战国时期热闹的后宫女乐活动,使舞蹈作为表现性艺术的品种成为定局。细腰长袖的舞蹈体态成为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形态,“楚舞”则成为了一种以阴柔为主,同时体现着内在阳刚之韵的舞蹈风格。建鼓舞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舞蹈讲求的轻盈之美,体轻与尘相乱,又宛若羽毛从风。

(二)融合——汲取“四夷乐舞”精华融会贯通

据说,建鼓舞的起源来自西域,在汉代之前传入到中国。汉武帝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开发,既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展,又使边陲与内地的乐舞文化得以良好交流,成就了我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的第一次高潮。徐州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建鼓舞图像中便有身着胡服,头戴高帽的舞人形象,动作猛锐粗犷,彰显着异域舞蹈的生命情调。

(三)多样——与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结合

汉代建鼓舞因为备受统治阶级的喜爱,继而上行下效,达到了空前的盛行。舞蹈形式出现了多元并存的全新格局,囊括了技艺性、娱乐性、表演性等诸多特征于一体。汉代兼容并蓄的时代观直接作用在舞蹈中的体现就是各种形式相互结合、相互影响,极大地丰富了建鼓舞的表现形式。

1.鼓乐相融

在所有的乐舞图像中除专门的建鼓舞表演外,建鼓舞舞人总是会和着乐人的奏乐起舞。旋律、节奏与音乐三者之间是一种互相补充、互相映衬的关系。

2.鼓袖结合

指建鼓舞与巾袖舞的结合。巾袖舞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巾袖舞飘逸、流动之美恰好与建鼓舞的勇猛雄浑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3.鼓技辉映

杂技是另一种与建鼓舞紧密结合的艺术形式,建鼓舞结合弄丸、翻身、倒立等丰富的组合形式、眼花缭乱的技巧动作,充实了画面空间,使演出更具可观性。

四、徐州地区汉画像石中建鼓舞的功能

(一)娱乐功能

歌舞自娱,是汉代人普遍的日常爱好,从年节庆典到亲友小聚总要舞一曲助兴,也因此有不少乐舞佳作留世。建鼓舞动作热情奔放,强健粗犷,幅度较大,节奏富有动感,舞蹈朴实无华,内容、风格、形式皆随当时环境、人物心情的不同而变化,充分表达舞人的情感,为汉代人民喜爱。

(二)礼仪功能

汉画像中的建鼓舞展现了汉代人民丧葬祭祀的活动场景,是一种汉代常见的习俗场面。在汉代人的观念中,建鼓舞是一种仪式,具有祈求神灵祝福、引领亡灵飞升的功能。建鼓的立柱又称楹木,被看做是“神木”的象征,建鼓也因神木而具有了“通天神道”的象征性,成为汉代重要的礼器之一。击打建鼓而舞也就具有了祈福、引灵的神性,这表现了汉代人的神仙信仰,成为古代丧葬礼仪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教化功能

民心的教化与拜天祭祖是中国古代国政中的大事要事。汉武帝时期设立汉乐府管理俗乐,从各地广泛采集民间歌舞,分门别类教授乐舞以备宴飨之用。乐舞教育是极有价值的美育教育,建鼓舞这一综合性艺术形式,易于感发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使人在艺术性与美的感染中自然地受到教育和训练。这不仅对两千多年以前的汉代有着十分显著的进步和文明意义,对于今天社会的美育而言,仍然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五、结语

建鼓舞反映了汉代社会意识与现实生活,既轻灵飘逸又热烈奔放,集中体现了汉代艺术的运动与力量、气势与古拙,折射着原始舞蹈炽热的运动情态,释放者原始艺术精神。建鼓舞是中国舞蹈中浓墨重彩的一页,希望通过整理徐州地区汉画像石中建鼓舞可以为建鼓舞的传承与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陈嬿丞.汉代舞蹈艺术的楚风汉韵探源解析[J].大舞台,2010(03):59-60.

[2]王铮,王妩明.汉画建鼓舞图像的文化功能[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9(06):60-63.

猜你喜欢
汉画像石徐州
王莹作品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高申作品
高申作品
于永正从教年记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
汉画像石艺术在装饰性绘画中的思考
关于汉画像石图形符号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摭谈
汉画像石中“鱼莲”图像研究
解读汉画像石“线”语言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