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审美诠释学对音乐审美知识论语境的消解分析

2018-05-14 22:11王肃
北方音乐 2018年12期
关键词:音乐审美语境

王肃

【摘要】不同的语境可以引发人对音乐审美的不同结果,音乐审美诠释学以多元的音乐语境作为切入点,探讨音乐诠释和实践中的多元意义。主体参与决定了音乐意义,不同主体又处于不同语境中。本文试从音乐审美诠释学和音乐审美知识论语境的产生和特点,分析当代音乐审美诠释学是如何破解音乐知识论语境的。

【关键词】音乐诠释学;音乐审美;语境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一、音乐诠释学的主要特点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强调主题表达,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非语义艺术,即音乐在主客体之间存在广泛争论。当代的音乐诠释学让人们对音乐有了延伸和扩展性理解,在音乐的理解上,人们所考虑的不仅仅是一段乐章表示审美意思,而是一段乐章对听众来说是如何理解的。于是,音乐诠释学将文学中的语境代入到音乐审美和音乐诠释上,音乐的基本语境包括音乐的形态语境、情感语境以及意念语境。[1]

音乐解释学肯定了音乐实践活动中多元化有限主体,肯定其主体性地位。即,人类的音乐实践是有主体的,主体是多元化的,不单纯是抽象的理性主义。那么,音乐的审美能在多元化的语境中实现。音乐审美解释学将隐藏在文本深处的意义清晰地叙述和呈现出来,这个意义是音乐审美本身的还原。如一个音乐作品在不同时代甚至在不同环境下的演出,呈现的是变化中的状态。

可以说,音乐诠释学赋予音乐审美的无限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可以是历时性的,被解释文本和解释者之间存在时间距离。也可以是共时性的,不同解释者本身所携带不同的境遇,对被解释文本有不同的诠释。

音乐诠释学使音乐作品和音乐审美有了无穷无尽的解释,让音乐的丰富性更大程度地展现出来。

二、音乐审美的知识论语境

理性思维带给人类“是什么”的理性追问,这种思维将人类日常生活的世界被理性化、构造化。而这种思维投射到审美行为中,尤其是进入现代化之后,产生了音乐审美理性主义以及音乐审美技术主义。音乐审美的知识论语境使音乐审美形成了线性模式,甚至进入线性链条中。把音乐对象固化为是什么,音乐则是对这个对象进行静态的诠释[2]。

(一)知识论语境衍生音乐审美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从理性层面经过观察和分析,综合和比较对音乐审美的对象“规定”或者说“界定”其“是什么”,而音乐的审美局限在“是什么”的范围内,即审美对象的文本是永恒不变的。

(二)知识论语境衍生音乐审美的技术主义

音乐审美理性主义崇尚科学,把音乐看作诠释音乐审美对象具体“是什么”的一种工具。即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人们对音乐的关注主要集中在音乐的结构、乐器以及音响等方面,于是各种各样的乐器发明出来,各种现代化技术应用到音乐创造中。

音乐的知识论语境对音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理性主义构建的音乐审美知识论语境显露出越来越多的漏洞,尤其是导致音乐审美逐步丧失原生生命力。

三、诠释学对知识论语境的破解

从哲学上来讲,知识论是对事物做出明确的对象化,而诠释学则是对知识论的本质消解。

音乐诠释学承认音乐主体的多元性,承认音乐主体在音乐审美中的主体性,把音乐从知识论的“对象”桎梏中脱离出来,还原音乐审美本身。音乐诠释学对传统的音乐审美知识进行消解,赋予音乐各种可能性。

音乐审美的知识论则是定义音乐的文本对象,音乐本身仅仅是解释文本对象的一种形式,音乐审美也就被静态化了。

音乐诠释学的发展是从当代开始的,首先将哲学上的解释学引入到音乐审美领域。即音乐审美活动不能脱离音乐创作背景,如音乐创作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除此之外,音乐审美更不能脱离创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最终,音乐作品是多元化审美的载体。音乐诠释学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除了从音乐本身,也要从非音乐的各种具体语境中进行诠释,把各种非音乐性的东西赋予音乐的身份,把音乐创造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都作為音乐的一部分去诠释和解读音乐。[3]

音乐诠释学对音乐审美的诠释不仅仅在于音乐这个形式,而是形式背后所隐藏的各种内容。把艺术作品看作不断变化的环境下呈现出来的不同的东西。那么,音乐诠释学使音乐审美也处在不同的变化中,消解了知识论对音乐审美的固化。

综上所述,音乐诠释学的多角度、多元化视觉不仅仅消解了音乐审美知识论对音乐的固化,更是将音乐审美引入到各种可能的领域中,将音乐的本质从音乐对象的定义范围中走出来,赋予音乐审美内在灵魂。

参考文献

[1]张蓬,樊小贤.音乐审美解释学对音乐审美知识论语境的消解[J].人文杂志,2014.

猜你喜欢
音乐审美语境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基于语境的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实践探析
简析高中音乐的审美教学
论音乐教学品德培育的渗透
紧抓音乐课堂教学,突显审美之心
浅谈混响器在后期缩混中的应用
艺术与现代主义音乐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