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与着力点

2018-05-14 22:40刘卫红
党政论坛 2018年12期
关键词:高质量经济发展

刘卫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对我国经济现阶段发展特征和当前经济工作重点的重大判断。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尚无统一的表述,从宏观上看,要以是否有利于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否有利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否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标准。具体来说其内涵包括:

1. 新发展理念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高质量发展就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创新发展解决发展动力问题,着眼于培养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新动力;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着眼于发展的健康性;绿色发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着眼于发展的永续性;开放发展解决内外联动问题,着眼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共享发展解决发展的目的,着眼于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这五大发展理念既是对过去的总结与反思,更是进入新时代后引领我国经济由大到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指挥棒”。

2. 质量和效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质量变革不仅是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更重要的是全面提高经济生活各领域、各层面的素质。新时代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点不是快速扩张数量,而是着重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全面性,着重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过去高速增长的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资源、环境条件已接近天花板,人口红利削减。另一方面量的增长已不是突出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质量不高。我国许多经济指标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是典型的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特别是制造业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原有的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数量的外延式增长, 必须转向更多依赖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增长模式。

3.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线

高质量发展需要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已转化成结构性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主要表现在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必须相机抉择,开准药方,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将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主线,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平衡,有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显著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4.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视角下,经济发展就是技术和产业的不断升级。因此要着力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使经济发展行驶在真正依靠科技进步、资本配置优化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

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实体经济是经济现代化及经济强国的根基,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依靠。我国虽是全球制造业大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近年来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为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一个泱泱大国绝不能走“脱实向虚”的道路,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脉,必须把振兴实体经济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创新贡献率。促进实体经济与现代金融协同发展。金融要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完善金融监管、抑制金融过度膨胀,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險能力。促进实体经济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要解决高水平人才短缺、人才培养机制不畅、配置结构不合理、工匠精神相对欠缺等问题。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5.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市场机制有效,就是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并最终实现要素配置的优化。微观主体有活力,就是要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落实好企业经营决策自主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激励企业家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培育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宏观调控有度,就是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形成政策合力,提高政策效率。宏观调控要顺应市场规律,把握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不是更多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围绕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既不缺位也不越位,从体制机制上保障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党根据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对经济发展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也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1.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客观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 我国经济的整体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全局性、深层次的历史性变革。从经济总量看,中国经济再上新台阶。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近五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7.1%,

远超同期世界经济的年均增速,对世界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从经济结构看,近几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需求结构持续改善,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区域发展格局优化重塑,收入分配加快调整,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经济向中高端水平持续迈进。从经济效益看,科技领域取得一批国际领先的重大成果。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涌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从经济影响看,经济大国地位进一步确立,“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广泛响应,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经济大国应有的国际地位正进一步提高。

但是经济发展到今天,要素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不具备高增长的客观条件了,经济的进一步提升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世界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的巨大压力,同时面临“黑天鹅”现象、“灰犀牛”现象、“木桶”效应等风险,面临能否顺利跨越“中

等收入陷阱”的严峻考验。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中等收入阶段是经济转型期、矛盾凸显期。因此要加快破解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我国经济形成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从“规模扩张”转向“结

构升级”, 从“要素驱动”转向

“创新驱动”为主的发展模式,实现更有质量和效益的增长,才能使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2.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社会生产看,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等大幅提升,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货物出口国、第二大货物进口国、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最大外汇储备国、最大旅游市场。但面对新的社会需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新时代凸显出来,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所谓发展不平衡,有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供需结构不平衡、群体发展不平衡等。所谓发展不充分,主要指创新能力不够强,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质量和效益还需要提高,转变发展方式还处于攻坚阶段,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

从社会需要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表现为:一是人民需要的内涵大大扩展。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角度提出更多要求,比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长起来。二是人民需要的层次大大提升。比如期待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的需求與日俱增。

因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制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问题。解决好这一矛盾,就需要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发展,要以增进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为目标。过去40年来行之有效的增长逻辑、增长方式、增长动力、增长结构等都将得到升级,经济发展最终体现为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企业效益不断提升、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等方面。

3.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

经济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而经济现代化是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基础和条件的。未来30多年,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全面提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离不开高质量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强国之本,唯有加快改革,不断增强经济的创新力、竞争力等质量优势,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从发展规律看,任何事物都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经济发展看,能够顺利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都是那些实现从量变到质变、从高速增长成功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国家。因此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不仅要用速度来保持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先位置,更要用质量来凸显经济发展的品质和价值,以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向世界展示中国“强”形象。

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实现的,这是一项久久为功的工程,需要从多方面着力。

1.以加强党的领导为统领,着力保证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把握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以确保我国经济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一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凝聚起全党抓经济的强大合力。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职能,坚持总揽全局,着力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把领导经济工作的立足点转到高质量发展上来。二要充分协调各方,形成一盘棋、共唱一台戏,人大、政府、政协要找准履职尽责的切入点,共同做好经济工作。三要加强组织保障,不断加强农村、企业、社区等基层党组织建设,选好班子,配强队伍,打造坚强的战斗堡垒。

2.以振兴实体经济为基础,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

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到企业强、主业强、实体经济强。振兴实体经济要从质量、创新、品牌和工匠精神四个方面着力。首先要树立质量意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为市场和消费者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其次,要提升创新能力,加大创新投入,通过智能制造、“互联网+”、模式创新、技术更新和改造等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三是创品牌。创造品牌要有品牌文化,要有工匠精神,使产品做得更精美、更好用、更优质。还要有创新精神,使产品能够更符合市场需求,特别是潜在的需求。四是培育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从思想层面看体现为爱岗敬业;从行为层面看体现为专注持久;从目标层面看体现为精益求精。工匠精神是工业制造的灵魂,是倡导劳动价值理念的现实需要,是中国制造向中国精造转变的必然要求。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扬需要厚植的土壤、久久为功的毅力,要从政府层面、学校层面、企业层面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才能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3. 以优化体制机制为抓手, 着力营造高质量发展环境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就是要完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着力营造高质量发展的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形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政策环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可优先推动如下一些领域的改革,使之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是加快打破行政性垄断,着力降低土地、能源、通信、物流、融资五大基础性成本。根据有关研究,这五大基础性成本我国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到两倍,其原因除了资源禀赋外,主要还是相关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行政性垄断,竞争不足,效率不高。因此要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二是把减税与税改结合推进。我国企业的税费负担比较重,减税降费尤为重要,而且要与税改结合起来。我国税制改革的方向应从以间接税为主逐步转向以直接税为主。三是以管资本为切入点深化国企改革。国有经济必须实现战略性调整,从传统的实物形态中退出,从过剩产业退出,更多地集中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领域,包括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战略性大型项目、创新基础设施、国防建设、生态保护等。四是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应与国有土地同价同权、同等入市,农民宅基地也要创造条件流转起来,全面推动人员、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市场化配置,真正保护和增进农民利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五是加快服务业的开放。我国发展空间最大的是服务业,特别是研发、金融、咨询、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服务业。以往开放的重点是引进资本、技术和管理方法,下一步开放重点则应转向提升人力资本和创新能力。

由高速增长转入高质量发展并非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看,我国仍处在追赶期,对此一定要有清醒认识,需要继续开放,需要深化改革,才能推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4. 以动力变革为支撑, 着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要以创新驱动为支撑,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优化科技创新战略布局。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突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短板;聚焦实体经济,促进企业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提高科技为经济服务的能力。三是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营造创新文化,营造宽容失败的机制和氛围;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体系。四是培养造就多层次的创新人才。人才是最重要的创新要素,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立分层次的人才激励机制,改进人才评价机制,调动各类人才的创新积极性。

5.以相关配套政策为条件,着力完善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措施

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多方面相关配套政策,包括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等。一是建立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可从长期与短期、宏观与微观、总量与结构、全局与局部等多个维度探索建立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二是建立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体系。弱化速度指标,破除唯GDP论,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质量提高、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加快构建绿色GDP等高质量发展统计体系。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责任追究制。三是完善其他相关配套政策。健全标准制度,构建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从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微观政策、改革政策、社会政策等多个方面健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

基金项目:2016年湖南省社科成果评审委員会立项课题“供给侧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编号:XSPYBZC053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娄底市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 方 卿)

猜你喜欢
高质量经济发展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