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强军之路

2018-05-14 16:07李大光
中华魂 2018年12期
关键词:强军我军国防

李大光

改革开放40年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主席以法治军、铁腕反腐、严惩军中蛀虫,我们的钢铁长城得以重塑,全军正以豪迈步伐向着世界一流军队挺进。

一、体制编制改革迈出六大步

40年来,我军经历1982年、1985年、1988年、1997年、2003年和2015年的六次精简整编,全军总员额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510余万人,下降为200万人,人民军队由精兵之路走向强军之路。

我军自1927年8月1日诞生,已走过了91年的光辉历程。经过22年的革命战争,共产党领导的这支人民军队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反动派,解放了全中国,锻造成一支无坚不摧的革命军队。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军也进入了压缩调整阶段。1978年5月13日,邓小平同总参谋部领导谈话时指出:“我们军队的状况,还是1975年讲的,就是三种状况:软、懒、散;五个字:肿、散、骄、奢、惰。”根据国际安全形势发展变化,党中央决定对军队实施改革。

这次军队改革分为三步走即三次精简整编,全军以“消肿”为突破口,通过“瘦身”和“强体”,向着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迈进。第一步从1982年开始“消肿”,到1984年,历时两年后完成了领导指挥机构精编改制。第二步是从1985年到1987年“瘦身”,实施了举世瞩目的“百万大裁军”。按照“精兵、高效、合成”的标准,坚决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全军共撤销4个大军区、31个军级单位和4054个师团级单位。第三步是从1988年开始“强体”,对部队的编制体制实行重大调整。经过三次精简整编军改,到1990年,全军总员额减到310余万。我军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20世纪90年代,世界新军事变革已经在全球展开。为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在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上,党中央提出在80年代裁减军队员额100万的基础上,再裁减军队员额50万。当年底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又进一步确定了国防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即我军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用10年时间基本形成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所需要的威慑和实战能力,在此基础上再用20年时间基本实现机械化,然后再用30年时间,到本世紀中叶基本实现信息化,进入和发达国家军队同步发展的轨道。经过这次精简整编,我军理顺了关系,优化了结构,向“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迈进,初步实现了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

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深入发展,人类战争形态向着信息化战争转变。21世纪初的伊拉克战争进一步向世人展示出信息化战争的新形态。为适应世界军事发展的新趋势,依据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的要求,适应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求,中央军委下决心解决影响和制约军队战斗力提高的体制性障碍,对体制编制进行深刻的调整改革。在前几次裁减员额基础上,党中央于2003年9月决定再次裁减员额20万,至此,中国军队总规模降至230余万。人民解放军朝着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机构精干、指挥灵便、战斗力强的目标迈进。

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强调:“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的潮流,积极稳妥进行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这是党中央站在历史与时代高度,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深入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随着世界军事变革深入发展,武器装备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体制编制向精干化方向发展,作战空间向多维化方向发展,军队建设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为此,习主席提出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强调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新发展军事理论,加强军事战略指导,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明确推进领导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军委总部领导机关职能配置和机构设置,完善各军兵种领导管理体制。优化军队规模结构,调整改善军兵种比例、官兵比例、部队与机关比例,减少非战斗机构和人员,依据不同方向安全需求和作战任务改革部队编成。2014年习主席亲自决策在古田召开全军政工会议,为军队改革做了思想准备。2015年,党中央、习主席启动了一场脱胎换骨的国防和军事改革,军队领导指挥体制彻底变革,取消了运行多年的总部制,改“四总部”为15个职能部门,改7大军区为5大战区。裁减军队员额30万。

领导指挥体制改革取得开创性成果,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已经初步建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深度改革了军委领导管理体制。“以军委机关调整改革为龙头,按照调整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思路,把总部制改为多部门制,使军委及机关指挥、建设、管理、监督等路径更加清晰,决策、规划、执行、评估等职能配置更加合理,战略谋划和宏观管理职能更加聚焦;形成了‘军委—军种—部队领导管理体系,为实现军队建设管理专业化科学化,奠定了坚实体制基础。”二是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军兵种领导管理体制。针对我军长期战建职能合一、建用一体的体制弊端,组建新的陆军领导机构、成立了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军兵种领导管理体制,调整改善军兵种比例、官兵比例、部队与机关比例,从而彻底打破大军区、大陆军体制,使部队建设管理重心向军兵种聚焦。三是对现代作战指挥体制进行了战略性重构。本轮军改中,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是重中之重。构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就要打破单一军种单打独斗的传统观念,着力在“协同、协调、协作和联合”上下功夫,促进联合作战质的跃升,为此,健全了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创设了军委联指中心;划设五大战区,将原沈阳、北京、兰州、济南、南京、广州、成都七大军区整合为南部战区、北部战区、西部战区、东部战区和中部战区五大战区,组建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构建了精干高效的战役指挥体系,形成了“军委—战区—部队”作战指挥新格局。从而使我军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战、联合训练、联合指挥、联合保障体制更加科学。

全军的兵力规模结构更加优化合理。按照精简高效原则,坚持减少数量,提高质量,重点实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化:“着力优化军兵种结构,压减陆军规模,组建战略支援部队,使军兵种结构更好适应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需求;着力优化军兵种内部力量结构,统筹传统作战力量与新型作战力量发展,推动了军兵种建设战略转型;着力优化力量布局,依据不同战略方向安全需求和作战任务,调整力量配置重心,建立海外保障基地,构建了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布势。”

经过6年来的努力,国防和军队改革大刀阔斧、蹄疾步稳,迈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军事力量体系的历史性步伐,在改革征程上不断创新,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进程中,我军迈出了强军兴军的历史性步伐,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

二、武器装备实现跨越式发展

建设一支掌握先进装备的人民军队,是我们党孜孜以求的目标。即使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经济建设处于困难时期,当时邓小平同志提出“军队要忍耐”,“要给国家经济建设让路”,从1979年到1989年的国防费平均年增长仅为1.23%,与同期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平均上涨7.49%相比,实际国防费年平均负增长5.83%,致使军费滑到谷底,军队建设的困难就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军委领导仍然决定,要突出重点,有所作为,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加快“高、精、尖”武器装备的开发研制。

我军武器装备发展经历了在忍耐中奋斗、创新的艰难历程。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军武器装备建设坚持走多研制、少生产、少而精的发展道路,武器装备发展进入一个技术积累期。按照“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重视关键技术的预先研究,努力搞好技术储备。针对世界新军事变革不断深入和国家安全形势的重大变化,重点发展能够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需要的高技术武器装备。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军初步建立起快速机动、立体突击的陆军装备体系,建立起海军一体、适应近海防卫作战的海军装备体系,建立起空地结合、攻防兼备的空军装备体系,建立起核常兼备、射程衔接的导弹装备体系,建立起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精兵必须配利器,武器装备是实现精兵的物质基础。 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对我军现代化建设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波,深深改变了中国军队武器装备建设和发展的轨迹。全军上下深深地感到,当今时代的战争已经不是过去的机械化战争,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很难取得战争的胜利。同时也意识到,我军武器装备与世界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军相比,已经不是同一代的了,武器装备出现“代差”。面对这种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大力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为实现我军武器装备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和新的国防科工委于1998年4月5日正式成立。武器装备新的组织领导体制成立以后,加强了对全国武器装备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完善武器装备研制采购的竞争、激励、评价、监督机制,制定武器装备发展目标和近、中、远发展规划计划,在“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指导下,加速推进我军武器装备发展,使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国形成了以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军事电子6大行业的11个大型军工集团为主体,由机械、冶金、化工、建材、纺织、有色金属等行业相配套,涵盖科研、实验、生产、教育等各领域的国防军事工业体系。

推行科技强装,打造“大国重器”。科技强军、科技强装成为打造信息化军队的重要抓手,是我军战斗力生成的重要推动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站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高度,着眼于维护国家安全利益需求,积极构建适应打赢信息化战争要求的装备体系,加快推进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习主席深刻指出:“武器装备是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安全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要看到,随着军事技术不断发展,装备因素的重要性在上升”。6年来,在习主席亲自运筹决策、领导推动下,我军武器装备体系建设实现整体跨越。一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一批杀手锏武器加速走向战场,装备成建制成系统形成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我军武器装备已经进入跨越式发展新阶段。航空母舰、第四代坦克、第五代战斗机、高超音速导弹等“大国重器”实现零的突破,新型主战坦克、武装直升机、大型舰船、高性能战斗机等一大批骨干装备批量列装部队,基本建成要素齐全、功能完整的武器装备体系,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武器装备发展道路。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硕果累累,“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与回收和航天员中期驻留、“天舟一号”貨运飞船“太空加油”等任务压茬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区域覆盖向全球覆盖拓展,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不断完善、资源共享服务能力有效提升,我国与世界强国差距不断缩小,部分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近年来,中国的科技实力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接连制造出国产航母、重型五代机、战略运输机、万吨驱逐舰等世界顶级装备。海军主力战舰快速更新换代,空军主力战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迈进以“20”时代,“东风”系列战略导弹不断推陈出新。近年来中国海军得到快速发展,有人甚至用“下饺子”来形容海军装备的发展,“中华神盾”舰装备了类似宙斯盾作战系统。如今,中国研制新型万吨级驱逐舰055型导弹驱逐舰已于2017年下水,中国第三代战略核潜艇096型已经下水,采用AIP技术的混合动力的039B型潜艇已于2016年底开始舾装。2018年5月13日至18日,第一艘国产航母001A型航母完成首次海上试验任务后返回大连造船厂,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了航母制造技术。目前,歼20、运20等一批新型战机和运输机已经服役。2017年9月28日,中国军方宣布歼-20正式入列空军作战部队,成为全球第三款服役的隐形战机,大大增强了中国空军夺取战区制空权和远程兵力投送的能力。代号“鹘鹰”的歼-31战斗机是中国第二款隐身战斗机再次进行试飞,它将与重型隐形战斗机歼-20形成高低搭配格局。中国的“东风”系列战略导弹被称为扭转乾坤的神器。如今,中国的最新东风-41洲际导弹已经进行了第10次成功试射。东风41导弹的射程可达1.4万公里,可以攻击地球上的任意目标,而且东风41导弹可以携带6—10枚分导式弹头。这些新式武器装备的研制成功和装备部队,标志着我国又向强国强军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三、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的军事理论

先进的军事理论,历来是军队建设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军事行动的先导。一支军队要想成为强大的精锐之师,必须不断提升军事理论创新能力。40年来,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我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加强理论武装和推进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现代军事理论体系。

在我党我军历史上,先后形成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等一系列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军事领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创新成果。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军建设也随之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也发生了战略调整,与之相关的军事理论也相应地进行了新的探索,特别是对新时期军队建设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途径道路进行了重大调整,探索出历史条件下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在继承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新时期军队建设的纲领和指南——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冷战结束后,国际安全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新军事变革深入全面展开,战争形态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国内改革开放深入展开。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和国内新形势,形成了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的思想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后,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强军思想。习近平担任中央军委主席后,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巨大理论勇气和战略智慧,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深邃思考和战略筹划,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2012年12月8日,习近平担任军委主席后第一次离京到原广州军区视察,指出“强国梦,对于军队来讲,也是强军梦”。习主席高度重视军事科学发展,在视察军事科学院时明确指出,要紧紧扭住战争和作战问题推进军事理论创新,构建具有我军特色、符合现代战争规律的先进作战理论体系,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发展新境界。6年来,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在继承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基础上,深刻回答了强军兴军的使命任务、目标方向、原则制度、根本指向、战略布局、重要路径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意蕴深远的习近平新时代强国思想的科学军事理论体系。习近平强军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军事篇”,科学回答了强国必须强军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牢牢把握以强军支撑强国的时代使命、以世界一流军队支撑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考验,成为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行动纲领和理论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强军思想,进一步创新发展了包括军事战略理论、作战理论、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三个内容的现代军事力量建设与运用理论。我军现代军事战略理论从研究战略形势特别是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入手,提出军事战略需求、军事力量使命任务,创新遏制和打赢战争的战略指导、战争准备基点、基本作战思想、军事斗争准备以及战区战略、军兵种和武警部队发展战略、重大安全领域等专项战略理论。我军现代作战理论,从研究敌军作战思想和作战行动入手,揭示我军制胜机理、创新作战原则、作战形式、作战样式、作战力量运用、作战方法、作战指挥、综合保障、战时政治工作以及非战争军事行动等理论,构建具有我军特色、符合未来战争规律的现代作战理论体系。在国防建设领域,坚持党对国防和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贯彻落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思想,创新了国防领导体制、“三结合”武装力量、边海防、国防动员、国防经济、国防科技、国防教育、国防法规等建设重大理论和政策制度。在军队建设领域,围绕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创新提出了政治建设、战备建设、体制编制、教育训练、军队管理、军事科技、后勤和装备建设、军兵种建设、现代军史战史等重要理论。

四、军民融合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

当代世界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信息化战争的制胜机理和作战样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对经济、科技和社会的依赖性空前增强。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是当今世界军事变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经济建设中获取更加雄厚的物质技术支持。

基于当今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深入发展,军用民用技术空前融合,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党的十八大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3月12日,习主席在出席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努力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關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部署基础、产业、科技、社会服务等8大领域统筹建设重点任务,为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路子提供了基本依据和重要遵循。2017年6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重大举措。” 2017年1月,中央成立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用以加强对涉及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重大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安排。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对国家军民深度融合实施战略指导,统筹谋划,从而使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以坚实的步伐向前推进。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军民融合发展的航向航程,擘画了远景蓝图,习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强化统一领导、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和重大项目落实,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以十九大为标志,军民融合重大改革明显提速,系列政策密集推出,军民融合发展进入了新时代。2018年3月2日《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出台,明确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和遴选标准,努力探索军民融合发展新路径新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实践证明,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是大力推动经济建设,实现富国强军的“助推器”。

猜你喜欢
强军我军国防
《突破口》,道出我军制胜密码
强军战歌
从《强军》,看强军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巴基斯坦国防日
中国国防预算增速下降
欲“强国”必须“强军”
一段往事
俄罗斯2009—2011年国防预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