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足珍贵的记忆

2018-05-14 21:42秦燕
中华魂 2018年1期
关键词:老挝姐姐同学

秦燕

2017年11月14日,在对老挝进行繁忙国事访问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专门抽时间在下榻饭店会见了老挝奔舍那家族友人。参加会见的老挝前外交大臣贵宁·奔舍那长子甘乔、四女开芸、次子萨马诺、三子宋玛、四子宋玛克、五女开玛尼、五子宋宝、六子宋朋等曾于上世纪60年代来到北京生活、学习。当时,奔舍那家族部分子女曾同习近平在八一学校同校。他们从那时相识相交,开始了一段跨越世纪的友情。

贵宁·奔舍那是老挝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是中老友谊的重要缔造者。1961年中老建交前,时任外交大臣的贵宁多次前往中国,同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中国领导人结下深厚友谊。1963年,贵宁·奔舍那被暗杀,中国领导人及时伸出援手,安排贵宁夫人和9位子女来到北京学习、生活。孩子们在八一学校、史家小学等校就读,直到1969年后陆续返回老挝。后来,他们都成为了老挝的国家栋梁,一直关注着中国,担当着中老两国的友好使者。

作为八一学校1968届校友的习近平,念念不忘老挝的老校友、老朋友。2010年6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他到访老挝时,仅停留23小时,还特别安排了与他们相见,一同回忆在北京八一学校学习时的快乐生活和真挚友情。会见中,习近平深情地说“:当时你们很引人注目。我记得,男生穿着古铜色灯芯绒服装,女同学身着民族服装,很多人都认识你们。时隔半个世纪,他乡遇故知,很期待,也很欣喜……”习近平亲切地对着萨马诺说:“我记得,你小时候胖胖的,他们叫你小胖子。”奔舍那家族友人激动地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一个大国领导人如此牵挂故友,令人他们十分感动。他们一定初心不改,牢记使命,为落实两党两国领导人共识、巩固老中传统友谊作出贡献,不负习主席和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时隔7年,百忙中习近平主席再次精心安排与老挝的老同学相聚,令人敬佩,令人感动,树立了国与国之间讲平等、重感情的典范。

我作为北京八一學校的一名老校友,每当读到这些故事,内心充满了无尽的温暖,也勾起了我对老挝校友们在八一学校学习生活的美好记忆。

八一学校喜迎老挝“小留学生”

坐落在海淀区的北京八一学校,上世纪60年代,迎来了一群身穿老挝民族服装的小留学生,惊动了全校师生。他们年龄不同,被分别插在了各年级。那时的八一学校,初中男女生是分班的,贵宁·奔舍那女儿开芸比我大,是初中生。我是当年八一学校的小学生,我们都亲切地叫她“开芸姐姐”。她们穿着漂亮的老挝民族服装,亭亭玉立,能歌善舞,活泼可爱,教室内外常常听到她们的歌声与笑声。

为了尊重老挝民族的生活习惯,学校对老挝同学的安排比较特殊。我们住的是集体宿舍,老挝同学住单人宿舍。八一校园里有一个从清朝遗留下来的原礼亲王家的旧苑子,内有大大小小不同的院落,就是女生宿舍、幼儿园和教职员的家……被大家戏称为“大观园”。老挝同学也住在那里,伙食也和我们不完全一样。

我和老挝同学虽然不在一个班,但是下课时总会在一起玩耍,时常缠着开芸姐姐一起做游戏、聊天,十分快乐;被习主席亲切称呼为“小胖子”的萨马诺,也是我们心目中可爱的小哥哥。那时,他长得矮矮、白白胖胖的,眼睛大而圆,十分可爱,也很调皮,聪明机智,经常跟女生们一起跳皮筋、跳房子、踢毽子、打沙包……老挝同学的到来,给同学们增添了许多乐趣。

那段在八一学校度过的美好时光,早已留在了我们的心底,值得我们一生珍藏。

无法抹去的“中国底色”

2017年,我荣幸参加了八一学校建校70周年校庆活动,见到了当年的“小胖子”萨马诺、开芸姐姐和老挝同学西莎蒙、盖巡、西维莱。除了他们的弟弟宋本身居高位工作太忙,实在走不开,其他的都来了。八一学校确定萨马诺一行要来参加校庆,在微信群里早早就传出消息:“那个爱跟女生一起玩跳皮筋的小胖子要回来了!”同学们一传十,十传百。

见面了,大家格外亲热,你一言我一语,回忆起了在八一学校的往事。萨马诺说:“那时,在史家胡同上学不住校,每天上学、放学都由两个警察叔叔护送,哪儿也不能去玩。到了八一学校就不一样了,我们吃住都在学校里,想怎么玩就怎么玩。3年里,学校的每个角落哪里有个老鼠洞,哪里有个喜鹊窝,我都知道,太熟悉了。”他说,记忆最深的是每天的象征性长跑。每天早晨6点起床,大家设想着“从北京跑到万象”。萨马诺回忆说:“那时候,我八九岁,每天早晨和同学们绕着操场跑圈,操场一圈350米,跑10圈,3500米。我记在心里,回到教室后,认真告诉记录的同学。这样跑下来,我就知道用多长时间能从北京跑到万象了。有些偷懒的同学,明明只跑了8圈,说跑了10圈,我就揭露出来,让他不能作假。哈哈……”

学校的半军事化管理和将近3年的象征性长跑,让我们和老挝同学都养成懂规矩、守纪律和坚持不懈的好品格。萨马诺说:“60年过去了,无论我走到世界的哪个地方,都一直坚持懂规矩、守纪律,我将一生坚守!”开芸大姐补充说:“老师就是学生的榜样。那时候,我不会做算术题,班主任王坤玲老师就手把手教我,直到把我教会。老师认真,我们当学生的还怎么好意思不认真呢?回老挝后,每当想念八一学校老师的时候,就用中文写日记,回忆在学校的生活。没有老师教得好,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西莎蒙还介绍了萨马诺现身居老挝国家要职的弟弟宋本,身上也所保存着许多中国底色——“他讲纪律、有责任心、诚实、爱国、艰苦奋斗、不势利,这都是在八一学校养成的习惯。凡是被他帮助过的人说谢谢,他的回答都是:‘为人民服务。”

这些曾经的老挝小留学生,被北京八一学校这一方水土养成了许多好品格,都成为了他们人生中无法褪去的“中国底色”。

八一学校是我们共同的家

诞生在战火硝烟年代里的北京八一学校,实行的是半军事化管理和母爱教育。学校就是一个大家庭,老师们对于我们这些父母在前线打仗或牺牲的军人和烈士子女来说,无疑亲如父母。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遇到3年自然灾害,此后的物资也相当匮乏。可从老挝来的孩子,到中国没多久,却变成了“小胖子”。這是怎么回事?校庆时,萨马诺亲口道出其中的缘由。他说:“我们从老挝来的孩子,当时专门编成了一个班,进行特殊管理,有专门的老师照顾我们的生活。我们有自己单独的宿舍,每人每天有苹果、口香糖,还有巧克力。可中国同学没有。我经常用口香糖换女同学的巧克力吃,吃着吃着,就吃成了小胖子啦。”回忆起这段生活细节时,萨马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与甜蜜。

是的。八一学校的老师们自己吃不饱,也从没亏待过老挝的孩子们。这正应了那句老话:父母宁愿自己挨饿,也要让孩子吃饱。正是这种特殊的关心、呵护,使老挝的学生们在八一学校无忧无虑、健康快乐地成长。

老挝同学汉语会得不多,又没有翻译,交流成了严重障碍。老师们就用图片教学,拿着图片指点着,一字一句地教,就像母亲无比耐心地教自己咿呀学语的孩子。他们也非常努力地听老师的话,决心要把中文学好。后来,他们都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开芸姐姐在校时的一次背诵,竟然震惊了全校。有一次,老师要求同学们背诵《东方红》歌词。抽查时,许多同学都很紧张,开芸姐姐却主动举手,自告奋勇响亮而流利地背诵起来: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令大家刮目相看,被传为了佳话。

由于跟开芸姐姐接触最多,她的故事记得最清。依老挝的传统风俗,女性是不能参加体育运动。但每当学校开运动会,田径比赛时,要求缺一个同学就要扣分。开芸姐姐为了班集体荣誉,一不做二不休,跑回宿舍,换上短裤,健步如飞地上了跑道,参加比赛。

那个时候,一般学生每天是吃不到水果的。开芸姐姐就把自己的苹果分给了患病的同学,令那位同学终生难忘。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个苹果就像一团火,温暖了身边的每个同学,也给八一校史上留下一段“不朽的苹果”的美丽佳话。那位当年接受苹果的女同学听说开芸回母校了,硬是支撑着病体前来,欣喜地见到了这位从异国他乡归来的姐姐。

开芸姐姐还取了一个中国名字——“雷芸”,她说自己要做“雷锋的妹妹”。在八一学校时,她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她常常帮着打扫教室,清理厕所,凡是能做的事她都做。她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她说:“我觉得自己是在做家务事。我和弟弟们都生活在八一学校,我比他们大,就应该做。”

“家”是我们和老挝校友相聚、交谈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字。当年来中国避难的岁月,也是老挝姐妹兄弟们相依为命的日子,而八一学校的老师同学、花草树木、桌柜床铺等等都成为了远离故乡的她们最好的陪伴与安慰,让他们漂泊的心不再孤独,中国早已成为他们心中永远难以忘怀的家。

猜你喜欢
老挝姐姐同学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中国优秀电影走进老挝”巡映活动落幕
认识“黑”字
巧手姐姐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娜子姐姐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