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边疆民族文明演变的图像史

2018-05-15 08:17黄璜谭小军
出版参考 2018年2期
关键词:归流汉化宗谱

黄璜 谭小军

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洛克以田野调查的方式开始纳西族社会、文化等诸方面的研究,开创了纳西学研究的时代。迄今近百年的历史,该领域一直是相关学者热议的话题,而洛克本人也被誉为“纳西学之父”。洛克的研究多从民俗学、人类学角度,通过宗教经典和仪式解释纳西族的宗教信仰和社会习俗。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木氏宗谱》作为洛克纳西研究的早期成果,尽管受到美国国家图书馆和洛克本人的重视,但是时至今日,这一重要文献在使用上一直未能受到学界青睐,成为洛克诸多纳西成果中的冷门。因此,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编委会正当其时地推出了这部传世珍贵文献的整理本,以期化身千百,让更多的人们了解知悉这部文献,同时也有助于广大读者的阅读和使用。

本次整理由香港大学中文学院杨文信教授主持,以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洛克雇佣木氏画师所摹绘的《木氏宗谱》为底本,比照了存世的其他版本,并参考诸书,形成目前最为完善的整理本,整理本之后附录《木氏宗谱》彩色影印本,尽可能保留文献原貌,以免信息流失。

《木氏宗谱(美藏本)》作为一部重要的图像研究材料,对边疆民族——纳西族的民族历史发展有十分直观的揭示。

其一,据《木氏宗谱》所述,木氏祖先原是蒙古人,从三十三世画像的演变可以看出纳西统治者自我塑造的本族汉化轨迹。这种汉化在明朝中期以后更加明显。木氏的汉化首先表现在“修身”。嘉靖年间木公训诫子孙:“念祖宗之艰,述我所为善,内不可耽于酒色,外不可荒于犬马。”在木府内部建有“万卷楼”,收藏汉籍,筑“天雨流芳”牌坊,号召官民“读书去”。木增以后,宗谱多有记载历任土司文才的内容。

木氏的汉化以践行“忠孝”观为代表。嘉靖三十三年,因知府木高杀贼有功,授三品文职,嘉靖帝赐诰命一道:

“诚心报国,割股奉亲。化行边徼,威震北蕃。以德其名,忠孝两尽,因才而誉,文武兼全。兹特升尔官,居三品,位列九卿,永为乔木世家。”

打破内婚制,与外族尤其是汉官宦家族联姻,是其汉化的自我选择也是适应王朝更替的需要。早期的木氏土司多与其他少数民族联姻,其一到八世(元末至明永乐年间)妻均来自邻近少数民族上层。自第九世起,木氏土司多迎娶汉姓官宦家族女子为妻,与明王朝为汉姓不无关系。据统计,九世到二十五世这十七世妻中,汉姓就有十四人之多,其汉化不可渭不迅速和深入。从宗谱记载来看,这些来自世宦家族的汉族女子多颇识翰墨知礼节。

同时纳西族又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本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社会风俗,有着很强的本民族特色,由此可以设想纳西族汉化过程可能与汉文化发生着冲突博弈以及融合,这一点清晰地体现在《木氏宗谱》中历代木氏祖先的服饰、头饰的演变过程中。

其二, 《木氏宗谱》是研究我国历史上西南边疆民族关系和中央地方关系的重要补充资料。木氏家族与中央的关系大体经历了两个时期,一是雍正改土归流之前,与中央的藩属关系。二是改土归流之后成为中央直接管理的行政区划。木氏的改土归流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因其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其起因竟是知府木興领兵襄助王师征讨西藏,途中土兵误杀年羹尧心腹。此事《木氏宗谱》有记:

“公至剌普地方,摆台人巴松阻路,土兵杀之,搜获所耽搁公文。行至阿墩子地方,始知摆台巴松系川督年(羹尧)心腹人。惊惶之时,又接获云贵部院蒋密谕,抄发川督年捏词具奏一案,惊悸得疾,渐加沉重,拮据到家,病故。”

这件事后木兴木崇父子相继病逝。由木兴第四弟木钟继任土司职。木氏家族内部又发生权力争夺,远支族人阿知立向云贵总督高其倬“捏控胞兄任内五虎十四彪头人,指公摊派事案”,高其倬与年羹尧有旧,因此向雍正帝“具提改设归流,以土府易流府,流通判换土通判”,木氏家族自此败落。然而将其放在中央对土司整改的大环境中,丽江的改土归流又有着某种程度的必然性。这些重要的历史细节在《木氏宗谱》中亦有所体现,可为我们进一步关注历代中央和少数民族地方的关系提供线索。

总之,《木氏宗谱(美藏本)》作为目前最为完备的读本,为我们了解元明清时的西南边疆社会提供了多方面信息,它的出版不仅可以为现有研究增补史料,也为我们走进纳西社会提供了图像学的研究视角,丰富了我们的研究视野。

猜你喜欢
归流汉化宗谱
老年人口腔健康自我效能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检验
试论《高隆诸葛氏宗谱》的价值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中甸之争”:清初丽江改土归流原因探析
民国《姜山陈氏新祠宗谱》述介
清末川边改土归流前期西藏东部盐井社会状况及周边环境考察
辽西地区慕容鲜卑汉化的考古学观察
论清代“改土归流”初期永顺府城市建设及其特点
论金世宗时期汉化与旧俗的关系
明清时期洞庭秦氏家族研究——以《洞庭秦氏宗谱》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