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炊烟

2018-05-15 05:27陈建炀
读者·校园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高喊石板路串门

陈建炀

千百年来,炊烟在文学作品中一直都是家园的象征。炊烟袅袅,随之升腾起的不仅是淡淡的乡愁,更有一种家的温馨。

幼时,我随外公外婆在小镇上居住。镇子不大,一会儿工夫便能从最东端走到最西端。镇中心的一条石板路不仅供车辆、行人来往,路边还是居民摆摊设点出售蔬菜、水果和土特产的地方。道路两旁,是两排整齐的民居。到饭点了,一阵炊烟之后,各家的主妇便会走出家门,双手在围裙上擦拭着,冲着周边高喊:“回家吃饭了!”不一会儿,大人们放下手里的活儿,孩子们抛下自己的玩伴,一个个都进入家门。碰到谁家有事了,主人便会热情地招呼别家的孩子在自家吃饭,不吃撑是不许离开的。平日邻里间相互送些鱼肉、时鲜、糕点之类的更是常事。小镇居民就像生活在一個大家庭里,彼此织成了一张家族网。邻里之间产生点小矛盾,孩子之间发生点小摩擦,一句“都是一家人”便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童年时代,我最迷恋的便是炊烟,因为它总是跟美食联系在一起。

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将我接回城里上学,住进了一处四合院。四合院是单位分的,同单位几户人家合住。这里家家都用液化气,连煤炉都很少用,更不用说烧柴火了。所以这里再难寻觅到炊烟的影子。各家的妈妈依旧会在吃饭前推开自家房门向外喊上一嗓子“回家吃饭”,却很少顾及别家孩子是否吃过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似乎只停止在点头微笑上,很少有人再东家西家地串门,家长里短地闲聊。从乡镇到城里,一切仿佛都悄然发生了变化——不只是环境,还有一种人与人之间无法捉摸的情感。

我常常在心里默默念叨着乡间房舍上飘起的缕缕炊烟和炊烟下亲如家人的乡邻。

我读中学后,家里买了商品房,住进了小区,无须再像原先住在四合院里那样几家合用公用厨房、公用厕所。夏天也不用几家聚在院子中心那棵苍老的槐树下乘凉,因为家里的空调足够凉快。人们之间依旧是点头之交,却不再微笑——因为一个小区里的几乎都是陌生人,而且相互之间也没有将对方变成熟人的打算。在这里,我还有一个发现,就是再没有听到过妈妈们对嬉闹的孩童们高喊“回家吃饭”。是打电话了呢,还是发了微信语音?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孩子们也很少有串门的了。至于记忆中的炊烟,从来就未曾谋面。

我突然想念起从前居住过的四合院里那苍老的槐树和叽叽喳喳的鸟叫,还有那小镇上可摆摊设点的石板路和房舍上空按时飘起的淡蓝色的炊烟。

只是那四合院早已被拆迁,小镇的石板路已经变成了柏油路,路上车辆驶过的烟尘取代了屋顶上的袅袅炊烟,几乎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天然气。

如此,炊烟便在我的视野中彻底地销声匿迹了。

(指导老师:王淦生)

猜你喜欢
高喊石板路串门
悠悠石板路
乡间那条石板路(外一章)
新一年 新气象
东塔的石板路
数字宝宝在串门
小区的石板路
葵花听指挥
跪地抗议
机关:有些事儿不要多问
别让串门成了“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