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港口综合管理问题与对策

2018-05-15 08:44王鹏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年12期
关键词:经营管理

王鹏

[提要] 通过对江苏港口现状分析发现:江苏省港口经营管理存在同质竞争普遍,综合能力不强;港口规划随意,环保压力较大;体制障碍仍存,集运效率较低;人才缺失严重,吸引力度不够等问题。结合《江苏省沿江沿海港口布局规划(2015-2030年)》,解决新体制下江苏港口经营管理问题的对策:按照政府规划,明确港口定位;地方港口整合,引领良性竞争;统筹规划开发,加大环保投入;供应链一体化,构筑运输网络;定制培养人才,加大引入力度,从而实现江苏省由港口大省向港口强省的跨越。

关键词:新体制;江苏港口;经营管理

基金项目: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重大委托课题:“新体制下江苏港口智慧化综合管理研究”(课题编号:2017YDYL01);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千帆新锐”计划:“‘一带一路下无水港物流协同服务平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XR1701)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3月29日

一、江苏港口发展现状

江苏是港口大省,国家交通运输部公布的全国53个主要港口名录中,江苏有7个;在沿海25个主要港口中,江苏有5个。2017年江苏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5.7亿吨,同比增长6.6%;外贸吞吐量4.87亿吨,同比增长8.2%;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724.4万标箱,同比增长6.3%。港口货物通过能力、万吨级以上泊位数、货物吞吐量、亿吨大港数等多项指标全国第一。江苏省沿海港口有三个,连云港、南通港和大丰港;内河港口众多,几乎每个靠长江的市(县/区)都发展自己的港口,基本分布在长江两岸,其中包括:南京港、苏州港、南通港、镇江港、扬州港、泰州港、江阴港等亿吨大港。

二、江苏港口综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同质竞争普遍,综合能力不强。江苏省港口的开发单位以地方为主,不能充分发挥区域间的联系,扬长避短。这种开发方式层次不高,会造成部分地区盲目跟风,地方为了产业项目落户、项目推进需要,对港口资源的高效利用重视不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港口资源开发集约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同质竞争等现象。所谓同质竞争,指的是各企业从事同一件业务而形成的竞争。例如,江苏省的大多港口企业主要从事干散货或液体散货的装卸业务,近一半的煤炭以及四分之三的铁矿并没有通过专业码头输运,港口专业化水平不高。此外,与全国沿海及长三角其他省市沿海港口发展相比,江苏省的港口规模虽大,但是缺乏综合实力较强的领头羊企业。江苏省港口总规模全国领先,但吞吐量超过3亿吨的港口只有苏州港,在全国港口中位列第七;江苏省大多港口企业资源配置能力有限,用于与本地企业竞争的资源过多,限制了一些优秀港口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港口规划随意,环保压力较大。岸线方面,江苏省沿江沿海港口岸线利用率不及全国平均水平,沿江港口岸线开发利用60%,可成片开发的深水港口岸线资源已经不多,沿海港口岸线已开发20%,储备规模相对丰富,但开发成本高、难度大。土地方面,港口规划土地资源保护不力,规划港口用地挪作他用的现象比较普遍,且土地指标对港口建设的限制越来越大。海域方面,沿海港口发展面临的海域指标、海洋环评等方面的制约越来越大。锚地方面,沿江港口锚地资源十分紧张,剩余的水域资源难以满足锚地建设需求。

(三)体制障碍仍存,集运效率较低。港口周边的硬件条件并不能完全符合要求。比如,缺少衔接的交通设备,尤其没有铁路的支持,货物运输到港口只能通过公路来实现。另外,就算有铁路支持的港口,在与港口配合时也会出现不到位的现象,导致集装箱运输中运力短缺,这样只能通过水路与水路之间进行对接,但此种方式降低运输效率的同时还会增加费用;企业物流理念落后,稍具规模的企业从原材料到产品运输极少外包,致使物流效率低,增加了物流成本;港口物流企业负担过重和物流用地价格偏高,进一步增加了物流成本。

(四)人才缺失严重,吸引力度不够。如今市场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并且有着明确的分工。但是,有一个严峻的问题,港口企业的员工当中只有小部分是专业人才,绝大部分员工是没有经过良好培训的。随着港口企業业务的不断增加,运输需求也在增加,这就需要有更多专业的相关人才投入到港口企业中。否则,这一行业人才的缺少将会制约贸易经济的迅速发展。这几类企业的规模一般都100多人,但是招聘人数却有很大差别。有些企业每年招聘大概二三十个员工,真正的专业人才、高技能人才、高学历人才很难引进,而且员工在港口留的时间很短,离职现象时而发生,最后造成员工老化,素能低,断层严重。港口所在地方规模大小、个人发展前景远近和岗位工资高低是主要原因。

三、江苏港口综合管理对策建议

(一)按照政府规划,明确港口定位。按照《江苏省沿江沿海港口布局规划(2015-2030年)》的相关规定,整合资料、提高转型、发展优化与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是沿江港口的主要目标。以便更好地致力于综合运输制度制定、近港产业布局、港区城市和谐发展,促进9个主要港区的进步。海边港口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基础设备的建设,拉动港区产品布局更为规模化、规范化、集中化,同时加快连云港徐圩,南通港通州湾等几个主要港域的进步。

(二)地方港口整合,引领良性竞争。江苏省沿江港口的统一需要从各个区域的港口开始进行,应重点对港口国有企业进行有关整合管理,可以先从市级再到县级国有单位进行管理。比如,在苏州港口企业发展过程中,港口集团对港口相关的企业进行统一管理改革,具体过程包括对太仓、张家港、常熟长江等相关港口企业进行整合,实现对其控股,促进港口的快速发展。这种方式在连云港的发展中得到了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

1、精心组织实施一体化改革试点。按照交通运输部关于改革试点工作的总体部署,精心组织实施江苏南京以下沿江区域港口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推进港口岸线、锚地、集装箱航线等资源整合,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模式。总结锚地公用集中化管理经验,在沿海港口锚地管理中复制推广。加快港口岸线管理办法、管理信息平台等试点成果在江苏港口的推广应用。研究探索结合内河干线航道网整治,推进内河港口岸线资源整合,提升内河港口规模化发展水平。

2、深入推进区域港口一体化发展。在精心组织实施好交通运输部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深化區域港口一体化改革,分步推进以资本为纽带整合港口资源,提升江苏省港口整体综合竞争力。先行推动形成“一市一港”模式。引导沿江沿海港口各设区市依托自身力量,推进辖区内港口与港口之间的资源整合和功能优化调整,在公共码头集约化投资、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形成“一市一港”的发展模式,为推进区域港口一体化整合奠定基础。

3、先经营管理统一,再资产统一。在港口整合过程中,要突出国有企业的引导作用,通过相关港口国有企业的资源进行资产划分,用港口股权进行投资,或者采取集资合作的方法,促进港口各个企业的统一整合,从而增加整体性,减少港口企业内部不和谐的竞争。港口的发展可以按照两个主要步骤进行发展,实现管理的统一,即对港口企业进行整合,然后对港口资产进行整合,合理分配发展资金。按照上述步骤加强江苏港口企业的发展规模,在港口集装箱数量、港口航线以及港口货运方面得到大幅上升。通过合资的方式建设港口运营企业,并在该企业的基础上,进行市场化的运营,促进港口整合集中发展。

(三)供应链一体化,构筑运输网络。江苏沿江港口群亟待发展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提升区域供应链的柔性与效率,提高供应链营运管理水平以构建面向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区域供应链一体化,最终更好地驾驭全球供应链。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的主体,通过多年的接轨大上海、沿江大开发、跨江联动、江海联动、沿海大开发等战略实施,江苏沿江港口群经济相对发达,贸易繁荣,外向度高,港口基础设施改善,码头专业化水平日益提高,社会治理较好,文化底蕴丰厚,环境不断优化,具有发展与主导面向东北亚和链接东南亚的区域供应链一体化的先天优势。目前,长江口航道水深已达12.5米,4000标准箱以下集装箱和5万吨级以下散杂货船、油轮可全天候双向通航。

(四)定制培养人才,加大引入力度

1、人才需求分析。由于港口的快速发展,相关港口企业的业务越来越多,这要求大量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进行业务工作,专业人才能够大大提高业务发展水平。如果人才不能满足港口企业的发展需求,那么就会严重阻碍港口经济业务的发展。港口企业涉及的业务是多方位的,主要包括海运、物流、货物存储以及相关经营业务等。根据港口企业所涉及到的业务,对人才的需求体现在港口建设人才、港口机电人才、航运服务人才、港口物流专业人才和港口旅游人才这5个方面。

2、有效推行港口人力资源规划。江苏港口的人力管理主要有两个层面:第一,结合港口企业总的发展要求去制定人员安排,具体包括企业目标实施过程中具体细节的人员管理;第二,需要健全各项工作计划,覆盖企业的各个方面,主要有人才引进方案、员工的岗前培训方案、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员工的岗位调动制度、员工的考核制度等全面的企业发展规划。

3、引进、招聘和培训,提高现有人力资源质量。为了解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要大力招聘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不断加大人才的引进强度。对于市场开发和资本管理相关的人才,可以直接在人才市场上招人,通过提供较高的薪资以及完善的福利制度来引进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建涛,夏存霞.江苏省港口发展策略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

[2]陈刚.国外典型港口物流的成功发展模式与启示[J].对外经贸实务,2017(5).

[3]王柏玲,李慧,许欣.我国港口资源整合的困境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7(4).

[4]卢宝辉.提高港口企业ROE水平管理理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24).

猜你喜欢
经营管理
论增强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意识
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