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改薄工程实施中的问题及建议

2018-05-15 07:03刘占新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年11期
关键词:学校管理项目管理

刘占新

[提要] 全面改薄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项目规划上重硬件轻软件、项目实施中重程序轻效率等问题。改进政策执行需要统筹安排、科学组织、建立制度、加强培训、提高利用效率。反思全面改薄政策也有很多需要完善之处,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多关注学校软件的提升。

关键词:全面改薄;项目管理;学校管理

本文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科技活动项目:“HZ区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工程实施的状况调研”成果;指导老师:周常青

中图分类号:C913.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3月22日

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统筹城乡资源均衡配置,切实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全面改薄工程(以下简称“全面改薄工程”)。

经过五年多的建设,全面改薄工程实施效果如何?政策应该如何完善?本课题组于2017年选择了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进行了调研。本文在调研基础上,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意见。

一、全面改薄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规划上重硬件、轻软件。全面改薄的基本要求是保基本、补短板,“缺什么补什么”,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保证办学的正常运转,缩小校际差距,推进均衡发展。具体路径是从教学条件、生活条件、管理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实施。但黄州区全面改薄规划及其建设项目,仅着眼于教学生活等硬件设施建设,对学校管理能力提升及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不足。从实际实施的项目来看,主要是基建及设备采购等建设项目,图书、小学科学实验室建设等直接关系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设施规划滞后。

(二)项目实施中重程序、轻效率。黄州区教育局在实施全面改薄工程时,十分注重全面改薄的工作要求、政府采购的程序要求,相关手续规范到位。但对如何高效实施改薄工作研究不够。在规划中提出了全面改薄的各项需求和任务,但对任务的轻重缓急未进行仔细甄别,未事先制定具体工作方案,而是等省财政下拨相关资金后,再研究如何实施项目建设,导致全面改薄工作进度缓慢,不能及时发挥效益。

(三)项目建设中重购置、轻使用。与重硬件轻软件一脉相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相关责任单位及学校对设备购置、房屋建设非常积极。但对如何运用这些设备设施研究不够,没有在配置设备的同时组织管理人员和教师培训,导致有些设备运到学校长期没有安装,有些设备安装后没人能用,有的设备只有老师用没有学生用。项目学校均没有建立实施设备设施维护管理制度。这些均导致改薄建设的成果不能最大限度发挥效益。

(四)项目布局上重农村、轻城区。黄州区全面改薄工作规划及实施过程中,建设项目主要布局在农村,城区学校建设较少。这与国家全面改薄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但不完全符合黄州区的情况。黄州区城乡一体化进程走在全市的前列,市区面积超过了全区版图面积的1/10,城区人口超过了全区人口的一半。农村生源少而城区生源众多。城区学校之间差距很大,大班、择校等问题全部发生在城区。城区改薄的任务繁重。但相关部门在制定规划时,对城区薄弱学校的改造考虑较少。一方面导致农村教学点的教室等设备设施空置;另一方面城区薄弱学校得不到改造,只能强制手段减少大班额,引起学生家长不满。

(五)资金使用上重统筹、轻规范。在全面改薄过程中,区教育局、财政局统筹使用中央改薄专项资金、中央校舍维修专项资金、省级校舍维修专项资金、初中工程中央资金、食堂饮水工程中央资金和区级改薄资金。同时也统筹全区教育发展,将改薄资金用于各项建设中,包括全面改薄工程以前实施的均衡发展工程、城区新学校的建设等。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全区改薄资金一方面出现了申报项目没有开工建设,另一方面财政又以改薄名义支付了大量资金。

二、改进政策执行的举措建议

(一)统筹安排,优化项目建设方案。全面改薄的根本目标是提升学校办学能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围绕这个根本目标研究改薄的方法和途径,从最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因素入手,完善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安全设施、管理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和师资队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项目建设方案,从教育局的角度来看,就是要城区与农村一样重视,真正薄弱学校优先;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就是要硬件和软件一样重视,教学设施优先;从具体项目来看,就是要建设与使用一样重视,制度与培训先行。

(二)科学组织,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全面改薄工程浩大,子项目繁多,要高效完成改薄任务要统筹安排项目建设,做到建设一批的同时,设计一批,规划一批。首先,根据对各学校调查摸底情况和全面改薄规划,对改薄建设项目按轻重缓急进行排序,在头年9月份前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对列入次年年度计划的项目,在当年12月份前制定具体建设方案。在资金下达后立即组织设备采购和项目施工,确保年度校舍建设计划在批复之日起3个月内动工,并在1年半内完成,年度设施设备采购计划在资金下达之日起1年内完成。

(三)加强培训,提高设备利用能力。加强学校管理人员的培训,帮助其制定或者完善设备设施管理制度,提高设备利用与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加强教师的培训,帮助其提高设备使用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培训的重点内容应该包括:计算机应用、办公软件的使用、班班通设备的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安全设施的使用与维护、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教学组织与研究、教学设备设施维护等。

(四)增加经费,保障设备正常使用。全面改薄使农村学校硬件上了一个档次,必须要有相应的使用维护费用,才能发挥较好效益。改薄建设后期,教育财政部门应该为学校及教学点增加经费,包括宽带网络使用费、电费、水费、班班通设备维护费、消防安防设施维护费、实验耗材费用、实验室维护费用、厨房门卫工勤人员费用等。

(五)建立制度,提高设备利用效率。教育部门要制订制度,对各学校和教学点改薄设施设备的利用情况进行指导,对设施设备利用率、完好率、使用寿命进行考核。各学校和教学点要制订制度,提高设施设备的利用率,维护设备完好无损。这些制度包括设备使用登记制度、设备操作规程、设备巡检制度、教学中应用网络和班班通的指导意见等。

三、加强全面改薄的政策建议

薄弱学校就是指办学的硬件设施严重滞后,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生源质量低、差生多,管理水平差,教育质量和社会形象差的学校。经过本轮全面改薄工程之后,城乡学校在硬件设施上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但是,并不意味着全面改薄的任务完成,只是为全面改薄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经过此番建设后,教育部门和各级学校还需要在软件上加强建设,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師资力量和教育质量,提升学校社会形象。

(一)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机制,盯紧薄弱学校和学校的薄弱环节进行改革。按照《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建立学校内控机制,组织好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测工作,每年度向社会公布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报告。评价报告要对评价内容和关键性指标进行分析诊断,分项给出评价结论,提出改进建议。报告既要肯定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也要指出存在的具体问题。评价结果要作为完善教育政策措施、加强教育宏观管理的重要参考,作为考核奖惩学校的主要依据。学校要正确运用评价结果,改进教育教学。

(二)科学定位政府角色,提高学校办学自主权。要激发薄弱学校的自我发展意识,提高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就必须转变政府在推进均衡发展中的职能。在强化经费投入、政策保障、监督评估和协助制订改造计划等职责的同时,政府应变指令性学校管理为指导性学校管理,赋予薄弱学校以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使学校具有实质性的用人权、经费支配权以及内部事务的自我管理权。更加重视学校领导者个体教育理念的注入和呈现,赋予学校领导更多的自主管理权,使学校领导者有权力对教师队伍、学校管理模式等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统筹规划和调整。

在给学校放权的同时,还应建立行之有效的民主参与机制和沟通交流机制。政府在出台政策措施、制订改造计划时,应广泛收集各学校及其教师提供的信息,充分尊重他们的观点和意见,使薄弱学校的利益诉求得到表达和实现。

(三)加强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薄弱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薄弱学校改造的关键不在于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不在于办学条件如何现代化,而在于如何使外在的教育投入及设施设备发挥应有的效用,如何使外在拉动成为教育活动主体的自觉行动,如何提高薄弱学校的自我发展意愿和能力。

政府在加强对薄弱学校政策干预和经费支持的同时,应着力培育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教育行政部门要引导学校在自我评价和自我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找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制订科学的改造计划,并分步骤、分阶段加以实施,提高独立解决问题以及应对外界挑战的能力。

自我发展能力培育的重点是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主要涉及到领导能力的培养和师资水平的提高。在加强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交流、选派优秀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和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的同时,更应注重本土培养,提高薄弱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专业素质及业务能力。因为他们才是学校的真正主人,他们更熟悉薄弱学校的实际情况。薄弱学校可以通过在岗培训、经验交流和外出进修等方式改良领导的管理方式,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养和教育教学技能;通过课题研究、团队合作和自我反思,促进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完善校内管理,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科学的管理制度是薄弱学校改造的重要保障,没有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就很难形成良好的教学工作环境,也就难以改变薄弱学校的精神面貌。首先,要健全管理制度,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全体人员日常工作的基本规范,是实现学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重要保障,因此有必要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包括校长负责制、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监督反馈制度、校务公开制度、教学研究制度、听课评课制度、教学质量评价与诊断制度等,并使所制定的管理制度能得到全校教师的遵守与执行;其次,要完善决策程序,实现民主决策和管理。校长、教师和学生都是学校的主人,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学校的管理者,要想方设法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决策与管理。只有全体师生参与、利益诉求全面表达并得以实现的发展决策及管理制度才会得到师生的认同,才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得以贯彻执行;最后,在当前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和绩效工资实施的背景下,要建立起激励性的学校内部分配制度和竞争性的学校内部人事制度,将工作业绩与绩效工资、评优晋升有机结合,实现奖惩分明,以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五)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形成办学优势与特色。薄弱学校变为强校的过程是自身优势发现、利用和壮大的过程,并在与强校竞争过程中,形成自信、良性的发展态势。办出特色是薄弱学校摆脱困境、提高社会吸引力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正是一些薄弱学校盲目模仿、借鉴重点校、名校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经验,未能正确挖掘和科学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才造成了学校的长期薄弱。特色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简单的模仿与移植,它是学校历史积淀、文化底蕴和现实条件的综合反映。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校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所处的社会和地理环境、所拥有的教育资源状况,因校制宜,树立不同的发展理念,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凸显自身的发展优势和发展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办学特色的切入点则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在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开足开好课程的同时,应提高自身课程选择、课程开发和课程应用的能力,在借鉴其他学校课改经验的基础上开发出体现自身特色和优势、具有较强操作性和实效性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并动态调整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在加强显性课程开发和应用的同时,也应注重隐性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利用,修建体现校园文化特色的设施,优化学校建筑设施、自然环境、班级教室等物质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制度文化和人际关系环境。

(六)建立学校与社区互动育人机制,多元主体参与的改薄机制。薄弱学校的存在不仅仅是学校内部的教育原因所致,它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面镜子,是城乡在各个方面竞争的一个结果,教育落差的原因不仅仅在教育之内,更在教育之外。

薄弱学校要注重构建良好的环境,形成学校与社区、教师与家长共同参与的机制,打造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积极影响家庭教育环境,正确引导社会教育环境。建立社区代表、家长代表及学生参与的学校评估制度、学校重大政策的论证、听证、问责制度等,引导社区参与学校管理,争取有条件的社区投入学校建设,建立社区对学校的激励制度。建立家长学校互动机制,引导家长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家庭教育方式、内容进行指导。

主要参考文献:

[1]凌郡.“全面改薄”政策实施状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6.

[2]刘越.县域内义务教育校际资源均衡配置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3]董洋,彭旭.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工作动力调查[J].教师教育学报,2017.4.1.

[4]薛军,闻勇.城乡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现状及实现路径[J].学术探索,2017.1.

猜你喜欢
学校管理项目管理
环境工程的项目管理
诚朴决策管理学校的探索研究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
航天项目管理——高技术复杂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