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与重塑:林语堂《英译重编传奇小说》的文化翻译

2018-05-15 10:03王阳 吴涛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3期
关键词:林语堂

王阳 吴涛

摘 要: 1952年,林语堂将中国古代传奇小说二十种译成英文,以《英译重编传奇小说》为名,在美国结集出版。因东西文化差异,林语堂在英译过程中,主要运用深度翻译和宽泛化翻译策略,对文化因素大胆增删。同时由于时代变迁,他在英文本中亦进行了结构、内容、主题的跨文化重塑。

关键词:林语堂 《英译重编传奇小说》 文化翻译 古典小说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社科基金项目“从林语堂《英译重编传奇小说》看中国古典小说翻译”(2017YJS074)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林语堂早年留学德美,尽管受西方思想思潮影响,但是他的灵魂和内心仍是中国式的。1952年,他将中国的二十篇经典传奇小说编译成英文出版,以《英译重编传奇小说》(Famous Chinese Short Stories)为题,将中国古典小说传播到西方。1952年新中国成立不久,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了解不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浅显,甚至会存在误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萃取”,提炼其精髓,再加以现代观念进行调和,对中国经典传奇小说进行重新编译,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展现给西方读者。“他把传统文化放置在‘普世价值体系中来审视,并不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而是发掘传统经典的现代意义,以这种方式维护传统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并为它在价值观念已发生根本转变的现代社会寻找存在的合理性。”(施萍,2005:164)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林语堂重新编译了小说行文,尽管可能遭受到来自“忠实主义者”的非议,但是这样的翻译手法是符合丹纳(H. A. Taine)在《艺术哲学》中的观点的,所谓艺术的目的即是“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表现事物的某个凸出而显著的属性,某个重要观点,某种主要状态”。(Taine,2016:10)本文拟从文化角度,对《英译重编传奇小说》中的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的影响和处理策略进行探讨,特别对英文本中的宽泛化、重塑和深化现象,以期对中国古典传奇小说翻译和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有所启示。

二、宽泛化翻译

范·路文兹瓦特(van Leuven-Zwart)采用宽泛化(Generalization)这一术语,用来表明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之间译素(transemes)的转换方向,与具体化相对应。所谓“宽泛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目标语的表达方式或手段比源语更加抽象而宽泛。(Mark Shuttleworth, 2005:90)。他们都认为,如果在目标语中无法找到合适的表达,或某些细节无关紧要或者可以在上下文找到补偿,那么即可以采用宽泛化翻译。这种翻译技巧使得词语的外延扩大,其意义更加宽泛笼统,在文学翻译中颇为常见。宽泛化的翻译转移关系是将原文译素包含相对具体、详尽的意义用相对综合、概括的体意义替代。

《英译重编传奇小说》第十四篇,《书痴》(The Bookworm)翻譯自蒲松龄《聊斋志异》中《书痴》一文。原文中有“父在时,曾书《劝学篇》,粘其座右,郎日讽诵;又幛以素纱,惟恐磨灭”(蒲松龄,1981:633)。其中《劝学篇》,指宋真宗赵恒所作的《劝学文》。林语堂将《劝学文》进行翻译,并插入在《书痴》译本中。其译文如下:

从对比中可以看出,林语堂在翻译《劝学文》的时候,多次使用宽泛化翻译,将原文中明确具体的词语,用更宽泛的词义表达。如 “千钟粟” 译作 “a rich harvest of corn”。“千” 在中国古文中本是虚词,指 “多”,毋需直译为 “thousands of”。“钟” 是古代计量单位,如春秋时齐国将十釜规定为一钟,和六斛四斗。在这一短语背后的文化含义难以译出,哪怕勉强译出,也需对“钟”、“釜”等古代计量单位进行附注或阐释,则会影响读者阅读体验。林语堂将其译作“a rich harvest of corn”,即“谷物丰饶”,用更宽泛的词语在上下文中表达了同样的含义,那么这一宽泛化处理是可取的。此外,林语堂将“六经”译作“ancient tomes” 。“六经”在中国文化中指《诗》《书》《礼》《易》《乐》和《春秋》。林语堂用“古代巨著”译“六经”,似有偏颇,然而实却更贴近。在小说后文有“读《汉书》至八卷”,那么上文的“六经”应是虚指,其实是指代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译文中用意义更宽泛的“ancient tomes”翻译“六经”,更贴合原文的真实含义。由是观之,林语堂用宽泛化的翻译技巧时,并未损失原文的含义,反而是将原文的含义更充分的表达。

三、跨文化重塑

英文本《英译重编传奇小说》除了采用宽泛化的翻译策略外,其跨文化重塑的策略主要见于对小说结构、内容、主题等方面的重塑。

中国古典传奇小说中往往插入诗词和古文,很多背景介绍和语言对话十分古雅,尽管这些内容从文学欣赏角度具有艺术价值,但之于阅读和传播,无疑会产生巨大阻力。以《碾玉观音》( The Jade Goddess)为例,原文中引用诗词句段数十处,极大地增加了原文的艺术性,特别是开篇十一首诗词读来溢满文学性。如:“莺渐老,蝶西东,春归难觅恨无穷。侵阶草色迷朝雨,满地梨花逐晓风”。篇中又插入其他诗词,如对女孩儿的外貌描绘:“云鬓轻笼蝉翼,蛾眉淡指春山。朱唇缀一颗樱桃,皓齿排两行碎玉”。从翻译角度看,如果要保留原文的文学性,将诗词全部译出,就有害于译本的可读性和流传度。背后的原因其一在迥异的时代背景下的外国读者难以理解诗词译文,其二在文化背景下的意象意义传达之难,其三在这种书写手法也并不符合西方人自文化复兴以来的文学赏析视角。林语堂在翻译《碾玉观音》时,将原文加以删略并进行了平实化处理。他大刀阔斧地删略开篇十一首春词,融成颇有现代小说风格的一句, “沿长江三峡逆流而上,状况惊心动魄,十分凶险。但我终于还是抵达那辞官归隐的知府大人府邸,府邸正位于成都附近一个市镇上。”(林语堂,2009:68)可见尽管省略了原文中古雅的文学描述,却引入了现代小说的写作手法,提高了译文的可读性。原文由“正是”、“却似”引出十余段诗词,这样的写作手法并不能与现代人的文学品位相匹配。

而整篇英译小说的叙事手法亦具有现代风格。原文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一人称,增加了主体的代入感,这种从第一人称看故事曲折走向的写作方式,大有《椭圆形画像》和《呼啸山庄》风格,这也正是林语堂自己所称赞的“欧美小说的主观的特性”(林语堂,1994:267)。此外,故事时间流也可以看出跨文化重塑的痕迹。原文按时间顺序,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习惯,而译文采用倒叙手法,由故事结果——知州收藏到碾玉观音,反推到故事起因——多年前年轻人和大小姐的爱恋。这种倒叙结构也是现代文学注入古代文学中的新鲜血液。

在对主题意义进行重塑上,见《狄氏》( Madmane D.)。小说英文本中加入了《癸辛杂识》中的史实,通过增加学生呼吁收复失地,也实为寄悲痛于笔端。特别是在20世纪上半叶,自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始,随后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身在海外的林语堂或有感于国内所面临的痛苦境地,而做出如上改动。 此外,林语堂不但将《狄氏》的背景做出了调整,他亦将正文小说的主题意义与背景适配。英文本沿用了《狄氏》的故事框架,都是发生在大户人家的爱情悲剧,但是又丰富了故事线。《狄氏》原文中“生,小人也,阴计已得狄氏,不能弃重贿”,等到其夫会客之时,又把之前送给狄氏的项链骗了回去。最后狄氏“以念生病死”。而在重编的英译本中,太学生是一位重情重义的青年,对狄氏的爱恋自始至终。而狄氏也为了保护太学生而不惜苦求丈夫,最后得以和太学生厮守余生。原文爱情悲剧中的悲剧,被重新整合成了爱情悲剧中的喜剧。这是从当代视角下重新审视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原文描绘了封建制度下的女子的爱情悲剧,女人不过是男人的附属和玩物,其意义在于对封建制度的批判以及对受封建制度压迫的女子的同情和怜悯。而英文本的主题意义比较符合当代西方人的价值观,即尽管在封建制度的禁锢之下,女子依然能够努力冲破束缚,追求自我价值和实现自由爱恋。

四、深度翻译

深度翻译(thick translation)是美国哈佛大学非美文化研究中心翻译学者克瓦米·安东尼·阿皮亚(Kwame Anthony Appiah)在Callallo上撰文“Thick Translation”,首次提出這个新术语。其概念为“一种学术性翻译,通过注释和附注将文本置于一个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的语境中,以实现被文字遮蔽的意义与译者的意图相融合”(Appiah,2000:427)。尽管阿皮亚是在翻译非洲谚语的时候提出的这个概念,但是在很多涉及文化内涵差异的翻译情况下都能应用这一翻译策略。不管是以脚注、词表还是以长篇序的形式出现,任何包含这类背景知识的目的,是要使目标文本读者更加尊敬源语文化,以及更加欣赏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是如何思维和表达自己的。(Mark Shuttleworth,2005:202)从这一定义来看,林语堂在处理文化之间的差异时,基于使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更加了解和尊敬的目的,亦采取了深度翻译。

林语堂《英译重编传奇小说》有其时代背景,其中所选的二十篇短篇,多选自于唐代传奇和宋代话本,历时为从公元800年到公元1700年,而《英译重编传奇小说》于1952年出版,其间经历数百年。在这期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唐宋文化与中国近现代文化之间尚存在巨大差异,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又更甚。笔者通过研读该译本与原作,发现在《英译重编传奇小说》中,相关的文化因素通过深度翻译得到了补充,现分析如下。

在《英译重编小说》正文之前,有一长篇序作为整本集子的导言。在这导言中,解释了这二十篇传奇小说选自于哪些本子,其中包括古典小说最大总集《太平广记》、《京本通俗小说》和《清平山堂话本》。同时也对为什么没有选择明代短篇小说总集《今古奇观》中的传奇故事进行了解释,林语堂认为《今古奇观》的叙述风格难以与想象丰富的唐代传奇相媲美,而且主题相对保守平庸。此外,该导言对《虬髯客传》《莺莺传》《狄氏》等篇章的主题文笔进行了精炼分析,与伊丽莎白时代思想相对比,同时还解释了唐宋传奇小说蓬勃发展背后的原因,佛教和道教的传播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很多新物奇事,使唐人的思想更加自由,幻想更加天马行空。

另一有效的方式便是林语堂在每一篇小说翻译的题目之下,正文之上,加了一个短序。在这个短序言中,林语堂会补充更多相关信息,如在《碾玉观音》中,林语堂在短序言中说明了三件事情。其一,这篇小说选自于哪部集子,即《京本通俗小说》;其二,故事梗概如何,即“叙一玉器匠之妻为一官员所发现,活埋于花园内,后化为厉鬼寻仇”(林语堂,2010:64);其三,作者之改动,以及原因,即“本文谨据原作前部,后部自行发展,以艺术创作与作者生活为主题,申述大艺术家是否应为掩盖其真的自我而毁灭其作品”(同上)。

无疑,从文化翻译角度来看,林语堂的导言和小序中所增添的内容可以使读者对原文本以文化背景有更深入的理解,目标读者也可以从中看到原文在源文化中的故事情节和主题展开与译文在目标文化中的不同,区分出这种不同一方面可以使西方读者对东方文化有更多认识,另一方面由于主题转换,也易于西方读者接受。可见,林语堂在20世纪中叶便有意识地运用了这一翻译策略。而由于他对东西文化都有着深刻的了解,运用这一翻译策略时就能更好地获得文化传播和文化接受的效果。

五、结语

《英译重编传奇小说》是林语堂将中国传统文化著作译介到西方的一次尝试,他在翻译过程中受限于文化和时代背景之差异,采用了深度翻译和宽泛化翻译的深化策略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有力的背景知识;同时通过对主题内容进行重塑,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和在目标文化中的生长动力,为走进目标文化读者做出了有效的尝试。这些英译策略和方法对未来中国古典小说的译介提供了指导路径,对新时代下的文化传播具有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 施萍.林语堂:文化转型的人格符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64.

[2] 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10.

[3] 沙特尔沃斯,莫伊拉·考依.翻译研究词典[M].谭载喜,译.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90.

[4] 蒲松龄.聊斋志异(铸雪斋抄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633.

[5] 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67.

[6] 林语堂.英译重编传奇小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68.

[7] Appiah,Kwame Anthony.Thick Translation[A]//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L.Venuti(ed.).London&New; York: Routledge,2000:427.

[8] 林语堂.中国传奇[M].张振玉,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64.

猜你喜欢
林语堂
林语堂的“半场演讲”
林语堂的演讲
林语堂的演讲时间
林语堂的结婚证书
林语堂更衣见老友
林语堂更衣见老友
林语堂妙论“好丈夫”
Lin Yutang’s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Thematization
好男人林语堂
林语堂:婚姻是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