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重赶超 努力作为
——一个贫困县正奋力撕掉贫困标签的实践探索

2018-05-16 07:53张灵霞
支部建设 2018年10期
关键词:技工造林

■ 本刊记者 张灵霞

大宁,地处吕梁山南端,土地贫瘠,生态脆弱,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县,也是全省十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一年前,新一届领导班子走马上任,一场脱贫攻坚战在这里打响,为了消灭贫困落后,为了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大宁县牢牢抓住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这一关键,积极实施“购买式造林”和“党建引领、村社一体”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脱贫的大宁新路径。这一做法受到了央视《新闻联播》、新华社、人民日报、山西新闻联播等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最近,我们走进大宁,看到了热火朝天的改革画面。

镜头一:“购买式造林”绿了荒山,富了百姓

背景: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大宁近年来积极探索“购买式造林”新模式,由市场主体按照政府规划和标准自主造林,经过验收合格后由政府购买所造的林木。将购买式造林与精准扶贫相结合,规定购买式造林的承接主体必须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占80%以上的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目前,大宁县组建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37个,已申领造林专用资质的有37个,合作社员1991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员1578名。在整体脱贫攻坚规划中,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县要有重点,乡要有工程,村要有精品”的原则,做到点面结合,点上出样板、出思路、出政策,面上出规模、出效果。同时,规划设计中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让群众自主选择,结合脱贫攻坚的需要,以发展经济林、阔叶林为主,注重发展混交林。在造林过程中,栽植药材,发展林下经济、干果经济,注重集中连片,注意填空补缺,打造全县生态建设精品工程。大宁县还经常举办“购买式”造林党员技术大比武,由党员带动示范,激励贫困户积极参与。截至去年,5.31万亩购买式造林和管护任务带动1562户4699人生态脱贫。

县委书记王金龙(中)实地调研购买式造林

见闻:从县城去往太德乡造林区,要走蜿蜒崎岖的盘山路,但一路驶来,远远便能看到山上整齐有序的鱼鳞坑,一层一层。同行的组织部长张振荣说,春天的时候,山上一片绿,郁郁葱葱的,等四五月份再来,就能看到男女老少齐上阵,争先恐后造林的场景。购买式造林不仅绿了荒山,最主要是富了百姓。购买式造林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让贫困户与百姓都参与到生态建设和保护中,打造集中连片的精品工程,实现‘乡乡有精品,村村有工程。’站在太德乡购买式造林项目地,能看到一个大大的指示牌,从项目的简介、工作图片到实施流程、农户受益情况一目了然。说起购买式造林的好处,今年62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贺文林说:“我现在岁数大了,到外面打工没人用,想增加点收入就靠种树,今年加入造林专业合作社后,不出村就能打工挣到钱,前后我就干了两个多月,挣了七八千块钱,过两年树全活了,我还能分红。太德乡乡长张卫宁介绍道:太德乡购买式造林任务5139.4亩,人均31亩,年获得劳务收入11160元,可带动三口之家脱贫,实现“一人种树,全家脱贫”的目标。

点评:购买式造林是全新的扶贫模式,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生动实践。树立“要想富,多栽树”的新意识。从“要我造林”到“我要造林”的意识转变离不开党的扶贫政策和大宁政府创新扶贫思维。大宁购买式造林的成功实践,实现了“点土成林、点绿成金”,生态优势将会逐渐转变为发展优势。

镜头二:“大宁技工”先富脑袋,再富口袋

背景:大宁县抓住深化改革契机,坚持“党建引领”思路,建设“大宁技工新时代讲习所”,宣传党的政策、讲解科学知识、传授实用技能,带领群众先富脑袋,再富口袋,以乡镇、县直有关单位、企业作为固定习练场,县设所,乡镇设站,村设点,将每月第二周作为集中培训周,在讲习所进行集中学习,每月第四周在工程建设现场、企业厂房进行实践练习,推进讲习活动常态化、制度化。教农技,就入田间地头、果园大棚;教技术,就进企业,到项目工地,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方式,邀请理论教授、技术能手在固定讲习所,开展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讲堂、法治教育、政策宣讲、技能培训等专题培训。以讲习所为载体,以现有企业为依托,立足大宁,面向全市全省全国,开展定单式、市场化培训;坚持制度先行,研究制定技工培训、管理、监督、法律援助、权益保障等一整套完备的制度体系,推进“大宁技工”规范化发展;探索建立大宁技工协会、大宁技工老乡会等机构,提高“大宁技工”的组织化程度;加大品牌宣传和建设的力度,分行业制定“大宁技工”标准,颁发证书,确保“大宁技工”品牌质量;同时,加大与侯马市、侯马经济开发区结对帮扶力度,通过开办讲习所,重点把农村贫困人口,培养成“大宁技工”,开展劳动力转移和技工定点输送,变农民为工人,在促进群众增收中,打造“大宁技工”品牌。据统计,依托县域企业,1000余名贫困劳动力通过培训实现就地就业,“大宁技工”品牌打造迈出实质性步伐。

楼底村合作社的社员正在参加技能大比武

见闻:去茹古村采访时正好赶上县党校和县林业局的老师给村民宣讲十九大报告和培训营造林方面的知识。上午九点多,茹古村村民会议室里已座无虚席。随手翻看发下来的资料,有作息时间、课程安排、培训纪律、培训资料等。培训资料实用且受用,有造林、森林管护、地形图常识和使用方法,专业合作社知识,十九大报告宣讲等,每部分都图文并茂,有的还配有记忆口诀,通俗易懂。间隙,向村民询问,“十点开课,为什么这么早就在会议室等了。”另一位村民说,不早点来就没好位置了。上课的人可多了,后面来的人都要站着听课了。说完他有些腼腆的笑了。又问旁边的另一位村民,“县里给安排的培训好么,你们都学到了什么?“好,以前没怎么上过学,讲习所办起来后,我们终于有了‘长见识’的地方,政策宣传、产业发展、水利农业培训,应有尽有,对我们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等培训完取得技工证后,我每天的工资就能由120块涨到200块了。”

在另一个村,来自三多乡楼底村合作社的27名社员正在进行技能大比武,此次大比武项目主要包括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管护的钢管套丝、PE管热熔对接、检查井砌筑等。县委副书记李永升说技能大比武活动旨在通过相互学习、寻找差距、加强沟通,认识自身的不足,提高技术水平。为全县深化农村改革振兴乡村经济奠定技术基础,切实做大做强“大宁技工”品牌。参加技能比武的社员也纷纷表示,技能比武营造出“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大家你追我赶,各显其能,展示出别样的工匠风采。

点评: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说,“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大宁成立技工新时代讲习所,把农闲变农忙,为贫困户劳动力素质培训、创业、就业提供服务,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农民培训、教育脱贫和技术扶贫的新路,真正起到了开启民智、凝聚民心、发挥民力、推动民富的作用,这才是扶贫和脱贫后不返贫的关键。

镜头三:产业扶贫,壮大了集体经济,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

背景:去年大宁在产业扶贫上先后引进落地新大象百万头生猪养殖、隆泰花卉园区、鸿锐集团一次性手套、同城光电等企业,年内完成投资11亿元,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牵引和支撑作用。坚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大宁”创建开始启动,建成高标准出口水果示范园6个,小杂粮、设施蔬菜、赤焰辣椒、牛蒡、草花、黑小麦、养猪、养牛、养驴等特色种养殖业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光伏、风电、煤层气、生物质能等绿色能源开发步伐加快。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789元增加到9652元,增幅8.8%,名列全市第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905元增加到3303元,增幅13.7%,名列全市第一;财政总收入连续两年超过市下达任务,增幅都达到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9亿元,增速位居全市第二,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见闻:在一片平地上修建起来的二层玻璃房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那是新引进的大宁隆泰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签约发展花卉种植的,村民提供土地和劳力,每亩地预计收入可达1万元左右。走进曲峨镇仍在建设中的鸿晋公司。车间里机声隆隆,四条全自动化的流水生产线精准衔接有条不紊,伴随着特有的节奏,一排排人手模具随车床高速向前运转,经由中央机位特殊的工艺处理,一个个pvc一次性手套便神奇降生。鸿晋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已经解决了300个周边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就业,等到来年企业24条生产线全部投产后,总计可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1000个就业岗位。张振荣说,“这些年,这里的百姓没有很好的找准自己脱贫致富,发展产业的方向,外出打工成了缓解的路子,但是,出去打工导致土地荒了,留下家里的留守老人和小孩,还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但有了产业后,能提供很多岗位,很多人在家门口就能打工,吸引了外出返乡的村民。”随行的曲峨镇镇长告诉我们,这个公司是当年征地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当年纳税,这样的建设节奏让我们对大宁产业发展的“加速度”有了新的认识。一期工程投产后,年产值达4亿元人民币,实现税收2600万元,出口创汇6000万美元。

点评:有产业才可能创造就业,有就业才是脱贫致富的基础条件。企业带动对任何县来讲都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大宁县正是抓住项目落地的机遇,带领一班人攻坚克难,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为曲峨镇以及大宁县的发展引来了金山,走出了一条村企共建、融合发展的成功路子。

镜头四:党建引领的村社合一,盘活了沉睡的资源,让集体增资、村民增收、班子增活力

背景:针对全县“空壳村”多、村集体“造血功能”差、缺乏长期稳定收入来源等问题,县委、县政府把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摆上重要位置,举全县之力加快推进。借鉴贵州省盘州市“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经验,按照“一切工作到支部、一切资源到农户,群众的事情群众办”的思路,大宁县委组织部因势利导,积极推行“村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村社合一”发展模式,通过支持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切实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合作社的产业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党建兴社、强村富民”。一是,突出建强基层组织,增强支部功能,选优配强支部班子,由支部书记主动担起合作社的担子,引导群众以确权到户的耕地、林地、宅基地和自由资金等折股量化,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初步实现由个体单打独斗变为集约化抱团发展。二是,盘活集体可经营资源,农民以耕地、林地、宅基地、资金及其他资产自愿折股入社变股民,收益按约定比例分红,保障农民获得“兜底收入、劳务收入、收益分红”三重收益。三是,“六会八队”实现村民自治。在合作社下设6个村务理事会,8个生产经营服务队,帮助农村提高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村里的事情村里管、村里的工程村民干、村里的资金村民赚。

县四大班子领导、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和县有关单位负责人在曲峨镇山庄村召开大宁县“村社一体改革座谈会”

曲峨镇发放的股金分红

曲峨镇道教村村民领取股权证和受益金

见闻:采访的第二天,我们来到曲峨镇道教村,这里的村容村貌较好,是个比较富裕的村子,一进村,便看到墙上醒目的标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走进村委会,院子里放着几个文化宣传栏,有大宁县道教强农农牧林专业合作社服务机构的介绍,即八队的工作职责以及六会的组织机构章程、办事流程等,还有道教村村民的文化活动、比赛等的照片。村支部书记房廷重告诉记者,他们村是“村社合一”的试点推广村,也是受益村,为了对村级事务民主管理,他们成立了“大宁县道教强民农牧林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127户(贫困户73户),流转土地260亩,每亩收入是1000元。同时,合作社牵头新建蔬菜大棚,发展黑小麦、大蒜、大樱桃等特色产业,壮大了集体经济,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而曲峨镇的另一村山庄村也成立了“山庄惠农农牧林合作社”,山庄村党支部活动场所改扩建及村容村貌提升工程,就是由合作社下属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队”承接的,23名社员苦干一个多月便盖好了活动场所,获得了劳务收入6.4万元,使建设成本由原来的1700元/平方米下降为890元/平方米,降低成本47%。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等方式,建立 “联产联业”“合股联营” 的利益联结机制,盘活资产、市场运作,让贫困群众有股可入、有事可做、有利可获。

点评:在这场输不起的脱贫攻坚战中,大宁紧紧扭住党建这个牛鼻子,用党建统领扶贫、改革、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大宁又把群众、企业和集体的利益紧紧扭在一起。群众从土地流转中解放出来,既保障土地收益,又增加了务工收入;企业通过村集体提供用工等服务,获得了友好的发展环境;各村通过土地流转和集体经营,集体经济逐步壮大,最终实现了群众致富、集体增收、企业发展、多方共赢。

后记:40年前,发端于小岗村的“大包干”如一声春雷,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序幕。而如今,来自大宁改革的变化,让我再一次深刻感受到当年的那种小岗精神。采访完的那些日子,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大宁却干得热火朝天,为什么这个一直被“贫困”代名的小县城如今却迸发出无限生机和活力。县委书记、乡镇书记、村支部书记、村民……一个个人影在我脑海浮现,我从他们身上找到了答案:县委书记王金龙上任后带领班子成员考察学习,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寻找发展路子,誓将大宁换新颜;乡镇书记王锁平干劲十足,半夜来电与部长讨论乡村改革的发展;道教村支部书记房庭重脚踏实地,30多年来认真记录全村扶贫户的详细情况、每月工作安排和心得体会。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深爱着这片土地,只要问及大宁未来的发展,他们无不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喜悦和自信。习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上下同欲者胜。在大宁,领导班子自上而下的改革思路清晰而统一,他们对大宁乡村经济改革的前景与规划了然于胸。县、乡镇、村党组织及各级党员干部都牢记总书记的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不忘老百姓的利益,每发展一步就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在大宁,能看到不少返乡回村发展的年轻人,他们看到自己生活的小乡村有了切实的变化,发现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便对大宁寄予了更多的希望和情感。没有“等”“要”“靠”的现象,只有勤劳致富的样子,这就是大宁脱贫攻坚路上的生动实践,大宁人正在用他们的双手奋力撕掉贫困标签。

猜你喜欢
技工造林
全国第一! 2022年山西安排人工造林339.2万亩
三条链重建技工价值体系
从技工到英雄
技校招生有实招
数字
关于林业造林技术的探讨
湖南省今冬明春计划人工造林150万亩
浅析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和造林技术
技工与专家
浅谈技工院校UG/NX4.0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