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文化的概念及内涵分析

2018-05-16 02:45刘洋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边贸国门边境地区

刘洋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边境旅游者消费观念的转型升级,追求边境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内涵体验,已然发展成为边境旅游新风尚。与此同时,边境文化及其与边境旅游的融合发展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如刘晶、王珊认为边境文化是指边境地区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以内地文化为根基,融合多种文化元素,反映边境地理环境与人文历史并得到边境地区各族人民广泛认同的区域文化,具有民族性、杂糅性、开放性、兼容性等特点,主要包括边疆民族文化、域外文化、迁徙文化、农牧文化、抗争文化、宗教文化、神秘文化以及内地主流文化等多重文化因素。纪光萌、由亚男结合霍尔果斯边境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以边境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丝路文化为“原材料”,构建了中哈边境文化旅游产品体系。陈新建、农优勇提出广西龙州县的旅游发展战略可确定为“以边境旅游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导,以文化旅游为底蕴”的多元发展战略,即边境生态文化旅游战略。

这些成果为深入研究边境文化的基本概念、特征、类型及其与边境旅游的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着“边境”特质体现不足、将边境地区的区域文化等同于边境文化等需要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不具备边境特殊性的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等,纳入传统的区域文化理论体系中探索和研究即可,对于具有边境特质的边界标志景观文化、国门文化、边防文化、边贸经济文化、跨境文化等则需要另起炉灶,另当别论。

二、边境文化的概念界定

对边境文化这一概念进行界定,是边境文化理论体系构建的基础,是边境旅游内涵化发展的前提。现有研究成果中学者多沿用传统的文化界定思维,将边境文化界定为存在于边境地区的,反映边境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历史习俗,并得到边境地区各族人民广泛认同的区域文化。将边境地区的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具有“普遍性”的区域文化等同于边境特质文化。这类定义认识到了边境文化的地域性、普遍性,却忽视了其特质性、矛盾特殊性。

概念界定通常是通过已知的、熟知的,解释和形容未知的、陌生的事物并加以区别,最基本的原则是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基于这一原则提出边境文化是存在于边境地区的,具有边境特质的文化形态,并以其独特的边缘性、异域性显著区别于内地文化、中心文化。从本质上说,边境文化更是一种边境文化氛围,一种边境环境文化,属于环境的范畴。

该定义主要具有以下内涵。第一,边境文化生根于边境区位。边境文化长期以来远离中心文化体系,逐渐形成了独具边境特质的文化形态。边境文化不同于边境区域文化,但不可否认边境文化无论有怎样的特质,都是边境区位的产物。第二,边境文化具有明显的边境特质。边境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等是存在于边境地区的,具有大众性、普遍性的区域文化,属于传统文化体系的范畴。边界标志景观文化、国门文化、边防文化等具有鲜明边境特质的文化形态才是边境文化的本真体现。第三,边境文化强调的更是一种边境文化氛围,文化环境。边境文化氛围是边境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和竞争力所在,是一系列边境文化元素组合而成的文化综合体,是多种边境特质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文化共同体。

三、边境文化的特征

(一)边缘性

边境区位,边境文化在此生根。边境区位的边缘性决定了边境文化的边缘性。边境多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处于一国领土之边缘,与其他文化形态交流较少,文化体系相对独立,保留了自身的边境特质。边境文化与内地文化、中原文化、中心文化相比,是一种典型的边缘文化,边境文化具有典型的内部边缘性。此外,边境多处于两个或多个国家的交界处,相应的边境文化就处于两种或多种文化板块的边缘交汇点、交叉点上,是多种文明的结合部,就成为了多种边缘文化形态的交融结果,因此,边境文化又呈现出一定的外部边缘性。

(二)涵容性

涵容,意即包涵、包容。边境地处多个板块的交界处,是多元文化板块汇聚、交流、碰撞、融合的前沿阵地,是多种文化形态中转、过渡的最佳地带。边境地区特殊的边缘区位、多地区毗邻区位使得边境成为了多元文化互动的场所,使得边境文化形成了典型的多元性、兼容性、开放性和空间拓展性,并最终形成了比较宽松的文化结构。边境文化是多元汇聚和交融的,是包涵和包容了众多文化元素的结果,如跨境少数民族文化、汉民族文化、邻国社会经济文化、边关文化、口岸文化、多元游客文化等。总之,边境文化包含了众多文化因子,是一种多元混合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

(三)异域性

边境文化的异域性是指,边境文化不同于中心文化、传统文化、中原文化的异文化场域,由边境少数民族文化和邻国异域文化共同构成。一方面,边境多地处一国边缘,向来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当游客驻足边境看到身穿民族服饰、头戴民族发饰、用民族语言交流的少数民族人民,看到街道上矗立的一座座充满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民居建筑,看到一个个写着民族文字的路标路牌的那一个个瞬间,就已被浓郁的民族风情所包围,就已感受到边境文化与内地文化的区别与差异。另一方面,边境多与一国或多国接壤,国界线两侧边境人民的不断交流和往来促进了双边社会、文化、经济的交流,推动了双边文化不断向对方边境空间进行拓展和渗透,并最终使得双方边境都有了对方国家的文化元素和痕迹,奠定了边境文化的异域风情基调。在国门外等待开关的边贸商贩、穿梭于边检站身穿本国服装的邻国边民、停留在口岸不时向游客乞讨的邻国小孩、挂有邻国车牌不同驾驶主位设置的异国车辆、写有邻国语言文字的路标和商铺牌匾、雇佣邻国服务员的大小餐馆等邻国异域文化元素,共同构成了对游客的视觉冲击和文化冲击,让游客倍感异域风情。

(四)模糊性

长久以来,边境就是荒凉、偏远、艰苦、孤独的代名词,人们对边境的认识和理解往往来源于边境小说,来源于道听途说,并据此进行加工和想象形成自己脑海中的边境形象。想象着边境应该是苦寒之地,是蠻荒之地,是边缘之地,那里有日夜守卫的边防战士、有习俗独特的跨境民族、有隔河而见的邻国村落等。总之,在人们的想象中,边境是独特的,是神秘的,是独具风情的。因为想象边境及其文化在人们的脑海中是不具体的,是模糊的。另外,边境文化是指边境特质文化而非区域文化,边境文化判定的核心标准在于其边境特质而非边境区域。因此,边境特质文化依托于各边境县市而存在,但又未必局限于行政划分的边境县市范围内,而是具有一定的空间拓展性,延伸于政治意义上的边境县市之外,并没有清晰明确的空间划分界线,具有一定的空间模糊性。

(五)国家性

边境是边界线的周围区域,国家概念的出现、边界线的存在为边境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赋予了强烈的国家色彩和政治韵味。边境地区的界山、界河、界江等不仅是边境山水的代表,更是国家边界的标识,边境口岸的界碑、界桩等不仅是边境景观的代表,更是国家的代名词,是国家主权的象征。此外,当游客驻足于边境口岸,同时看到本国与邻国的国门、国旗、国徽,看到两国的自然风光和生活景象,看到两国的差异与距离,回望两侧,熟悉与陌生的对比,已知与未知的对比,心中的国家荣誉感、尊严感、自豪感油然而生,充分激发了游客对祖国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激发了游客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边境文化的分类框架

边境文化是边境特质文化,是围绕边境的边界特质、边界功能而形成和展开。结合边界的隔离、防御、接触、渗透、开放功能,将边境文化划分为边界标志景观文化、国门文化、边关文化、边贸经济文化、跨境文化五种类型。

(一)边界标志景观文化

边界标志是指,为确定国界线走向而设立或确认的人工或天然的标志物,包括界标(桩)、附标(桩)、界标方位物、界碑、辅助标志、界桥、界岛、骑线井、泉、三角点、标高点等。边界标志景观文化是指,边界标志景观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及内涵。如,界桩不只是刻有国名、界桩号、树桩年代,并镶有两国或多国国徽的钢筋水泥立柱,更是主要的国界标志,是国家边界的象征;独立的尖山顶、独立石、独立树不只是位于界桩附近的自然景观,更是人为选定的界标方位物,是辨认国界线的辅助标志;界桥不只是一座普通的桥梁,更是边界两国外交历史的见证,是促进两国社会、经济、文化往来交流的友谊之桥。总之,边界标志景观不只局限于界桩、界标方位物、界桥界岛等自然景观及建筑物本身的含义,更是国家边界的代名词,是国家主权的象征。

(二)国门文化

国门是进入一个国家的空间起点,国门文化是一国文化的“第一窥视点”。国门建筑往往是一国文化元素的集合体,是一国建筑文化的展示体,其外形建构与设计风格往往体现着一国的传统文化。例如,我国国门一般以中式传统建筑风格为主,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处区位的不同,总体呈现出南方国门小巧精致、北方国门厚重豪迈的建筑特征。此外,国门还代表着一国经济的发展水平,象征着一国的国家形象和尊严。例如,我国内蒙古呼伦贝尔的满洲里国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双边贸易的增长,已经完成了五代国门的更替且一代更比一代宏伟壮观。当游客驻足国门,两侧国门高大与矮小的对比,崭新与陈旧的对比,见证了我国建筑水平的发展与变迁,展示了我国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体现了我国国家形象的高大与威严,更能激发游客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边防文化

边关,向来地处一国之边界,是国家防御的前沿阵地,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在和平时期,为了祖国边关的安宁众多的边防战士扎根军营,在严寒、酷暑等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依然坚持戍守边关保卫祖国领土的完整,形成了钢铁般的边防军魂文化。此外,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每一个边境地区的村民都有着强烈的边防意识,把守卫国土当成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边关地区的军民共同形成了殖边、垦边、支边、戍边的边防文化。在战争时期,边关往往是侵略者入侵一国的首选阵地。有史以来,围绕国界的防御,边境地区留存了大量的边防战争遗址遗迹、涌现出了众多的抗战英雄人物、流传着大量的军民抗战故事等,共同构成了独特的边关抗战文化。例如,云南怒江州泸水市见证了片马人民的不屈抗战史,留下了风雪丫口抗战遗址、驼峰航线纪念馆、片马抗英纪念碑、抗英胜利纪念馆等边防战争遗址遗迹,涌现出了陈文宽、龙启明等抗战英雄,他们的抗战故事至今广为流传。

(四)边贸经济文化

随着边境地区开发开放的不断推进,目前我国已设立了众多的边境城市、沿边国家级口岸、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以及跨境经济合作区等,边境口岸城市已成为边贸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边贸经济文化氛围最为浓厚的地区。例如,中缅边境的中缅友谊街、边民互市点、边民互市交易市场、免税店等是边贸经济文化的“实景载体”,中缅边境凭借边民证一天数次往来于中缅两国的边贸商人、隔着中缅国境围栏向中国游客售卖缅甸特色商品提供缅币兑换的缅甸边民、挑着扁担向中国游客兜售缅甸特色小吃的行商走贩等,是行走中的边贸经济文化符号,与缅甸商贩的日常寒暄、手势交流、讨价还价、合影留念等是边贸经济文化的独特体验。总之,边民互市点、口岸免税店等一系列边贸经济文化载体,以及边贸经济活动中奉行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共同构成了边贸经济文化。

(五)跨境文化

跨境文化存在于两国边界,是边境地区特有的文化形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跨境景观。包括跨境自然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如跨国山峰、跨国河流、跨国湖泊、跨国溶洞、跨国瀑布、“一井两国”“一桥两国”“一院两国”“一园两国”“一寨两国”“一城三国”等。第二,跨境少数民族。边境多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其中又以跨境少数民族为主,例如,云南边境共有25个少数民族,其中5 000人以上的跨境少数民族就有16个。跨境少数民族多同宗同祖、同根同脉、文化同源、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只是因为国家概念的出现才分属异国。第三,跨境社会互动,包括跨境个体互动、群体互动、政府层面的互动等,如边民互市、过境购物、过境读书、过境耕种、过境串亲戚、跨国通婚、跨境宗教活动、边民共度民族节日、边境国家联合举办边境文化艺术节等。

五、结论与启示

边境文化是存在于边境地区的,具有边境特质的文化形态并以其独特的边缘性、异域性,显著区别于内地文化、中心文化。从本质上说,边境文化强调的更是一种边境文化氛围,一種边境环境文化。值得注意的是,边境文化是指具有边境性的文化,具有边境特质的文化,依托于边境地区而生根发芽,但并不等同于边境地区文化。边境文化的分类应该围绕边境的功能,凸显边缘、边界、边地的特质,划分为边界标志景观文化、国门文化、边防文化、边贸经济文化、跨境文化五大类型。本文仅是对边境文化的概念、特征、类型进行了简单而粗浅的界定、分析与划分,边境文化的理论体系仍需结合实践不断进行构建与完善,但一定要以边界功能为基点,以边境特质为核心。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旅游学院)

猜你喜欢
边贸国门边境地区
出国留学,走出国门之初应注意三件事
边境地区语言教师队伍建设困境及对策探讨——以云南为例
千顷月季喜“出嫁”飘洋过海出国门
严阵以待
缅中边贸额同比下跌约10亿美元
月嫂变“金”嫂 走出国门也吃香
新墨西哥州的边境地区 探险蒙蒂塞洛峡谷
吉林省对朝边贸制约因素及政策建议
关于推进海南对越边贸发展的思考
小镇边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