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的分析与研究

2018-05-17 02:57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10期
关键词:抗原标本阴性

任 俊

(广州血液中心机采成分部,广东 广州 510095)

临床上常通过血小板输血来预防、治疗因血小板功能缺陷、血小板减少等原因导致的出血[1]。但患者在多次反复输血的情况下,可能引起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出现,并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情况。作为临床输血治疗中最常见的一类问题,做好血小板抗体的检测,把握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的影响对于提高患者的输注效果十分重要。本文收集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在我中心接受临床血小板配型标本200份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固相凝集法对血小板抗体的产生进行监测,分析其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在我中心接受临床血小板配型标本200份作为研究对象,标本来源的患者均为反复输血,且输血次数均>2次,涉及患者的男35份,女30份,其年龄在20~74岁,平均年龄为(50.2±3.7)岁。患者的原发性疾病包括了慢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恶性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组,各有14、20、7、12、12份。

1.2 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对血液标本中的血小板抗体进行监测:抽取4 mL静脉血作为标本,将其平均分成两份,一份置于普通真空管中,另一份置于含有EDTA-K2抗凝剂的真空管中,每份2 mL,通过离心分别获得上层血清及上层2/3富含PLT的血浆待用。同时,以冻干血小板稀释后获得血小板混悬液。取出反应板条,设处理孔(加样本)、未处理孔(自身对照样本)、阳性对照孔、阴性对照孔,先在处理孔、阳性对照孔、阴性对照孔内加入50 μL血小板混悬液,然后于未处理孔中加入等量自身含PLT血浆。经平板离心机分别离心,使血小板在反应孔固定后,再经多次洗涤后吸干残余液体,分别向其中加入100 μL低离子强度溶液后,再于处理孔、未处理孔中加入患者血清50 μL,而阳性对照孔中加入阳性对照血清50μL,阴性对照孔中加入阴性对照血清50 μL。然后将反应板置于37 ℃水浴条件下孵育半小时,多次洗涤后吸去残余液体,并向各孔中加入抗人IgG和指示细胞各50 μL,振荡混合后,离心,将处理孔、未处理孔的结果与对照孔进行比较,其颜色变化同阳性孔则为阳性,同阴性孔则为阴性。其中,当处理孔阴性而未处理孔呈阳性提示抗体类型为HLA抗体;当处理孔与未处理孔均为阳性提示抗体类型为HPA抗体;当处理孔弱阳性而未处理孔阳性提示两种抗体同时存在;当处理孔与未处理孔均为阴性则提示无相关抗体存在。

同时,对血小板输注前1 h、输注后1 h及24 h血小板计数变化进行测定,采用Sysmex 2100型全自动血液细胞计量仪对血小板进行定量监测,同时借助血库型滤器、床旁型滤除器针对红细胞悬液中、血小板内部的白细胞实施滤过处理。计算输血者血小板输注结束后的增值(CCI),CCI=输注完成后的血小板增值×体表面积/血小板总数(体表面积=[0.0061×患者身高(cm)+0.0128×患者体质量(kg)]-0.01529),如输血者的血小板输注完成后1 h内CCI>7.5×109/L,且血小板输注完成后24 h内CCI>4.5×109/L,认为输注有效[2]。

1.3 观察指标:按照标本的血小板抗体监测结果将其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记录并比较血小板输注完成后1、24 h后的CCI值以及血小板输注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00份反复输血者的血液标本经血小板抗体监测,共检出阳性标本114份,占57.00%,阴性标本86份,占43.00%,对两组标本血小板输注后1、24 h内的CCI值进行比较,结果可见阳性组均显著低于阴性组,同时,阳性组的输注有效率(21.05%)也显著低于阴性组(68.60%),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见表1、2。

表1 血小板抗体监测阴性或阳性者在血小板输注后1、24 h内的CCI值比较(±s)

表1 血小板抗体监测阴性或阳性者在血小板输注后1、24 h内的CCI值比较(±s)

组别 输注后1h 输注后24h阳性组(114) 6.79±1.87 2.37±0.74阴性组(86) 19.31±2.04 8.86±1.53 t值 19.297 15.924 P值 0.000 0.000

表2 血小板抗体监测阴性或阳性者的血小板输注效果比较[n(%)]

3 讨 论

血小板输注无效是血液制品输注中的常见问题,造成该问题的因素有免疫性因素和非免疫性因素两种,非免疫性因素以感染、出血、发热、药物使用等为主。免疫因素则以HPA抗原、HLA抗原不合等为主[3],血小板表面抗原系统有血小板特异性抗原、血小板相关抗原之分,而血小板相关抗原与其他细胞表面或组织共有,因HPA抗体、HLA抗体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在所有免疫因素中占八成以上,尤以HLA抗体为主[4]。反复输血者很容易出现同种免疫反应,并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再次输注含有相关抗体抗原成分的血小板制品时,抗原抗体反应的发生可能导致血小板破坏,并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产生[5]。

本文对200份反复输血者的血液标本中血小板抗体存在情况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56.92%,同时,阳性组输血者血小板输注后1、24 h内的CCI值(CCI值被认为是评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科学指标,当输血者连续两次及以上输注足量同型血小板,但其循环血液中的血小板计数未见明显增加,输血者出血问题无法缓解就可以判断为血小板输注无效[6])均显著低于阴性组,而输注无效率则显著高于阴性组,提示血小板抗体阳性对其输注效果有显著影响。

针对上述情况,如输血者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但仍对血小板有需求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及交叉配血试验的实施,对免疫因素导致的血小板无效输注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为了降低血小板抗体阳性导致的血小板输注无效情况,可通过血小板配合性输注提高输注效果。

总之,反复输血者可能因免疫反应的发生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并影响血小板的输注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春玲.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分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5,32(2):53.

[2] 徐煜,吴林伯,吴芳,等.血液病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6,22(6):931-933.

[3] 张秋会,张婧,刘丽娜,等.多次输血后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血小板抗体检测与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5,17(5):409-411.

[4] 阿不都外力•阿巴拜克力,吕萍,阿布都肉苏力•肉孜.分析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反复输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6,3(18):3558-3559.

[5] 贾晓冰.老年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4,12(6):200-67.

[6] 夏世勤,苏莉,刘秋洪,等.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其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检验,2013,28(22):82-86.

猜你喜欢
抗原标本阴性
不明原因肝损害的32例肝组织活检标本的29种微量元素测定
巩义丁香花园唐墓出土器物介绍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负载抗原DC联合CIK对肝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卡培他滨对复发转移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分析
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hrHPV阳性TCT阴性的妇女2年后随访研究
三阴性乳腺癌分类治疗的机遇与挑战
APOBEC-3F和APOBEC-3G与乙肝核心抗原的相互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