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或许没有你想的那么好

2018-05-21 09:03别昊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18年9期
关键词:上市企业

文/别昊

为何上市成为梦想?

IPO——首次公开募股,指企业第一次将股份向公众出售,而上市则指的是公司股票在交易所挂牌交易。从严格意义上讲,发行和上市是两个不同的环节,尽管也曾出现公司在公开募股之后因某些原因不能上市的情况,但由于目前中国证券业所称的IPO业务多数指的是“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可将国内企业IPO理解为上市。短。此外,拟上市公司必然要接触的机构有券商、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金融办、证监局、工商局、税务局等,以及其他可能接触的机构有国土局、房管局、社保局、安监局、海关等。因此,企业IPO可谓是一项相当庞大且复杂的工程。企业IPO过程如此繁琐,为何仍有大量的公司乐此不疲地提交申请材料,想要上市呢?

企业要实现首次公开募股必须经历严格的审核流程,大致可分为受理、见面会、问核、反馈会、预先披露、初审会、发审会、封卷、会后事项、核准发行等主要环节,且审核过程需要经历漫长的周期。据中国证监会统计,2017年我国IPO审核周期约在15个月左右,较之前3年以上的审核周期已大幅缩

如今,中国股市已走过了28个年头,证券市场的启蒙阶段也已经完成,绝大多数企业的决策者都明白上市对于一家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虽然上市并非是企业融资的唯一方式,但却是最佳的方式之一。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不少企业都将能够成功敲钟看作是一场加冕仪式,不仅有着鲜花和掌声,还有着十分可观的现金涌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企业上市也是一次全面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的契机,尤其是对于大多数“草根出身”的中国民营企业而言,上市更是一次内外兼修、脱胎换骨的华丽过程。

首先,上市融资可以带来大量资金。企业的流通资金常常被形象地比喻为是企业的“血液”,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所需要的流通资金越来越多,这种“血液”的补偿便常常遇上瓶颈,这已成为妨碍中小企业发展的世界性难题。据世界银行所属的国际金融公司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私营企业的发展资金绝大部分来自业主资金和内部留存收益,约占50%~60%,包括信用社在内的金融机构贷款只占20%左右,公司债券和外部股权融资不到1%。如今,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经济也面临着深层次的结构调整,银行贷款越来越谨慎,企业融资变得更加困难。上市融资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更大范围地吸纳社会资金,进行更加深入和广阔的扩张,而且还能够直接摆脱银行的控制,加快发展速度。

其次,上市可以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在中国,70%~80%的民营企业都曾经是家族式的小作坊,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壮大,小作坊变成了一定规模的企业,而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却逐渐露出弊端,主要体现在组织机制的障碍、人力资源的限制、不科学的决策程序导致的失误等,这种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越来越快的市场变化和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上市是走出这个困局的有效方式,通过上市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控制度,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并且能够缩减成本、降低经营风险。

再则,企业上市能够大幅提高企业的声望和信誉值。上市可以帮助企业获得知名度和信任度,企业上市的宣传效应对于其产品和服务的营销非常有效,公众的信任度越高,越容易建立品牌和开拓市场。同时,上市企业会受到更多的关注,使企业有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常常会促进新的商业或战略合作的形成。

最后,上市企业更容易获得地方政府的补贴和支持。政府与上市企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市企业不仅是地方税收的主力军,带动着地方经济的发展,还能帮助政府解决就业问题。因此当地政府会积极营造有利于加强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竞争力的环境,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当然,企业上市的价值并不仅限于以上几点,除了立马可见的丰厚回报,还有着对企业长期发展的诸多有利因素。但如果企业上市之后全盘尽是好处,那么相信没有任何一家企业会拒绝上市。而现如今,依然有着许多公司选择不上市,那显然就和上市的风险有关了。

得到多大好处,就要承担多大风险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上市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有的企业通过上市促使股价激增,而有的企业却只风光一时,最终难逃退市的窘境。可见,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环境中,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够顺利上市,因为在上市融资的同时,往往也伴随着更多的约束和更高的风险。

第一,信息披露使财务状况公开化。企业需要及时披露大量有关信息,且需公布与企业业绩相关的确定信息和部分预测信息。一旦上市,企业就要在一个透明的环境下运营,完全暴露在投资者的目光下。

第二,股权稀释,减低控股权。股票意味着产权和控制权,它赋予投资者投票的权利,从而使投资者影响公司决策。企业一旦上市,其重大经营、管理决定,例如净利润保留、增资或兼并,都需要股东在年度会议上通过,这意味着在上市后原决策者对企业控制力可能将会有所减弱。

第三,被恶意收购的风险。一旦上市,企业就更容易遭到恶意收购,因为企业的股票属于自由买卖,这意味着可能突然有一天,企业就被其他公司收购及接管。

第四,股价的不理性及异常波动为企业运营带来负面影响。上市后,企业的经营状况会影响到公司股价的表现,与之对应的,公司股价的不正常波动也可能为其自身经营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可能成为企业倒闭的导火索。

第五,上市的成本和费用高。公司一旦计划上市并开始实施,需要先向法律顾问、保荐人、会计师支付部分费用,此部分费用无论上市成功与否都会发生。此外,维持上市公司地位亦会增添其他费用,除了进行首次公开发行和入场交易的费用外,还有一次性的准备和改造成本及上市后成本。

总之,企业上市其实是一件有利有弊的事,眼镜企业的决策者们除了心存美好的想象之外,还应该及时关注国家的经济政策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因为企业的上市情况受政策影响较大,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直接影响到企业是否能够通过IPO审核以及审核速度。

IPO大撤退之后是“独角兽”的狂欢

由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并非稳定不变,需要根据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而产生不同的变化。因此,证监会对于拟上市企业的具体要求也可能会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需要而作出相应的调整。例如近期国家关于企业上市的多项政策调整,就在资本市场上引发了轩然大波。

首先,IPO过会率屡创新低。截至3月,2018年以来共58家IPO企业首发上会,其中,通过23家,过会率39.66%;被否28家,被否率48.28%,另外还有4家取消审核和3家暂缓表决。2018年以来过会率为39.66%,比2017年整年的过会率79.33%还低了一半。可以预见,接下来相关部门会延续和加强监管从严的审核风格,严格审核、严格监管,谨防上会企业带病过关。

其次,重组规定加速对IPO心存侥幸企业的撤退步伐。2月23日,证监会在一则监管问答中明确提出:证监会将区分交易类型,对标的资产曾申报IPO被否决的重组项目加强监管:对于重组上市类交易企业在IPO被否决后至少应运行3年才可筹划重组上市;对于不构成重组上市的其他交易,证监会将加强信息披露监管,重点关注IPO被否的具体原因及整改情况、相关财务数据及经营情况与IPO申报时相比是否发生重大变动及原因等情况。自证监会发布新规以后,“撤材料”开始加速,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里,共有26家公司决定撤回IPO申请。

根据26家撤退企业的情况来看,目前财务指标和合规性大致出现3种情况:第一是IPO在审企业近3年净利润合计要超过1个亿,且最后一年超过5000万;第二是IPO新申报企业,主板要求最近一年净利润超过8000万,创业板不低于5000万;第三是新三板转板企业,股东结构中不得出现券商集合资管计划、信托计划等。因此,新规之下将会有更多没底气的排队企业会打“退堂鼓”。而以上罗列的3种情况,对于眼镜行业来说,都是高不可攀的。近年两来,中国眼镜行业的增长率在20%左右。对于眼镜零售业来说,净利润更是只有8%~10%左右,一年净利润超过5000万的企业实属凤毛麟角。

在IPO撤退潮的同时,“独角兽”回归A股也是近期资本市场中最热门的话题。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从国务院、证监会、交易所各个层面,都强力表达出资本市场支持新经济发展,通过运用CDR等制度创新拥抱新经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过去一些“互联网+”的企业总是到海外上市,现在已经要求有关部门完善境内上市的制度措施,欢迎他们回归A股,同时要为境内的创新创业企业上市创造更加有利的、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

3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通知,表示符合试点条件的红筹企业,可以优先选择通过发行存托凭证的方式在境内上市融资,符合股票发行条件的,也可以选择发行股票。《意见》中显示,试点企业应当是符合国家战略、掌握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属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软件和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且达到相当规模的创新企业。在此背景下,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从招股书申报稿上报到首发获批共经历36天,创造了A股市场IPO的新速度,印证了监管层对新经济企业IPO开启了快速通道的说法。

一边是IPO审核制度的趋严,一边是国家对7大领域“独角兽”的重点关注。反观眼镜行业,不仅没有“独角兽”企业存在,而且企业性质也未涉及7大领域。因此,有相关人士表示,对于拟上市的眼镜企业来讲,未来的上市之路可能会走得更加艰辛,需要决策者更加理性地思考企业上市是否真的有必要。o

猜你喜欢
上市企业
29.99万元起售,奥迪Q4 e-tron正式上市
10.59万元起售,一汽奔腾2022款B70及T55诚意上市
企业
14.18万元起售,2022款C-HR上市
12.99万元起售,UNI-V 2.0T正式上市,UNI-V iDD全球首秀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