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介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索

2018-05-21 08:43江英飒王倩倩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网络媒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江英飒 王倩倩

摘 要 当下大学生成长与生活在网络环境下,其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深受网络的重大影响。要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要强化培育力度,建设网络媒介平台,完善网络监管,丰富网络文化产品,提高主体素养,并从网络传播主体、媒介、载体和受众等方面进行努力。

关键词 网络媒介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的价值观如何关系着中国梦能否实现。十八大首次提出的“三个倡导”,是我们党凝聚全社会价值共识的重要论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追求。

当前大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一代,网络媒介以其无可比拟的科技优势,既创造着他们的生活,又限制着他们的发展。想要通过网络媒介对其进行核心价值观培育,就必须不断研究他们的心理和需求,以便在传播内容、手段和方式上做出相应的变革。

1网络媒介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优势

1.1网络媒介的崭新空间拓展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新平台

据2017年8月4日中國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而在网民群体中,大学生占比最高。随着手机等智能终端的迅猛发展,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上网成了他们除学习之外最大的乐趣,网络媒介以此完成了对其全面覆盖和全程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也由传统有限的教育阵地转移到了更广阔的网络虚拟空间。因此,我们要积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依托智能手机等最新通讯技术,做好培育平台。

1.2网络环境的自由平等塑造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新氛围

克拉斯认为:“网络点燃了二百年前托马斯·杰斐逊由个人推动民主的梦想。美国学者劳伦斯·莱斯格曾在自己的著作中说道:“网络空间造就了现实空间绝对不允许的一种社会——自由而不混乱,有管理而无政府,有共识而无特权”。网络“所体现的正是哈贝马斯的‘交往旨趣:意志的自由,知识的民主,交往的平等,信仰的重塑”。它使自由、平等、开放的交流方式和表达方式成为可能,网络空间中这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的氛围,极大地拓宽了大学生的价值视阀,增强了他们民主平等、自立自强的价值观念,使他们在获得全面信息资源的同时培养了更加开放的思想,在了解世界的同时培养了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在认识社会和关心热点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的社会化。这些价值的塑造和观念的革新都为培育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也将带来无比繁荣与创新可能的未来。

1.3网络传播的生动多样开创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新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育的方式相对单一枯燥,网络媒介的发展有利于改变了这一现状。作为新的传播媒介,其信息丰富多彩,囊括政治性、娱乐性、趣味性和知识性等各种资源;其表现形式新颖多样,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其功能包罗万象,搜索引擎、即时通信、个人空间、网络论坛等各种性能兼而有之。加之其“传播的广覆盖、立体化、强互动和快捷性等特点”使其不仅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和更加便利的条件,也为培育工作造就了很多新渠道和新方法,提高了培育工作的针对性。网络培育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方式,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网络,通过受教育者的自主选择来获取相关教育,使得培育工作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2网络媒介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弊端

2.1网络平台的不成熟和优秀网络文化的缺乏,降低了网络媒介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力

当前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对其进行正面宣传的专门网站和政府网站等显性平台;二是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商业网站论坛等隐性平台。对于显性平台而言,作为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虽然宣传鲜明、突出、响亮,但是却普遍存在信息资源有限、传播互动性较差、内容枯燥乏味等问题,吸引力有待提高;而隐性平台则大多把追求商业利益放在首位、泛娱乐色彩浓重、价值引导意识淡薄。同时,随着网络的发展,需要重新建立真正具有时代影响力和内在吸引力的网络文化价值观念体系,传递和建构这种体系最生动形象的载体便是符合时代要求,生动阐释和形象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文化产品,而正是这种产品的匮乏,使网络媒介没有很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2网络内容海量化和网络声音的多元化加剧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复杂性

当代大学生处在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想环境之中。一方面,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阶段,各种矛盾层出不穷。网络空间作为现实社会的反映和延伸,在成为各种社会力量和利益群体表达思想和意志的场所的同时,也必然集中了多元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剧烈碰撞。加之“网络传播的不可预知性、群发群转的不可控性、内容把关的缺失或失效,导致在丰富多样的网络传播内容中,混杂着大量错误言论和虚假信息,网络传播的噪音杂音时有出现”。在泥沙俱下间和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中,面对各种意识形态不断渗透和竞逐,尚未形成成熟稳定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大学生极易丧失明辨是非的能力,造成观念的冲突和价值的迷失。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和多元声音加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环境的复杂性。

2.3网络监管的无力和网络传播的去中心化削弱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价值地位

网络监管的无力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网络媒介的发展让人们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通过文字、图片或视频与他人进行分享,而不需要任何机构或人员的“把关”,网络以此实现了信息传播主体的多样化和网络话语权的相对分散,使得对网络媒介监管难上加难。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监管在一定程度上是与网络整体价值失衡的,网络社会开放自由的特征,使得网络监管的度难以把握。加上网络技术日新月异,迭代加速,相对应的是有关管理规范和法律、法规却相对滞后,当前的网络管理情况不容乐观。同时,互联网一定程度上存在和盛行着一种去等级化、去中心化、去神圣化甚至是反主流和反意识形态约束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迎合了一些大学生对解构权威的追逐,这些都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价值地位。

2.4网络空间的虚拟和网络身份的隐匿弱化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现实性

埃瑟·戴森认为:“网络会对人类机构带来深刻变化,而对人性则没有什么影响……网络会使人性和人类的多样化得到张扬”。网络媒介提供了一个区别与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在网络空间里,人们可以跨越地域的分隔和语言的鸿沟聚集在一起进行无障碍的交往和沟通。在这种使用数字符号进行的人与计算机之间的间接对话和虚拟交往中,人们为了摆脱现实生活中身份的影响和限制,往往会选择构建一个不同于现实社会身份的虚拟身份。通过虚拟身份个人或群体可以暂时逃避社会关系制约和压迫,实现了“本我”在虚拟世界中的狂欢。网络以此满足了人们为适应社会变迁和环境变化而日益强烈增长的对多层面多角度的渴望,实现了人们内心深处欲望的充分释放。网络媒介的这一交往方式对大学生有着非常强大的吸引力,部分学生甚至沉溺网络角色不能自拔,出现自我认同危机。同时,平等和自由的网络环境造成大学生在网络中行为没有节制,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是非常不利的,而對网络世界的过分依赖也会造成大学生独立人格、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严重缺失。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身份的隐匿性也容易导致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的淡薄和网络道德行为的失范,甚至造成网络犯罪。这些都弱化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践行,并对大学生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网络媒介环境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网络平台上没有真空区域。因此,适应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形势,抢占网络思想教育阵地,借助网络媒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我们当前不能逃避的迫切问题。面对目前的网络媒介环境,我们要把握其传播特点和传播规律,探求网络媒介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有效的路径。

3.1完善网络平台建设,筑造坚固的培育阵地

网络媒介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要求我们必须借助网络媒介,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使之成为弘扬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域。一方面对于显性平台,要在增强平台权威性的基础上,既旗帜鲜明进行价值引导,又灵活多样进行理论转化。要建立便捷的信息检索、服务系统和核心价值观教育专题内容,更新时政评析栏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时政新闻的相关剖析和影视舆论资讯的相关解读中,满足大学生攫取知识和了解社会的需求,激发和引导他们对社会变革与发展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核心价值观的魅力;同时,开设各类网络论坛、网络教学活动,声形兼具、图文并茂地用多种形式,促进政治性、思想性与娱乐性的有机结合,营造培育的氛围。要设置积极向上、富有趣味性、哲理性、生动体现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议题,用讲好故事的方法讲清道理,以趣引人、以情感人、以志励人;优化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娱乐方式;对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显露的思想困惑及时予以回应,表现的价值观错位要及时予以引导。另一方面,对于隐性平台,要加强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各大门户网站的监管,提高这些门户网站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自觉传播积极健康的正能量。

同时,要用好指尖媒体,通过大学生喜爱的微信、微博、QQ等手机软件,把宣传工作做到大学生最密集的地方去,发挥网络媒介及时性、多媒体、移动性、互动性等特点,从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创建工作的难点问题着手,依托手机移动终端,精心打造培育APP品牌,设计大学生感兴趣的培育话题,开展网上活动,在参与中满足他们的交往意识和参与意识以及张扬个性和宣泄情感的需要,并从中对其进行有效解读,增强培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3.2加强网络监管体系,健全有力的保障机制

在完善网络培育媒介的同时,还要注重对网络的监督与监管。只有健全网络监管机制,才能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良好的网络氛围。

首先,高校要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要有机构、有人员落实管理责任,大力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教育,让他们明晰网络行为和网络信息传播的政治底线、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一方面,利用各类传播媒体的信息优势,将网络社会的价值理念和文明准则及行为规范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广泛宣传,同时学校也要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们在认识上构建出是非观念,注意规范自己,并对自己的网络活动及其结果担负起责任。另一方面,运用技术手段对各类网络行为主体进行提醒,帮助人们在认识上实现一种转变,逐渐形成和强化一种自觉意识,以时时注意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活动。

其次,要运用先进的网络信息安全防御技术,建立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信息反馈机制。重视分析和掌握学生群体心理状态和特点,加强舆情监督,使不良信息消弭于苗头之始;重视及时反馈,对信息进行筛选,遏制不良信息传播,实施网络监控。通过综合运用法律和技术手段,营造安全、合理的网络媒介交流环境,积极规避网络风险,才能实现在虚拟空间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力保障。

最后,要明确虽然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技术手段和法律手段不可或缺,但是他们不过是解决问题的一种被动思路,只有提高大学生以及各种网络行为主体的自我认知,文明意识和行为自律才是对这一问题的有效应对。

3.3丰富网络文化产品,做好网络培育载体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引领着文化的发展方向。要鼓励创作相关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包装,更加立体的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通俗化、具体化和生活化,进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情趣,并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

在创作过程中,要注意发动大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其中。各高校应陆续开展本校的组织动员和遴选推荐工作,形成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生产、大力弘扬主旋律的良好氛围。大学生的参与不仅能集聚青年大学生积极向上向善的力量共谋网络文明的构建,开阔创作的思路,创新传播形式,而且有利于挖掘展示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网络文化作品,进而培养出有高度的安全意识、有文明的网络素养、有守法的行为习惯、有必备的防护技能的新一代“四有”中国好网民。

3.4提高大学生素养,营造良好的培育环境

首先,网络空间中复杂环境,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增加学生对网络媒介的特征和传播方式、传播规律等理论知识的掌握,并熟练应用各种媒介工具。二是提升其信息鉴别能力、筛选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三是强化大学生的网络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要明白,即使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每个具体的个人依然是他网络行为活动及后果的唯一责任人。

其次,要注重将网上培育工作与各种现实培育活动相结合。“只有把虚的精神内容贯穿到实际的活动中去,才能使大学生容易接受”培育内容,更明晰网络媒介的工具本质,更认识我们生活在实实在在的当下,数字时空不可能取代现实世界,只有从单纯的理论学习者过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3.5强化培育力度,重视网络传播主体

要加强培育力度,就不能忽视学生自身的力量。在教育中要更加注重对他们的引导,高校的思政育工作者不管是通过网络媒介还是利用传统的课堂平台优势,都要注意用“引导”来代替“强制灌输”和“强行封堵”,以免适得其反。

同时,要培养优秀的网络意见领袖。面对网络传播信息泥沙俱存、网络舆论多元的现实,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便捷平台让权威声音来帮助大学生们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一方面,他們主动出击,发出正面声音。另一方面,他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支撑对充斥于网络的各种低俗、落后、错误价值观念开展积极的批判和斗争。通过有理有据的批判,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帮助人们搞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这些意见领袖可以是高校德高望重的教师,也可以是受学生欢迎的网络名人,他们拥有熟练的新媒体技能,同时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并懂得如何顺应新媒体信息传播特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自觉实现手段与目的、批评与教育的结合,积极引导网络平台舆论,进而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

作者简介:江英飒,女,汉族,重庆,哲学学士,四川农业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主任编辑,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王倩倩,女,汉族,河南洛阳,四川农业大学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http://www.cac.gov.cn/2017-08/04/c_1121427672.htm,2017-08-04.

[2]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化视野下的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2010)[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斯蒂芬·克拉斯.网络和民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4] 陶鹏.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的虚拟社会治理[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

[5] 江英飒.高校师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实践[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

[6] 徐礼堂,房正宏.现代传媒对新生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影响及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

[7] 易鹏,王永友.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功能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8).

[8] 李一.网络社会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9] 埃瑟·戴森.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10] 袁元.造就堪当重任的新一代[J].瞭望,2010(31).

[11] 喻国明.政治及媒介在社会舆情演变中的作用[DB/OL].http://yuqing.cyol.com/content/2015-04/29/content_11373470.htm,2015-05-05.

猜你喜欢
网络媒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新时代网络媒介下市场营销的创新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网络媒介批评发展概述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我国报业经营的网络媒介拓展策略
论赵本山的网络媒介形象——以新浪网为例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