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生意

2018-05-22 03:51肖文杰
第一财经 2018年18期
关键词:公立医院科室医生

肖文杰

如果想要快速获得回报,办医院绝对不是个好选择,尤其是投资嘉会这样一个从零开始的综合医院。

对于这一点,嘉会医疗CEO葛丰十分清楚。“从一开始我就知道,在中国建立一所综合医院需要长期投入,这个时间跨度可能是5年、10年、20年。”2017年10月,他在为嘉会国际医院试运营揭幕时如此对媒体表示。

葛丰的另一个身份是挚信资本的董事合伙人。相比挚信资本此前投资过的美团大众点评、豆瓣、蘑菇街、阅文集团等互联网公司,新建一家医院是个更笨重的项目:它同样需要在前期烧钱,但烧掉的钱并不能马上变成好看的运营数据。

好处是可以获得长期回报,这个回报期可以达到数十年甚至更长。

而且最近几年,支撑这种漫长生意的环境逐渐形成:政府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医院;医生们也更愿意离开公立医院的原有体制;在高端医院、专科医院、商业保险的教育下,越来越多人也能接受在医保体系外花钱看病。

2011年,嘉会国际医院在上海立项,项目总投资30亿元,目标是建立一家拥有500个床位的综合医院—这两个数字在目前国内中外合资的医院中都是最大的,单从规模上,它可以等同于一家三级医院。

这意味着,嘉会要像一个公立医院那样设置更多科室,它的目标消费者也不能像和睦家那样仅限于外籍人士和富裕阶层。

嘉会给自己设定了一个颇具挑战的目标定位:中产家庭。此前,类似于和睦家这样的医院都瞄准在华外籍人士或富裕阶层,普通门诊的诊费往往要上千元。而嘉会的诊费分为300元、500元、800元3档,与公立医院的特需门诊接近。

另一方面,嘉会又像其他民营医院一样,把高品质服务当作自己的卖点:酒店一般的设施和服务、从国外聘请的医生、不低于15分钟的诊疗时间……把这样一个医疗产品投入主流市场,难度可想而知,嘉会已经花了7年,并且还未全部完成。

首先,把一座物理意义上的医院大楼建造起来就已不容易。

嘉会医院的设计方是NBBJ。医院是这个近年来建筑界的当红设计公司—腾讯新总部和亚马逊新总部皆为该公司作品—诸多项目中的一个,嘉会的合作方美国麻省总医院也是由它设计的。

一些经验自然会被搬到嘉会医院的设计图纸上。

比如美国医院在病房设计中常采用的滑门,它能降低噪音。但根据中国医院设计规范的要求医院必须采用推拉门,因为担心滑门可能会在关键时刻出故障。

最后嘉会买了一种既能滑动又能推拉的门,当然,成本也更高。

另一个例子是病房的布局设计。不像大多数传统医院的病房那样左右对称,嘉会的每一间病房都是一模一样的,包括设备的摆放位置,这样虽然浪费了空间,但能避免医护人员因工作习惯造成操作误差。

NBBJ的设计师喜欢使用一个有些夸张的说法:设计一个医院的复杂程度大概仅次于设计一座核电站。“如果打开医院内墙,你会看到眼花缭乱的管线。一般的建筑你主要考虑人的动线,但医院里你得考虑设备、器材、车辆,它们的特殊要求还很多。”NBBJ上海办公室的设计总监黄锡权(Rudy Widjaja)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医院的复杂当然不仅在于墻内的管线,更在于如何在治病的同时赚钱,很多时候医院经营者们得像企业家一样,在管理上想办法。

嘉会医院与中国其他医院最大的不同点之一是,它采用了所谓的“医院医生”制度。医院医生(hospitalist)是一个在海外有二十多年历史,但在中国尚无实践的角色,简单而言,它指专门服务住院病人的全科医生。

住院病人往往有多种治疗需求,这是医院医生出现的源头。比如一位做心脏手术的病人,按照惯例在心外科病房由专科医生照料,但他可能还有糖尿病,需要日常控制血糖,心外科医生虽然可以处理,但未必擅长。医院医生就可以更专业地处理这些问题。

对医院而言,医院医生制度能提升效率。由于有医院医生负责住院病人,专科医生只需要提供专科指导,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门诊和手术上,这意味着更多收入,以及更少的人力成本—每个专科科室不再需要聘用那么多医生同时照顾门诊和病房。

另一方面,如果住院病人有任何状况,24小时在院的医院医生能第一时间解决,而不用等负责的专科医生做完另一台手术—那可能是3小时后—再来解决。这会给医院带来另一个好处,缩短每个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这是医院看重的一个统计数字。和餐厅翻台率类似,病床周转率往往决定一个医院的营收。

能同时提升诊疗质量、经营效率,又降低成本,这让医院医生在美国迅速普及,也是嘉会采用这一制度的原因。“我们前期不可能像公立医院一样每个科室都有数十人,医院医生制度能在保证服务品质的同时,最高效地发挥人力。”嘉会医院首席医务官项乃强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不过,难题也很明显:医生从哪里来?中国的医科教育体系尚没有这个专业,如果全部从美国聘用全职医生又代价昂贵,嘉会只能自己培训。

鞠小君在2016年成为嘉会医生培训项目的第一批医生。33岁的他此前在华山医院工作。他选择从公立医院离开的理由和大多数青年医生一样:过高的工作负荷、看不到上升空间、想换一个环境。

他在嘉静诊所接受了嘉会医疗CEO葛丰的面试。当时嘉会医院的大楼还没建成,唯一运营的是位于上海静安区的一家诊所。

葛丰向他展示了医院建成后的样子,以及雄心勃勃的科室规划,以此证明嘉会是真心实意要办一家综合医院,而不是小规模的诊所。首席医务官项乃强则告诉他,如果入职,前两年不会马上治疗病人,而是参加一个完整的培训项目。

这打动了鞠小君,培训意味着他离开公立医院后还能继续学新东西,精进业务—许多医生不愿意离开公立医院正是担心自己再无进步。

在面试嘉会的同时,鞠小君也拿到了一家医疗器材公司的培训师offer,收入更高,但是他最后放弃了。“在医药公司,培训师的天花板比较低,况且,一旦离开了医生队伍可能再也回不来了。身为医生还是想做医生。”鞠小君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鞠小君目前在嘉会的到手收入,并不比在公立医院时高太多。事实上,较少有医生会完全为了钱离开公立医院。因为民营医疗机构看重的一般是优质医院的优质医生,他们在公立医院的收入原本就不低,而论及名医,他们在公立医院的实际收入甚至高于民营医院。

这恐怕也是嘉会在中国启动这些培训计划的另一个重要动机—吸引医生。医生一直是限制民营医院发展的最大短板。

从今年开始,嘉会医院还会开展全科医生的培训项目。此外,还有护理人员培训,护士们将会花6个月时间学习一些和以往不一样的新知识,比如麻省总医院的医疗流程,包括如何与病人家属打交道。

这是一个需要相当大投入的计划。美国来的医生导师是这一项目的主要环节,邀请他们来中国兼职2至3个月开销不菲。在嘉会尚未营业之前,医院医生的培训在仁济医院展开。嘉会因此与仁济医院签订合作协议,这个合作包含许多层面,但仅培训而言,嘉会同样需要支付费用。

“在最初规划时,管理层也争论过是否需要花这么大力气做这件事。”项乃强告诉《第一财经周刊》,最后他们还是达成一致:为了长期收益,前期确实需要多花钱。

虽然相比和睦家,嘉会的定位更接近公立医院,但它一直避免把自己塑造成公立医院的竞争者。它所在的上海市徐汇区漕河泾开发区周边并没有大规模的三甲医院,与距离最近的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也有合作关系。

“在中国建一座医院,你必须与现有的公立医院同行搞好关系。”项乃强说。他参与了嘉会与仁济医院、新华医院这两家上海三甲医院的合作,让嘉会的医生有了培训基地。他本人则曾是西雅图瑞典医疗中心的神经外科主任,也是仁济医院聘请的第一位外籍专家。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每天上午,鞠小君和同事们在仁济医院的病房见习,下午是重头戏,他们会和美国来的资深医院医生讨论上午遇到的病例。让鞠小君印象深刻的是他还需要学习防跌倒的知识—除了医学诊断,医院医生需要全面考虑病人可能遇到的风险。

一年多的培训让鞠小君感到成长迅速。虽然培训导师定期更换,但美国医学院规范统一的体系教学过程流畅,不会出现换一个老师换一套教法的情况。2017年,他还得到机会去美国麻省总医院学习了两个月,这自然也是得益于嘉会医院与麻省总医院签订的全面合作协议。

一家新建的民营医院要获得名声,最快捷的办法是聘请名医,不过这些医生往往只能兼职,并且难以保持长期稳定。而另一种品牌背书就是与知名医院合作。

进入嘉会医院的门诊大厅,就可以看到在“嘉会国际医院”的招牌下面还有一个麻省总医院的招牌。这家全美最知名的综合医院全程参与了嘉会的建筑、管理体系、团队和发展策略设计,它也会成为嘉会医生海外培训的基地,二者还共同建立了肿瘤中心。

相比于牙科、五官科、产科等民营医疗比较发达的科室,肿瘤科一直是民营医院想要发展却受限颇多的专业。中国人日益增长的寿命和不断提升的肿瘤发病率,让这一科室成为“新刚需”。但肿瘤治疗,尤其是手术,一向是公立医院的强项,而优秀的外科医生几乎不会全职加盟,因此与海外医疗机构合作是个不错的选择。此外,舒缓治疗将会成为这个中心的特色,它比狭义的“临终治疗”概念更宽泛,目的是提升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嘉会强调自己不是一个做海外转诊的中介机构,但病人如果有需要,可以帮助他们去海外接受治疗。

可即便有较强的合作伙伴,医院仍是一门很难做市场营销的生意,因为它很难通过营销刺激需求。就算消费者相信你的背景,除非真的需要,没人会特意去医院。很多时候,医院获客的方式只有等待。

目前嘉会的病人并不多,原因之一是嘉会还没有开设全部科室,民营医疗最仰仗的利润引擎:儿科、皮肤科、五官科才刚投入运营,产科还未完全建立,急诊也没有覆盖24小时。预计到今年第四季度医院才能开始正常运转。至于这些科室无法第一时间开业的原因,当然还是医生,以及相关审 批。

不过也不能干等。嘉会在成立初期就与主流的商业险公司达成直付协议,这是除了名医外最直接的引流方式。得益于不算特别昂贵的定价,它被保险公司定义为“非昂贵医院”,这意味着保单里增加了嘉会的名字并不会增加保费。

另一个长期有效的方式可能是开设卫星诊所。目前嘉会在上海静安和杨浦开设了两家诊所,它能解决日常疾病和慢性病需求,同时也能把病人导流到嘉会医院。今年6月,嘉会还将在上海静安区青海路开设一家没有诊疗服务的“健康中心”。这个选址的用意很明显:周围的顶级写字楼聚集了嘉会所期待的“注重时间成本的中产阶 层”。

这个所谓的健康中心将是一个餐厅、瑜伽教室、健康咨询,甚至心理辅导的混合体,因为不提供狭义的诊疗服务,它比开一个诊所容易得多。而且相比专业、低频的看病,这些软性的健康服务更适合推广,嘉會也希望健康中心能为医院获得更多潜在客户。只是这个营销的尺度仍然很难掌握,如果过于积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不可靠的医疗机构。

一个让嘉会稍感乐观的数字是,目前就诊的病人只有30%是带着商业保险来的,剩下的70%都是自费—原本市场部预估初期大多数用户都是通过保险引流。

鞠小君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确实比在公立医院时健康不少,他也觉得自己适合嘉会的服务要求。但他还是会感到病人有些少,他原本可以同时负责10位病人,但目前只负责2至3位。

嘉会也不讳言这个话题。“很多时候,你把一切都做好了,但病人也有可能不来,这不是一个可以精确预测的事。”项乃强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毕竟,经营医院是个漫长的生意。在参加初期的设计规划会时,嘉会和NBBJ讨论最多的也不是现在该如何设计,而是怎么为20年后的改建留下空间—医院平均每20年就会改建一 次。

嘉会的医生每个季度会与医院的高管有一次交流会。在最近一次交流会上,葛丰问医生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结果“病人太少”的话题并没有被提及。“大家都知道这需要时间。”鞠小君说。

猜你喜欢
公立医院科室医生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最美医生
视歧——一位住错科室的患者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合作科室”为何被坏了名声
公立医院改制有攻略
公立医院的管与放
公立医院“联”还是“不联”?
离开公立医院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