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相印

2018-05-22 15:34牛春峰
家庭医药 2018年5期
关键词:心理疾病内分泌心脏病

牛春峰

几乎每天,各个城市三级甲等医院的心内科门诊,人山人海,气势堪比春运。医生患者都如临大敌,严阵以待。那么是不是每天真有这么多严重的心脏病患者非看不可呢?实际上是一半以上的就诊患者根本就没什么心脏病,而是“心理疾病”。

我们也会经常听到患者抱怨:“医生,我看了很多家医院,做了好多项检查,可是我得的病怎么就没查出来呢?”

女性,40、50岁,这样的患者居多,手里拿着厚厚的一打各个医院的各种检查报告单,不停地述说自己是如何胸闷、心慌,也用了这么多先进的仪器,甚至做了冠脉造影检查,可是为什么就检查不出来呢?其实,对于这样的患者,首先要明确的是,不是有问题检查不出来,而是心脏本身就是正常的。

我们经常会给患者解释,这是神经因素所引起的,不用担心。患者也经常会问:“那神经怎么查?”神经因素不是做某项检查能查出来的,而是靠排除诊断,也就是各项检查指标都正常,可是患者还是有各种不适感,那就是神经因素所致。

上述的这些症状医学上称之为“心脏神经症”,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等。由于体内内分泌代谢紊乱所造成的身体各种不适的感觉,属于“心病”而非“心脏病”,这就是我们常强调的“聚焦双心”。

虽然这些人的心脏各项检查指标都在正常范围之内,但是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压力、焦虑、惊恐等精神心理因素之下,往往会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免疫系统发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最终真的有可能导致心脏病。

早在17世纪,英国医生William Harvey曾说:大脑的任何感情,不论是痛苦、喜悦,还是希望、担忧,无一不扰动我们的心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心理疾病与心脏疾病常常相互并存,互为因果,即心理疾病会导致心脏病的发生,心脏病反过来又会加重心理负担,周而复始,恶性循环。

心脏神经症在内科学上定义为:以心血管疾病的有关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属于功能性神经症的一种类型,20~50岁较多见,女性多于男性,又多见于更年期妇女。长期症状严重的患者可明显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患者多梦、焦虑、心烦、食欲不振、头晕耳鸣。本症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双心医学”这个概念的提出,说明了精神因素在冠心病的发病中的贡献,同时也注重强调了在帮助心脏病患者恢复和康复过程中的相关心理策略的必要性。心血管疾病和精神疾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两大问题。二者是双相的,常常并存,因此这部分人群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更高。

虽然二者高度相关,但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的作用机制并不明确。现普遍认为精神压力会引发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血管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发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这其中包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分支的激活,导致自主神经功能失衡和副交感神经活力下降,这些最終都可能导致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甚至致死性心律失常。

情绪应激性心肌病是日本学者佐藤等首先报道的一种心肌病,这类患者发病前常有强烈的精神、躯体的应激,如亲人亡故、惊吓、情绪激动、遭遇车祸、抢劫,或对医疗的过程恐惧等因素,出现类似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剧烈胸痛、胸骨后压榨感、呼吸困难和晕厥,部分患者以心衰为首发症状。超声或左心室造影检查因其心尖部呈气球样隆起、心底部运动增强、整体形态与日本的章鱼篓相似而被命名为Tako-Tsubo(章鱼瓶)心肌病,又称心尖球形综合征。

总之,心理疾病和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这需要多学科多团队人员的共同努力,其中包括心脏病、精神病、心理疾病、神经、内分泌、免疫学等专家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探讨心理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相互作用及发病机制,寻求一种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猜你喜欢
心理疾病内分泌心脏病
“心慌”一定是心脏病吗?
中医新解心脏病
莫擅自贴上心理疾病标签
前列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什么是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系
我做了七八次产检都正常 孩子怎么有心脏病?
稳住内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