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8-05-22 04:54许瑞东朱平
职业 2018年5期
关键词:技工院校工匠精神培育

许瑞东 朱平

关键词:技工院校  工匠精神  培育  影响因素

课 题:本文系2017年度中国职协立项研究课题“网络文化背景下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课题编号:2017053)研究成果。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人大十二届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健全优胜劣汰质量竞争机制。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首次有针对性地全面阐释了工匠精神提出的时代背景、适用范围、培育途径、内涵及意义,这对于理解工匠精神有指引性的意义,也是笔者研究的起点。

技工院校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方面存在文化困扰、现实制约和技工院校及学生自身缺位的问题。因此,从社会大视野、技工院校小环境、学生自身的实际,从文化观念、价值观念、职业认同、生活方式等方面研究影响因素,为找到培育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奠定基础。

一、文化观念的影响

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鲁班发明了木工工具,欧冶子铸龙泉、湛卢剑,黄道婆改进推广的擀(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他们以杰出的智慧、精湛的技艺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着技近乎道的源流。《古今贤文》中提到“家有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动荡的社会现实使人们更趋于务实,财富易失,唯有手艺傍身才可以保证自己与家人长久衣食无忧。基于这种朴素的认知,民众愿意学一门手艺,作为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又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更为职业发展提供方法“坚持不懈,久炼成钢;熟能生巧,业精于勤”。

这是中国文化观念中正面的内容,仍需厚植。但客观上讲,中国文化观念中有更多歧视劳动和劳动者的东西。长期受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思想的影响,自然得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错误认识,一些人认为读圣贤书才是人们应该选择的正途,而技艺则是“奇技淫巧,君子不为”。在旧社会与所谓的文人士大夫相比,工匠的地位是卑微的。人们在享受工匠劳动果实的同时却又对创造者心存偏见、鄙夷。社会文化观念中缺乏对工匠认同的价值观念,缺乏对工匠及其技艺的仰慕和尊重心理。水木然在《跨界战争——商业重组与社会巨变》中写道:“中国从来不缺好的工匠,也不缺好的手艺人,但缺乏尊重工匠精神的文化。”现代文明并未从人们头脑中驱除文化中的糟粕,新的价值观并未确立,职业歧视仍然存在。“君子动口不动手”,坐办公室是人们所崇尚的,对工匠的劳动不屑一顾,甚至认为是低贱的。家长认为孩子读技工院校没有前途,没出息,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家长的期望值低,很少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学习态度,放任自流。学生经历应试教育的挫折,也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这些对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教育政策及制度的制约因素

中国的教育依然受到“学历教育”“精英教育”惯性的影响,教育资源更多地向高等教育倾斜,千军万马走独木桥,技工院校教育被弱视,导致我国人才结构失衡现象突出。当大学生遭遇就业难时,熟练技工和高级技工却严重缺乏,这表明技工院校的作用是其他高等教育层次替代不了的。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从大力发展技工院校教育入手。

在知识经济时代,技工院校教育也必然要求融入终身教育的体系之中。教育部门应尽快从制度层面出台疏通技工教育和国民教育的制度梗阻,要为技工院校毕业的学生提升通道打通最后一公里,只要他们愿意提升自己,就应该有更多的机会。

三、社会变革对工匠精神的冲击

在手工业时期,人们更多将关注点放在工匠劳动成果的物质属性和世俗功用上,匠人可以不计时间和成本,以某种行业内既定的范式为依据,把一门手艺做到尽可能好。而进入工业化时代,在于质量控制与成本控制,核心在于标准化、流程化与分工,从而劳动生产率倍增而使得成本倍减,生产者、消费者等多方成为赢家。工匠一度被认为将会被时代淘汰,他们不可能跳出价值规律而生存。流水线生产使人成为附属于机器的部件,电影《摩登时代》很好地演绎了这个情节,这些使人们容易产生工匠和工匠精神过时了的错觉。

而中国企业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经历了一个消费市场被唤醒、剧烈放大和卖方市场主导的黄金期,诸多企业 “快餐化”的心理和行为尤为明显,忽略产品的质量,甚至粗制滥造,但也在一段时间赚得盆满钵满。这又加深了工匠和工匠精神过时了的错觉。

生产力的变革对工匠精神形成冲击,生产关系变革亦如此。国企改革,减员增效,技工首当其冲成为牺牲品,下岗、失业,他们的人生轨迹被改变。在资本为王的时代,技工作为劳動力的提供者被资本所支配。这些通过社会、家庭放大传导到学生,势必影响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企业在这改变现状方面也要有所为,要走出“学历高消费”误区,将“合适的人才放到合适的地方”,在企业内部形成技工的职业发展通道。

四、造成技工院校自身缺陷的因素

技工院校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在办学理念和定位上,更重视办学规模的扩张,忽视技工院校教育品质的提升。首先,重视就业率,但又弱化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造成学生发展与企业需求脱节,进入企业后种种不适应,以至于留不住;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地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彻到思政课、专业课、实习、实训诸环节的措施。

其次,技工院校本身文化底蕴薄,可上溯较久远的道德观念、人生理念等文化特征少,要有长远的设计把工匠精神融入日常校园文化建设,并努力营造工匠文化氛围,对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养成教育,形成技工教育特色,发挥环境塑造人的作用。

最后,教师“工匠精神”的缺失。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教师不仅是向学生传授某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他们精益求精、严谨求实、专注敬业的品质都是工匠精神的引领,对学生具有感染作用,会让工匠精神的内涵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强化。教师要首先完成自我塑造,身体力行,唤醒学生潜能,将“技以载道”作为教育最核心的价值观,传导给学生。

五、技工院校学生对自身定位及职业规划、职业认同的因素

学生缺乏对自身的定位和职业认同。技工院校学生以初中生源为主,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心理摇摆性大,对职业认识还处于朦胧期,没有长期的职业规划,对所学专业职业定位认同低,存在学个技术将来找个工作混饭吃的想法,尚处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低层次。工匠精神是职业意识的觉醒和升华。学生不单单要成为一个劳动者或技工,不仅仅将工作视为谋生的手段,而是要主动追求目标,上升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这是工匠精神的内在驱动力,将技艺学习作为终身的追求、灵魂的皈依、精神的栖居,成为一种追求、信仰和生活方式。外在的约束或激励都不会是工匠精神的原动力。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学生要有默默坚守、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百炼成钢的信念,通过在工作中获得能力、成长、经历、经验、尊重,成为被需要、被尊重的成功者,使人生充满乐趣。

六、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

社会发展必然引起生活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工作方式受到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自由职业者的理念在一部分学生中得到认同: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空间,掌控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工作节奏。这些生活方式新思潮也影响到技工院校学生专业选择和以后的择业取向。“新人类”不愿再接受被严格束缚的生活。社会应考虑这一现实需求,必须有更灵活的工作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中国的企业要向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学习,这些国家有近半数的大公司采用了弹性工作制,它关注工作中人的存在,重视人的感受,尊重人的需要,因此产生了好的效果。

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厚植工匠文化,这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当社会有长治久安、安居乐业的环境,法律发挥扬善惩恶的有效机制,民众有以勤劳敬业为荣的文化土壤,工匠有正常的“进阶通道”时,工匠精神就会培育出来,拥有众多的大国工匠也将不是梦。

參考文献:

[1]张永新,林洁.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探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3(2).

[2]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3] 刘海光.技工院校如何培育“工匠精神”[J].中国培训,2016(9).

[4] 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2016(3).

(作者单位:淄博市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技工院校工匠精神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基于技工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法的思考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