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现状以及进展分析

2018-05-22 11:14张强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

张强

【摘要】由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现象较为急骤,且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因此,临床中十分重视该种疾病有效治疗方法的研究。若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受到及时救治及合理干预,将有利于取得较好的预后成效。现阶段,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方法有很多,此文就该病的药物治疗现状及其进展情况作以下综述。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现状及展望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07..02

1 前 言

临床中接收的大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均因其脑动脉血栓而发病,如果脑动脉出现堵塞现象,脑组织将会随之发生缺氧、缺血,并在极短时间内出现“缺血瀑布样反应”的一系列病症问题。从当前的药物治疗现状来看,用于治疗此病的方法多以降低病人脑部组织损伤程度、延长脑神经元寿命为主要目的,现在就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现状及其进展展开综述。

2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患上缺血性脑血管病后,多数病人都会表现出血液高凝状态的症状,向病人予以抗血小板凝聚的相关药物,有利于消除因血小板过度凝聚而诱发的血管堵塞现象。阿司匹林是一种环氧化酶抑制剂,其可促使TXA2快速合成,进而阻断血小板聚集以及释放反应,同时阿司匹林半衰期在15~30 min内,通常在1~3小时内可使血药浓度达到峰值,药物起效较为快速。和阿司匹林的药效相比,氯吡格雷、噻氯匹定用于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更加明显,也受到了临床医疗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并将其使用于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除此之外,有关研究指出,阿哌沙班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中,有助减少体循环栓塞、卒中等的出现率及致死率,并且未增加病人用藥期间大出血风险。当前,临床中以多药联用的方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特别是实施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手术后需要联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药物展开治疗[1]。

3 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指的是:向病人给予某些药物以促使阻塞血管的栓子较快溶解,并实现血管再通、恢复血流。现阶段,溶栓治疗分为动脉溶栓、静脉溶栓两种,当中静脉溶栓在临床中的运用时间相对较长,且技术更为成熟,特别是针对远端性血管阻塞的疗效甚为理想。常见的溶栓剂有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激活剂及链激酶等。尿激酶一般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发6小时内的临床治疗中,该药经大量试验证实其有效安全,并通过了国家审核批准。重组组织型纤溶酶激活剂用在病人病发3小时内治疗中,此药在血管再通方面的疗效较佳,也有助于治疗病人的颅内出血症状。链激酶属于较常见的溶栓治疗药剂,一般用在病发后3~4.5小时内的治疗中,虽然能取得一定程度的效果,但此药容易增高血管出血的临床风险,故此临床中多不建议使用此溶栓药物。动脉溶栓是用于紧急救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医疗手段,通常在放射数字化影像引导下实施介入性动脉溶栓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相比,动脉溶栓治疗后的血管再通率更高,但通常会受到时间延误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临床效果大打折扣。脑水肿、再灌注损伤、颅内出血等为溶栓治疗的多见并发症,因此,临床医师须合理控制每种药物的使用剂量,严格把握溶栓治疗的相关适应证及禁

忌证[2]。

4 抗凝治疗

临床中较为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华法令、凝血酶抑制剂阿加曲班等,当中的阿加曲班起到抑制凝血酶的作用,且起效较快速、出血风险小、作用时间较短、没有免疫源性、用药安全性高。许多临床研究表示,抗凝治疗在治疗进展中脑血管病、溶栓治疗后再堵塞、肺栓塞及扩展血管等方面具有一定预防效果,但以上效果容易受到其他出血症状的干扰影响,进而降低了抗凝治疗的实际效果。鉴于此,针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不建议实施抗凝性临床治疗,不过抗凝治疗能预防疾病的再次复发。对于未并发严重肝肾疾病者存在一定的出血风险,但对于伴有左心房血栓、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心肌梗死伴室壁血栓以及长期卧床脑梗死病人可以开展抗凝治疗。

5 神经细胞保护治疗

人体脑细胞处于缺氧、缺血状态时,氧自由基会持续增多,致使兴奋性氨基酸出现毒性作用,诱发细胞内的钙水平超出正常范围,进而导致神经元坏死、凋零并发生神经功能障碍。保护脑细胞不受损害,降低毒性物质对神经元的损坏程度,是神经细胞保护治疗的作用机理。当前,临床中用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

常见神经保护药物包括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断剂和自由基清除剂。运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是依达拉奉,其常规剂量是30 mg/次,每日用药次数为1~2次,1个疗程约为1~2周。依达拉奉用于改善脑梗死病人功能方面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6 展 望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理较复杂,其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影响而诱发的最终疾病表现,因此,用于治疗此病的药物治疗法也应具有相应综合性和复杂性。伴随着医疗工作者对此病发病机制、诱发因素、病理变化、生理变化等的深入探讨,临床中将逐步清晰的掌握治疗靶点,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新药研究提供有力依据和更多思路。相信在个性化、整体化、程序化临床治疗原则的指导下,将制定出高效、安全的个体化用药治疗方案,使缺血性脑血管病被顺利攻克,并对相关并发症的防治及预后改善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孟庆玲.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22):69-71+128.

[2] 龙翠英,郑春玲,黄 刚,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近期及远期疗效[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01):34-37.

本文编辑:吴宏艳

猜你喜欢
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
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老年后循环缺血中的检查意义分析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特点分析
不同治疗方案对输卵管妊娠患者妊娠结局影响的对比研究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术后药物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甲氨蝶吟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分析
家禽耐药性大肠杆菌病的药物治疗探讨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药物治疗临床分析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