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识物 文章藏理

2018-05-23 12:08欧阳睿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8年16期
关键词:傅抱石贵人萧红

欧阳睿

主持人语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香而不白,雪,白而无香,每一事物都是既有优点,也有不足;“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事物之间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事物是向前发展的。

每个事物都存在一定的思辨性。思辨,是辩证的一种,是作文理性美的亮点之一。所谓思辨,指在作文的立意与分析时力求多层面、多角度分析问题。要求在具体阐述观点时,学会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用一分为二、适度的观点看问题,力求做到:理性与感性并重,主观与客观互补。

名家美文

生命中的“贵人”

◎陈鲁民

探寻古今中外许多成功者的踪迹,不难发现一个规律,在其人生中,都多多少少得到过“贵人”相助。或被意外发现而一飞冲天,或受人资助走出困境,或被人赏识而得到重用提拔。生命中的“贵人”,使他们价值得到充分开发,引领他们走向辉煌。

姜子牙的“贵人”,是求贤若渴的周文王;韩信的“贵人”,是知人者智的萧何;诸葛亮的“贵人”,是三顾茅庐的刘备;白居易的“贵人”,是慧眼识珠的老诗人顾况;文化新秀项斯的“贵人”,是“到处逢人说项斯”的唐朝官员杨敬之。若没有他们的礼贤下士,引荐、挖掘、推崇、重用,你就是卧龙凤雏,有天大本事,才高八斗,满腹经纶,要获得出头机会也没那么容易,说不定还会空怀奇才终老乡里。

现代人里,“贵人”相助现象也时有所闻。早年的沈从文,身无分文,又无名气,大冬天里,一个人躺在北京出租屋的床上生病,又饿又冷。若不是爱才心切的“贵人”郁达夫,在一篇来稿上知道了他的地址,并亲自来探望,帮他治病谋生,走出困境,沈从文恐怕早就病饿身亡了。哪还有什么妙不可言的《边城》《长河》,以及“乡土文学之父”的大名。

1931年,青年画家傅抱石失业在家,生活窘迫,恰遇大画家徐悲鸿,徐悲鸿非常赏识傅抱石的绘画才能,可自己又没有能力资助他出洋留学,就屈身登门拜访当时的江西省主席熊式辉,要求熊式辉资助傅抱石去国外留学,说傅抱石的画艺将来会大有成就。并且,向来不肯为权贵画画的徐悲鸿,破例送给熊式辉名画一幅,换得熊式辉资助傅抱石去日本留学。傅抱石在日本努力学习,观摩了日本和欧洲大量的古今名画,画艺突飞猛进,回国后很快就蜚声画坛,成为名家。挂在人民大会堂的名画《江山如此多娇》,就是他与关山月的杰作。

青年女作家萧红的声名鹊起,红极一时,则与碰到“贵人”鲁迅有关。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的萧红,初到上海时,也是一文不名,生活困顿。幸遇鲁迅后,鲁迅不仅热情地为她悉心指点创作,经济上资助生活,还利用自己在上海的关系,积极向出版社和编辑部推荐她的作品,介绍她进入上海作家圈子。1935年12月,由鲁迅作序和推荐的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出版,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

张艺谋有今日的大放异彩,也多亏了当初的“贵人”相助。他考大学时因超龄而被拒门外,就写信给文化部高层领导,幸亏碰到一个爱才心切的领导作出批示,才被破格录取。如果不是这个“贵人”不拘一格,慨然相助,真险些耽误了一个大导演。

得“贵人”提携,受“贵人”恩泽,蒙“贵人”相助,确实令人羡慕,让人向往。然而,“贵人”,往往可遇而不可求,出入不定,神出鬼没,能碰到,是你的福分,不能碰上,也别抱怨。其实,真正的“贵人”还应当是你自己,因为“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如果把盼望“贵人”的心思和精力都用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上,练就一身过硬的本事,学成经天纬地的能力,怀有超群绝世的才华,有没有贵人相助,你都照样会脱颖而出,建功立业,名震天下。所以,一定要坚定这样的信念,你就是自己的贵人,没人发现,你就自己发现自己;没人重用,你就自己重用自己;没人赏识,你就自己赏识自己;没人提携,你就自己提携自己,但关键是你一定得是那块料,真是一支“潜力股”。

否则,即使你和“贵人”住在一个屋檐下,即使“贵人”就是你的阿舅老叔,该扶不起来还是扶不起来,该一事无成还是一事无成,就像那个窝囊到家的刘阿斗,还有那个糊涂透顶的司马衷。

各抒己见

老 师:辩证思维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锐利武器,是作者聪明智慧的体现。本文作者的“聪明”之处就在于,整篇文章处处充满思辨、理性色彩,观点深刻而鲜明。写作,实际上就是考验同学们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大家读罢此文,有何感想?

李春燕:文章从古人得“贵人”相助而成功的事例,写到现代人遇“贵人”获得成功的事例,由古及今,得出结论,体现出的是发展思维。

李 田:文中列举的所有名人,他们后来出人头地,既有贵人帮助提携的“偶然”,更有自身具备一举成名潜力的“必然”,两者缺一不可,体现出的是联系的发展观!

匡 杨:作者选取沈从文、傅抱石、萧红及张艺谋的事例,一方面是为了证实成功得益于贵人相助,另一方面则为后文论证每个人真正的“贵人”是自己。这种着眼局部、牵动全篇的格局,可见作者的大智慧。

李福涛:文章先从正面分析“贵人”相助提携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即便与“贵人”同住一个屋檐下,但没有“金刚钻”,也“揽不了瓷器活”,強调了自身真才实学的重要性。正反对照,态度鲜明且理性飞扬。

老 师:从本文的谋篇布局和传达的思想内容等,都不难看出作者多角度、多方位看问题、分析问题的独到性。这也正是我们平时写作训练时,需要学习借鉴并强化的地方。

王 颖:这篇文章体现了高屋建瓴的思想及睿智的生活哲理。作者关注现象,挖掘本质——一个人要想成功,拥有真才实学才是关键。

张婷艳:我平时写作,只知道从正面或反面展开分析,文章思想的高度。深度及广度不够,分数自然不高,我从这篇文章中学到遇事要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

欧阳高祥:文章在辩证分析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学习。首段提出古今中外一些取得成功的人,大多得到过“贵人”相助的观点。接着举例证实,肯定“贵人”可贵,随后笔锋一转,说明光有“贵人”,自身没有真才实学,只能望“贵”而叹。作者一分为二地看待“贵人”的帮助,有理有据,无懈可击。

李 鑫:古人也好,今人也罢,真正能遇到“贵人”,能遇真正“贵人”的人,毕竟是少数。而要想在人生路上功成名就,干出一番事业,归根结底得靠自身,即自己就是自己生命中那一位“贵人”。生命之外的“贵人”可遇不可求。

老 师:同学们,大家对文章的解读与分析十分到位。但要注意一点:要想学会辩证分析,光掌握一些基本方法还不够,得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养成注意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努力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才能写就一鸣惊人的文章。

有的放矢

学会辩证分析,需注意:

抚今追昔,思接千载,注意事物的相关联系;

捏拿分寸,把握尺度,注意事物的发展趋向;

两面兼顾,突出重点,注意事物的复杂多样。

猜你喜欢
傅抱石贵人萧红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美人如画
傅抱石“养”画
萧红墓畔口占
寻找你的职场贵人
傅抱石“养”画
傅抱石的“恐水症”
萧红临终讲述的往事
贵人从“贱人”中产生
琴声不再响起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