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肝素血液透析在肾炎合并高度出血危险透析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2018-05-23 11:15赵云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8期

赵云

【摘要】 目的:研究在肾炎合并高度出血危险透析患者中应用无肝素血液透析法的疗效。方法:选择有高度出血危险的肾炎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血液透析法治疗,试验组采用无肝素血液透析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透析时透析器凝血情况和患者透析出血并发症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血液中尿素氮、血钾、血钙的生化检查结果。结果:对照组24例患者透析86例次,凝血8例次(9.3%),透析出血症状21例次(24.4%);试验组24例患者透析94例次,凝血16例次(17.0%),透析出血症状7例次(7.4%)。透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生化检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肝素血液透析相比于常规血液透析,其血液理化治疗效果相当,但凝血率升高,若做好透析护理工作可降低肾炎合并高度出血危险透析患者的出血风险,治疗更为安全,简便易行。

【关键词】 无肝素血液透析; 高度出血危险; 透析器凝血; 血生化检查

doi:10.14033/j.cnki.cfmr.2018.8.02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08-0050-02

血液透析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之一。它通过将体内血液引流至体外,经一个由无数根空心纤维组成的透析器中,利用半透膜原理,血液与透析液通过扩散、对流进行物质交换,体内各种有害的代谢废物和过多的电解质移出体外,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并将净化后的血液回输,达到净化血液、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目的[1]。肾炎是肾脏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因肾小体受到损害出现浮肿、高血压、蛋白尿等现象[2],严重者导致肾固有组织发生炎性改变,引发尿毒症和肾衰竭,晚期可出现并发症和活动性出血[3]。临床多采用常规血液透析法治疗,但对于有高度出血危险的患者,常规疗法在使用肝素抗凝的同时也增加了出血的风险[4]。在本研究中,通过对48例有高度出血危险肾炎患者的对比研究,分析在肾炎合并高度出血危险透析患者中应用无肝素血液透析法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10月-2017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透析治疗的48例有高度出血危险的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7例,平均年龄(56.4±16.8)岁,透析86例次;试验组中男14例,女10例,平均年龄(55.7±18.2)岁,透析94例次。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透析方法

透析器和动静脉血管路使用前经生理盐水冲洗,注意排空气体,用含50 mg肝素的生理盐水500 ml以100 ml/min的流速闭式循环浸泡1 h,使肝素能够充分吸附在透析器表面,之后用 的生理盐水冲洗透析器和血管路以去除多余肝素。透析过程中血流量设为250~300 ml/min,持续2~4.5 h。透析结束时将血流量调为100~120 ml/min,关闭血泵,接150 ml生理盐水回血。

1.3 抗凝方法

對照组采用小剂量肝素作为抗凝剂,透析结束时根据肝素的用量注射10~30 mg鱼精蛋白用以中和肝素。试验组患者采用无抗凝剂的方法进行透析治疗。透析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情况,记录两组患者透析器和动静脉血管路的凝血情况及出血并发症情况,取适量透析前后的血液检测其中尿素氮、血钾、血钙的含量。

1.4 透析器和血管路凝血情况分级

本研究将患者的凝血情况分为以下四级指标:0级是出现少量凝血纤维或无凝血现象;1级是出现束状凝血纤维或中度凝血现象;2级是出现半数以上凝血纤维或重度凝血现象;3级是透析器静脉血压明显升高或需更换透析器[5-7]。

1.5 判断透析出血并发症的标准

判断的依据是观察显性出血量和出血时间,若在透析过程中发生出血现象或出血量增加,视为透析出血并发症确认。若在透析结束后24 h内发生出血或出血增加,视为透析出血并发症可能。

1.6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透析器凝血情况

对照组和试验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凝血现象出现,试验组的凝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都没有出现3级凝血情况,见表1。

2.2 患者透析出血并发症情况

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均出现透析出血并发症,且对照组并发症出现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患者透析前后血生化检查结果

患者血液中尿素氮和血钾含量经过透析治疗明显下降(P<0.05),而血钙含量较治疗前没有明显变化,并且治疗前后的血生化检查结果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肝素是由两种多糖交替连接而成的多聚体,是一种常用抗凝剂,在体内外均有抗凝血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在肾脏内科广泛应用于血液的透析治疗。在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通常用鱼精蛋白以中和肝素的抗凝作用,使体内凝血时间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防止透析出血并发症的发生。但每个机体对肝素敏感性的差异很大,尤其是对于肾炎合并高度出血危险透析的患者,常因为肝素的应用量大和出现反跳现象,导致应用鱼精蛋白后不能恢复满意的凝血功能,引起透析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因此,针对肾炎合并高度出血危险透析患者的凝血功能和出血情况,选择一种合理的血液透析治疗方法,是降低出血危险性、提高存活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本研究中发现,相比于常规血液透析,无肝素血液透析对肾炎合并高度出血危险透析患者在尿素氮、血钾、血钙的血生化检查方面治疗效果相当,无肝素血液透析的凝血率17.0%,在数据上高于常规血液透析的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没有出现需要更换透析器的3级凝血情况。无肝素血液透析在透析出血并发症方面的发生率7.4%,明显低于常规血液透析的24.4%,因此若加强无肝素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工作,将凝血风险降至最低,其疗法可以有效降低肾炎合并高度出血危险透析患者的出血风险,此方法更为安全,简便易行。

虽然无肝素血液透析针对肾炎合并高度出血危险透析患者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但它稍高的凝血发生率仍要引起重视,只有做好透析护理工作才能保证无肝素血液透析的顺利完成[8-12]。无肝素血液透析治疗应注意以下几点:(1)血液透析处于一种非生理性状态,患者在此阶段会产生心理不平衡,一是认为病情恶化,二是对血透本身的恐惧使其对预后失去信心,因此在透析前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应该鼓励患者战胜这种心理的不安和痛楚,并及时向患者本人和家属充分解释血液透析的原理及疗效,取得患者密切配合。(2)每次透析前要测量患者体重、脉搏、血压、体温、呼吸,保证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正常。抽血检查血钾、血钠、血钙、血尿素氮、凝血酶原活性、血红蛋白等水平,以了解患者内脏器官功能状态及贫血、出凝血情况。透析前还应注意检查透析器各部件的运输是否正常,以保证血液透析能顺利进行。(3)透析过程中每隔30~60 min记录一次患者的体温、呼吸、脉搏、血压,以便及时发现透析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时处理。密切观察血流量、静脉压、有无血液分层、血液及透析液颜色,如果透析液颜色变红说明发生破膜应立即停止透析并更换装置。(4)由于无肝素血液透析易发生凝血现象,需要间断进行,冲洗透析器和动静脉血管路消耗部分有效时间,因此治疗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透析时间。(5)透析后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出血情况,做好透析后监护工作。

综上所述,对肾炎合并高度出血危险透析患者采用无肝素血液透析能够有效降低透析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只要做好透析护理工作,预防并及时处理凝血现象,可大大提高肾炎合并高度出血危险透析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成水芹,龚德华,季大玺,等.血液净化治疗冷球蛋白血症[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4,23(1):93-98.

[2]王凤君,张桂月,吕莹,等.无肝素血液透析在肾炎合并高度出血危险透析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5,(2):146-147,150.

[3]张舒,孙彬,王宁宁,等.终末期肾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危险因素分析[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3,22(5):434-440.

[4]徐春英,周建芳,陆晓艳,等.无肝素血液透析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4(7):632-633.

[5]吴秀萍.改良无肝素透析在尿毒症高危出血倾向病人中的臨床应用[J].全科护理,2012,10(12):1068-1069.

[6]董珍艳.不同预冲方法在肾功能衰竭伴高危出血患者无肝素透析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8):749-750.

[7]张仲华,严贺,鄢建军,等.改良式吸附法无肝素联合盐水冲洗法在高危出血倾向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5):4383-4385.

[8]何阳.无肝素血液透析的护理干预体会[J].健康前沿,2016,23(4):63.

[9]倪惜芝,傅碧玲,沈珣.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治疗终末期肾病的临床应用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6):38-41.

[10]王小军.血液透析滤过与血液透析串联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患者的临床价值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7):68-71.

[11]杨小立,谭婉仪,关宇健,等.超声引导下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4):41-43.

[12]吴康祺,范科,梁思爱.带涤纶套半永久血透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2):48-50.

(收稿日期:2017-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