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RhC、c、E、e抗原相合在输血安全中的临床价值

2018-05-23 11:15陈惠红吕兆祺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抗原

陈惠红 吕兆祺

【摘要】 目的:探讨RhC、c、E及e抗原相合在输血安全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取2015年4月-2017年7月医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失血性休克需要输血治疗的患者120例,采用凝聚胺介质法及抗人球蛋白法对患者RhC、c、E及e抗原进行检测,明确患者血型,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输注2个单位红细胞悬液后,观察RhC、c、E及e抗原相同表型(观察组)与RhC、c、E及e抗原不同表型输血组(对照组)输血前、后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及输血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输血前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水平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与对照组1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患者在输血前进行Rh型系统RhC、c、E及e抗原常规检测有助于减少输血引起的免疫反应,提高输血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RhC; Rhc; RhE; Rhe; 抗原; 输血安全

doi:10.14033/j.cnki.cfmr.2018.8.035 文獻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08-0073-02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Value of RhC,c,E and e Antigen Consistency in Transfusion Safety/CHEN Huihong,LYU Zhaoqi.//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8,16(8):73-74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and clinical efficacy of RhC,c,E and e antigen consistency in transfusion safety.Method:Among 120 inpatients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and hemorrhagic shock from April 2015 to July 2017,polybrene method and Coombs test were used to screen for RhC,c,E and e blood group antigens.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consisted of RhC,c,E and e antigens of the same phenotype,whereas the control group had C,c,E and e antigens of different phenotypes.After infusion of two units of red blood cell suspension and close vital signs monitoring,hemoglobin,hematocrit and blood transfusion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blood transfusion.Result:Hemoglobin and hematocrit level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rior to and post blood transfusion(P>0.05),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s 5.00% post-transfusion adverse reaction rate,compared to 13.33% of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Conclusion:Routine screening of Rh,RhC,c,E and e antigens prior to transfusion is indicative for adverse immune response minimization.

【Key words】 RhC; Rhc; RhE; Rhe; Antigen; Transfusion safety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700,China

不规则抗体是指血清中抗-A、抗-B以外的其他血型物质刺激机体而产生的特异性抗体。由于不规则抗体属于非天然抗体,主要通过器官移植、输血、多次妊娠刺激而产生,成为临床上输血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1]。患者输血后,反应较轻者将会引起发热,反应相对严重者则会引起机体红细胞破坏或寿命缩短,增加溶血性输血反应,甚至会威胁患者生命。因此,对于输血治疗患者加强不规则抗体检测对提高输血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2]。近年来,随着输血医学的不断发展,输血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在Rh血型系统中抗原强弱顺序依次为:D、E、c、C及e。因此,本课题将以2015年4月-2017年7月医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失血性休克需要输血治疗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RhC、c、E及e抗原相合在输血安全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15年4月-2017年7月医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失血性休克需要输血治疗的患者120例,所有患者输血前均完成血型鉴定。将RhC、c、E、e相同表型设为观察组,将RhC、c、E、e不同表型输血组设为对照组。观察组共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19~56岁,平均(42.35±4.51)岁。患者中,既往有输血史者23例,宫内妊娠及顺利分娩者14例。对照组共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20~57岁,平均(43.04±4.52)岁。患者中,既往有输血史者21例,宫内妊娠及顺利分娩者15例。入选患者均符合输血治疗适应证,本课题在伦理委员会批准、监督下进行,患者对治疗方法等知情同意。

1.2 试剂及仪器

Rh血型分型卡(长春博讯,批号20160905);抗人球蛋白卡(西班牙戴安娜公司)。离心机(KA-2200型,日本久保田);低速台式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

1.3 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法对患者RhC、c、E及e抗原进行检测,明确患者血型,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输注2个单位红细胞悬液后,观察RhC、c、E及e抗原相同表型(观察组)与c、E及e抗原不同表型输血组(对照组),观察两组输血前、后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及输血后各对应值的变化情况,并且分析两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1)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及输血后各对应值检测。利用希森美康(XN1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及配套软件,采用电阻抗原理完成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的检测,有关操作严格遵循试剂盒、仪器操作步骤完成[3-4]。(2)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发热、过敏反应及溶血反应等。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字2检验,采用率(%)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输血前、后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水平比较

两组输血前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水平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与对照组的1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现代输血技术的不断发展,由ABO血型鉴定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基本上可以杜绝[5]。但是,临床上普遍认为由不规则抗体而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虽然临床上不规则抗体检出率仅有0.3%~2.0%,但是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的受血者一旦输入含有相应抗原的血液,将会引起溶血输血反应,增加输血风险[6]。因此,临床上输血时应该加强交叉配血不合、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时间内接受多次输血治疗患者必须完成不规则抗体筛查。文献[7]报道显示:抗-D、抗C、抗c、抗-E及抗e及一些复合抗体均能引起急性、慢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及新生儿溶血病,不利于患者改善贫血甚至加重病情。本研究中,两组输血前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水平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看出:输注前后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水平变化不大,可能是由于短期内首次输注RhC、c、E及e抗原表型不同血液,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量少,且主要是IgM类抗体,没有引起明显输血不良反应。但有报道患者再次输注不同型血液时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大大增高[8]。虽然输注前后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水平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加强Rh型系统RhC、c、E及e抗原常规检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患者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水平,有助于提高输血安全性[9]。随着以后RhC、c、E、e配型案例的增多能进一步阐明RhC、c、E、e抗原的重要性[10]。加强献血员、输血患者RhC、RhE抗原测定,尽可能做到同型输注,对提高输血安全性具有重要的作用[11]。本研究中,观察组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与对照组1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看出:加强Rh型系统RhC、c、E及e抗原常规检测有助于提高输血安全性,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期恢复。同时,输血患者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动态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善于根据患者实际需要调整输血量及输血次数,尽可能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于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者则应该立即停止输血,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抢救、干预。此外,输血前应加强患者宣传教育,告知患者输血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配合度[12]。

综上所述,输血患者在输血前进行Rh型系统RhC、c、E及e抗原常规检测有助于减少输血引起的免疫反应,提高输血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尚良,曾月婷,廖扬勋,等.RhC、c、E、e抗原在输血相容性中的意义[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5,17(1):1-3.

[2]马经琼,朱振新.受血者输血中Rh血型E抗原对患者机能免疫功能影响[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7,24(1):60-63.

[3]王菲,张德梅,田力,等.太原地区RhD初筛阴性献血人群RhD基因多态性的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16(7):959-961.

[4]纪勇平,周斌,麻海勇,等.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检测技术在安全输血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5,29(4):371-373.

[5]张晓楠,朱洪斌,孙耕耘.Tenascin-c和癌胚抗原检测在恶性胸腔积液中的诊断价值[J].临床肺科杂志,2016,21(4):625-632.

[6]陈文伟,刘圆圆,唐朝晖,等.D--变异体的分析——附1例报告[J].中国输血杂志,2016,29(8):788-790.

[7]赵勤勤,李杨,潘芝娟,等.HLA-10/10全相合供受者间DQA1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及其在造血干細胞移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15,35(12):926-931.

[8]王维新,任红玲,李海渊.腺苷脱氢酶、C反应蛋白、癌胚抗原联合检测在良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18):1971-1973.

[9]王晓宁,刘冰,续薇.RhC抗原在输血后24h对孕产妇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4):534-536.

[10]杨华文,朱燕,姚亚超,等.HBV前C区G1896A和G1899A促进e抗原血清学转换[J].实用医学杂志,2017,33(6):990-993.

[11]纪勇平,周斌,麻海勇,等.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检测技术在安全输血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5,29(4):371-373.

[12]冯润川,兰玲鲜,谢志满,等.HAART治疗前后HIVAN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糖类抗原-125水平变化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7,57(9):74-76.

(收稿日期:2017-09-19)

猜你喜欢
抗原
新冠病毒抗原检测知多少
新冠抗原检测入医保,算的是大账
分析化学发光法在肿瘤标志物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丙型肝炎核心抗原与抗体联合检测在丙肝感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HDFN的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免疫分析法在水稻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及前景分析
前列腺特异抗原高就是癌吗
“抗原—抗体知识”盘点
包虫病血清学检测方法及其诊断意义
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