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介入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症的临床护理效果

2018-05-23 11:15徐巧荔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下肢静脉血栓护理干预

徐巧荔

【摘要】 目的:对肿瘤介入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60例肿瘤介入术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于2015年

12月-2016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护理,护理后对两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6.67%,高于观察组的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护理总满意度为80.00%,低于观察组的1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肿瘤介入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护理研究效果观察发现,预防静脉血栓护理干预模式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改善临床症状,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和研究价值,但基于本文的研究样本较少,还需要在以后的临床研究中扩大研究样本,以减少误差。

【关键词】 肿瘤介入术; 护理干预; 下肢静脉血栓

doi:10.14033/j.cnki.cfmr.2018.8.0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08-0107-02

血液在静脉中以异常方式凝结导致血流通过受阻是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原因[1],尤其是上下肢静脉血栓在临床上最为常见,并且下肢静脉血栓还有可能会引起严重的肺动脉栓塞,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2]。导致深静脉血栓(DVT)的主要因素包括三点,一是血液流动缓慢,二是静脉内皮受损,三是血液高度凝固[3]。肿瘤患者非常容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这是因为肿瘤会导致患者的血液黏稠度比较高及血液循环不良和循环障碍,并且在化疗时需要经过穿刺动脉来治疗,对血管壁也造成了伤害,且穿刺后患者需要卧床静养和加压包扎,更加增加了静脉血栓的可能[4-5]。为了研究肿瘤介入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效果,特选取了笔者所在医院60例肿瘤介入患者进行试验,且所有患者为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下面是本次试验的具体过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60例肿瘤介入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于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为肿瘤患者,且接受加入手术治疗;(2)所有患者精神状况正常;(3)所有患者表自愿参与到本组试验中,并都签署知情同意书[6]。排除标准:临床资料缺失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包括男17例,女13例,年龄17~75岁,平均(61.0±1.8)岁;观察组包括男18例,女12例,年龄21~75岁,平均(66.0±2.1)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相关信息上,两组间的情况类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肿瘤患者进行介入术后,进行静脉穿刺的患者患肢在4~6 h禁止动作,动脉穿刺的患者要在6~8 h禁止动作,护理人员要按摩患者患肢,以使患者的患肢血液流通情况改善,8 h后患者可以进行翻身、更换体位、轻微的活动患肢,24 h后鼓励患者下床活动,并将止血带解除。下床时缓慢起身,动作轻,适应之后在下床以免摔倒,不要长时间站立或坐着,不利于血液流动和血液循环,勤换洗床单、被罩、保持整洁,防止压疮。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护理干预,(1)疾病宣讲:患者入院后,由专业的护理人员为患者和患者家属讲解入院的基本情况,包括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治疗的目的和意义、并告知患者如何预防DVT及DVT的早期症状,向患者家属详细的讲解对患者的具体护理,以加强家属的护理技术,同时耐心的解答家属及患者的疑虑和问题。(2)加强饮食和生活指导教育:告知患者饮食上的禁忌,以清淡、富含营养的食物为宜,尽量避免吃辛辣、油腻的刺激性食物,多吃水果、青菜等营养清淡的食物。有条件的话可以结合患者的病情和营养师的建议建立一份科学的饮食方案并实行,嘱咐患者养成有规律的睡眠和休息习惯,早睡早起,不要熬夜和抽烟喝酒。(3)加强心理教育:有研究表明,心理情绪对治疗结果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肿瘤手术患者往往对疾病和手术带有未知的恐惧从而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对于患者在治疗期间产生的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心理辅导,帮患者排忧解难,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和依从性。(4)环境护理:定期更换被单,防止细菌滋生。(5)术后体位调整:使用弹力胶带对患者的穿刺部位进行加压包扎,在手术之后的6 h内严格卧床休息,禁止动作,6 h后可以进行翻身等活动,但力度要控制,不要过于用力;后期可协助患者将患肢太高,并进行轻度的肌肉活动和关节伸展活动,鼓励患者早日下地进行活动。(6)术后指导:指导患者正确的意识到早期进行运动的好处和方法,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促进下肢静脉循环。(7)密切关注患者的体征变化和病情:对于进行介入手术的患者,输液时避免选择下肢部位,尽早地拔出静脉穿刺管,避免形成下肢静脉血栓,要随时随地的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和术后的患肢恢复情况,对患者患肢的颜色、温度进行查看,如按压时产生疼痛等现象,则应该警惕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若患者出现任何的异常或者不适,则立即进行处理并报告主治医生进行下一步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满意度调查表格为笔者所在医院自制,根据评分的高低来进行满意度评估,主要对护理态度、護理效果、护理技术等方面进行调查统计,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3等级,分数越高,护理满意度越高,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下肢静脉血栓诊断标准:按压患肢局部有疼痛感、肤色发红,温度较高、发热、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7]。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6.67%(8/30),高于观察组的3.33%(1/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的护理总满意度为80.00%,低于观察组的1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是由于血液在静脉中以一种异常的方式凝结,导致血管中的血液循环不畅,阻塞、引起的血栓[8]。下肢静脉血栓作为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具有十分高的发病概率。有研究表明,下肢静脉血栓占静脉血栓发生率的9/10[9],而下肢静脉血栓还有可能引起并发症,其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就是肺栓塞,严重时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肿瘤介入手术患者血液的黏稠度比较高,或有凝血功能障碍和血液循环不畅的症状,且患者在进行静脉穿刺后,需卧床静养,较长时间不能下地走动,因此增加了患有下肢静脉血栓的概率。所以护理人员对进行下肢静脉穿刺的患者要进行精细的护理,在患者进行静脉穿刺后,需要依照规定卧床制动6 h以上,6 h后患者可以进行翻身的动作,护理人员帮患者按摩患肢,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10]。

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静脉血栓的形成,通过健康教育向患者和患者家属讲解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具体方法和护理措施,以及和下肢静脉血栓有关的知识,提高患者和患者的家属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和了解;护理人员主动和患者沟通交流,帮助患者解答内心的疑虑和安慰患者的不良情绪;饮食和生活指导,嘱咐患者要养成按时睡眠和休息的生活规律,饮食上注重清淡和营养,切记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养成再起早睡的良好睡眠习惯,对抽烟的患者,告知其烟酒对疾病治疗的坏处,并劝诫患者不要抽烟喝酒;为患者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勤打扫卫生、勤换床单、防止压疮的形成,经常开窗通风,让阳光照射进来,对患者的心情有改善作用[11-12],通过以上多方面的护理为患者带来优质的护理感受。本文的试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进行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干预护理后,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于肿瘤介入术患者,采取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干预护理,对降低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有明显效果,还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促进医患关系,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和医学研究价值,但由于本文选取研究样本数量有限,因此还需要在以后的相关研究中扩大研究范围,增加研究对象,以获取更加科学有效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刘惠勤,魏万梅.预见性护理预防髋部骨折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2013,24(8):1242-1244.

[2]王开宇,陈明武,黄绳跃.神经外科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症70例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 2013,35(7):536-538.

[3]严璐,李红梅.预见性护理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学,2014,11(10):1720-1723.

[4] Wautrecht J C.News in the work-up of deep vein thrombosis(dvt)[J].Rev Med Brux,2015,36(4):327-332.

[5] Dnadini M P,Squizzato A,Ageno W.Treating Patients with cancer and acute venousthromboembolism[J].Expert Opin Pharmacother,2016,17(4):535-543.

[6]王晓蕾,张楠,张岚.压力梯度长袜预防老年重症患者 深静脉血栓形成和体位性低血压的效果观察[J].天津护理,2016,24(4):293-295.

[7]王净净.抗栓泵结合下肢操预防肺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J].天津护理,2015,23(3):251-252.

[8]涂少龙,陈自主,庄显叶.阿司匹林与华法林预防髋膝关节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2):68.

[9] 江鸿英.妇产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J].健康之路,2013,12(1):194-195.

[10]詹燕,洪安.外科手术病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表的研制[J].护理研究,2015,29(1):189-191.

[11]李春會,李惠玲,邹叶芳,等.中老年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综合干预策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5):532-536.

[12]尹方,刘琰.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4,43(10):956-957.

(收稿日期:2017-09-28)

猜你喜欢
下肢静脉血栓护理干预
血管超声检查对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断分析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评价
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分析
妇科肿瘤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0例临床分析
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应用价值评析
比较恶性肿瘤与非恶性肿瘤静脉血栓患者肺栓塞发生率的差异
前瞻性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下肢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分析
四肢循环泵预防脑血管病介入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