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晓:捍卫家庭 捍卫童年

2018-05-23 11:10孙云晓付洋王瑶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8年4期
关键词:家训权利家庭

孙云晓 付洋 王瑶

采访对象: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国务院表彰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国务院妇儿工委儿童工作智库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主要教育著作有《习惯养成有方法》《发现童年的秘密》《孩子,你有无限可能》等专著。

主要观点:

捍卫家庭、尊重儿童的权利、生活教育、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提高文化自信,这是新家庭教育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父母努力的方向。

在信息化时代,家庭教育的实践需要新家庭教育观来引领。我认为,新家庭教育观至少包括5方面:新的家庭观、新的儿童观、新的教育观、新的代际关系观和新的文化观。

国之本在家,要捍卫家庭

新的家庭观是指我们要捍卫家庭,做好家庭建设。过去,我国有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很多人借口工作太忙,而不去履行家庭义务。甚至有些媒体在宣传报道杰出人物时,总是强调其为了工作,家里老人孩子病倒在床都没时间照顾。我认为,这种做法不应该提倡,这是有悖人伦和人性的。

早在2000多年前,孟子就说过“国之本在家”。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国,国与家是不能分开的。今年2月,解放军陆军司令员韩卫国的《致陆军官兵家属的一封信》刷爆了朋友圈。在这封信中,韩司令写道:“……在父母生病臨终时、在妻子生子临产时、在孩子升学临考时,只要没有打仗任务和确实离不开的特殊任务,都必须及时请假回家……对于父母生病不回家、妻子生产不照顾、家庭有难不帮助的个别官兵,不但不表扬、不宣扬,而且还要对他的真实品德进行考察。”我觉得,这封信写得非常好!家庭不稳固,怎么安天下?

有些公司倡导狼性文化,强调激烈竞争,鼓励员工整天加班不回家。我认为,像狼一样努力工作可以,但是绝不能以牺牲婚姻与家庭为代价。我们一定要捍卫家庭,无论工作多忙多重要,也要留出时间照顾老人、陪伴伴侣与孩子。一定要警惕狼性文化,不能让它进入到家庭领域。如果家不像家,父母不像父母,那么孩子就不可能像孩子。

家庭建设的内容非常丰富,只要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责任感,就可以把家庭建设好。我在《少年儿童研究》杂志做主编时,曾经见过一个河北农村的家庭,他们家最隆重的节日是“家庆”,父母的结婚纪念日就是家庆日。他们认为,正是因为有了父母的结合,才有了这个家。孩子从小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从父亲身上知道什么是男人、丈夫、父亲;从母亲身上知道什么是女人、妻子、母亲;从父母的互动中,知道什么是爱情和婚姻。每逢家庆日,孩子们都会从四面八方赶回来,陪伴在父母身边,一起感恩父母,和父母一起回忆往事,表达对家的思念,聊聊自己的成长与收获。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家庭建设方法。

有的家庭还会开“家庭生活会”。当家庭事务很多时,所有家人坐在一起商量怎么办。这既是决定家庭事务的重要办法,也是促进家人关系亲密的良好方式。在北京朝阳区,还有很多家庭制定了《家庭公约》,规定父母怎么办,孩子怎么办,用更现代更文明的方式来解决代际矛盾,这些做法都是家庭建设。

其实,做家务也是一种家庭建设。我们以前经常会说“妈妈的味道”,对孩子来说,妈妈亲手做的饭菜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妈妈的味道能够伴随他的一生。山东讲究离家饺子还家面,我每次回到青岛老家,母亲都会给我做一碗香喷喷的面条,味道几十年不变,真是太好吃了!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妈妈不会做饭了。我担心,“妈妈的味道”会变成“外卖的味道”。外卖是有钱就能买到的,而妈妈的味道却是无可替代的,因为那才是家的味道。

尊重儿童的权利,捍卫童年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和我国《未成年保护法》规定儿童有4大权利: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然而,根据全国妇联2015年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认真学习过儿童保护法律的父母不到一成。

儿童生存权,是指每个儿童享有固有的生命权,儿童有权享有可达到的最高标准和健康,并享有医疗康复设施。如果孩子生病需要接受治疗,父母却不把他送去就医,就是侵犯了儿童的生存权。溺婴、弃婴等危及孩子生命的行为,都会被追究法律责任。

儿童发展权,是指儿童拥有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在我国,受教育权是最重要的儿童发展权。让未成年子女接受教育,并不是父母对孩子的恩赐,而是父母必须承担的法律义务。

除了受教育权以外,儿童发展权还包括:儿童享有娱乐、休闲和游戏的权利,儿童享有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活动的权利;儿童有结交朋友、参与社会活动,以利于性格发展的权利等。有些孩子喜欢唱歌和画画,父母对孩子说:“这些爱好和你升学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你不要唱歌画画了,给我好好学习!”有些孩子喜欢文学创作,父母把孩子写的东西一把火烧掉,这些行为都侵犯了儿童的发展权。

如果父母只强调学习成绩,忽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那么就可能造成童年恐慌。童年恐慌是指儿童因面临巨大压力不能理解也不能承受,所导致的一种较强烈较持久的焦虑心态。儿童面对的最主要压力是学习压力。新华社报道过一个新闻:宁夏银川13岁女孩秀秀(化名)在小学毕业典礼当天上吊自杀。她给妈妈留的遗书说:爸爸妈妈,对不起,我考试没有考好。我走了,我死之后,可以给你们省10万块钱(择校费)。父母要捍卫孩子的童年,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学习之余,还能适当地休息、游戏、运动,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这样,孩子就不会认为学习不好就是世界末日,进而选择自杀。

儿童受保护权,是指保护儿童受适当照料与保护,避免受到歧视、剥削、酷刑、虐待、遗弃或疏忽照料的权利。儿童不仅要受保护,而且要受到特殊保护。比如,当发生灾难的时候,首先保护的是儿童,必须儿童优先。

再比如,对女童的特殊保护。我国法律规定,和14周岁以下的女孩发生性行为,无论女童是否愿意,一律视为强奸。我曾经看过一个案例,一个留守女童,没有人照料她,经常缺吃少穿。村里的男人给她吃的或者钱,她就和对方发生性关系。她并不了解,这样的行为对自己的伤害有多大。而父母的保护不到位,导致了这样悲剧的发生。

儿童参与权,是指儿童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这是一种高级权利。按照我国的法律规定,10岁以上的孩子是有行为能力的,可以参与家庭决策。原则是,一切和儿童有关的事情,都要听听儿童的意见。然后根据儿童成熟的程度,适当地采纳他合理的意见。比如,孩子到了入學年龄,在哪里上学?家里装修,孩子的房间要怎么布置?父母离婚,孩子跟谁一起生活?这些都要尽量让孩子参与其中,尊重他的意见。保障儿童参与权的最好方式,是召开家庭会议,制定《家庭公约》。

作为一位教育专家,我的女儿小学和中学却没有读重点学校。朋友对我说:“你这不是疯了吗?你女儿会完蛋的!”小学时,我们选择就近入学。我去和附近小学的老师接触过,感觉他们认真负责,对孩子友善。我认为,好老师比好学校更重要。初中时,女儿特别想学日语。北京只有一所中学教日语,但连区重点都不是。我们召开了家庭会议:太太表示反对,希望女儿能够读重点中学;我觉得既然女儿这么喜欢,就让她读吧。两票对一票,最后我和太太尊重了女儿的选择,女儿学了6年日语。我的女儿也没有完蛋,她现在是中国驻外记者,从事着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过得很开心。女儿对我说:“老爸,你给我最大的帮助,是给了我自由。”

教育观、代际关系观和文化观,都需要更新换代

新的教育观,是指我们需要生活教育。父母要学习和践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旅行生活、文化生活、饮食生活、经济生活等,让孩子会生活、爱生活。

在我们家做得最好的是旅行生活教育。女儿从上小学到大学,几乎所有的寒假暑假都在旅行。甚至在女儿高考之前的假期,我们也带她去旅行了。女儿说,她最感谢我们的是,在她18岁之前,带她走过13个省。旅行生活教育可以让孩子见多识广、心胸开阔,将来孩子就不会因为一点儿小事想不开。

我们也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比如学习做家务。做家务,不仅是一种生活能力,也是对家庭的责任和喜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有些父母溺爱孩子,导致孩子不会吃饭、不会穿衣服……这不是爱,而是一种软暴力。因为父母剥夺了孩子的生活能力,把孩子当成宠物养。我曾经见过一个初中女生不会洗头,可以想象,她将来怎么适应大学住宿生活,怎么参加集体活动,怎么外出?社会上的“巨婴”就是这么被养出来的。

新的代际关系观,是指父母要和孩子一同成长,甚至要向孩子学习。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发现,代际关系有3种状态:前喻文化是长辈教育晚辈;并喻文化是同辈相互学习;后喻文化是晚辈可以影响长辈。在信息化的中国,青少年有能力影响甚至教育长辈。所以,现在的代际关系是后喻文化关系,中国学者称之为文化反哺的时代。

孩子的很多观念与生活方式都比父母更超前。比如,现在电脑、手机、平板,孩子就比大人掌握得更好,很多父母接触新科技都是孩子教的,孩子接受新东西要比成人快。现在,我和中学、小学同学聚会,大家都说要AA制。早在15年前,我女儿和同学聚会就用AA制了,我们父母在观念上比孩子落后了一大截儿。最近回青岛的时候,女儿要带我去吃饭。我很惊讶:“我是青岛人,一年回青岛10次,到哪儿吃饭还用你告诉我吗?”但是,女儿带我去吃了很多美食,都是我不曾吃过的。她是根据网友的评价,开着导航去找的小店,我觉得她好厉害!

所以,父母一定要和孩子一起成长,向孩子学习。如果,父母不学习、不改变、不提高,就会失去教育孩子的资格。你是一个落伍的人,哪有资格教育孩子呢?这样的父母,也是很难与孩子对话的。

新的文化观,是指我们需要提高文化自信。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是《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孟子》,还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仅有文学,还有优美的艺术与源远流长的历史。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家训文化。家训是传统文化中传之久远、造福子孙的东西。比如《钱氏家训》,源自后唐时期吴越国王钱镠,又经后人修改,是一个由传统家庭向现代家庭转型的家训。钱家之所以人才辈出,培养出钱钟书、钱学森这样的学者和科学家,与《钱氏家训》是分不开的。有的家庭好像没有“家训”,但其实父母给孩子起的名字就是一种家训,因为名字中包含了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和要求,比如建国、爱华、允忠、守信等。

如果父母能够让孩子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学、历史、艺术、民俗有所了解,传承家训,那么孩子就会有一种血脉贯通的感觉,他的品格和修养就会不一样,他会底气很足,以自己是炎黄子孙而骄傲。提高文化自信,也是发展自己、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础。

捍卫家庭、尊重儿童的权利、生活教育、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提高文化自信,这是新家庭教育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父母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家训权利家庭
漫谈古人家训立门风
股东权利知多少(二)
股东权利知多少(一)
家庭“煮”夫
传统家训滋养新时代儿童成长
恋练有词
家训伴我成长
国学经典系列·《朱子家训》(六)
权利套装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