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发展中农村公共阅读空间建构模式研究*

2018-05-26 03:05侯凤芝
中国出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农家书屋全民

□文│侯凤芝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会中提出,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要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方面着手。因此,乡村振兴需要厚植文化力量,而推广主题阅读是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壮大乡村振兴文化力量的重要途径,同时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相继出台实施,农家书屋延伸服务不断拓展,国家相关政策鼓励等因素推动着全民阅读向农村地区纵深发展。农村公共阅读空间是农村居民开展阅读活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域和载体,是农村地区加快构建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文化振兴的重要平台。本文结合地方情境,探索多层次的农村公共阅读空间建设模式与实践路径,加强主题阅读阵地建设,满足农民阅读新需求、培养农民阅读新习惯,为农民致富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推动书香社会建设和乡村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施。

一、公共阅读空间在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中的作用

本文所述的公共阅读空间,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构建,民众可以自由进入并利用公共阅读资源享受阅读服务的公共场所和能够参与其中的阅读推广活动。在范畴上,既包括公共图书馆主导建设的各类图书分馆,也包括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建设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

1.公共阅读空间是开展全民阅读推广的阵地、平台和载体

《关于开展2018年全民阅读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城市书吧、社区书屋、职工书屋等新型阅读空间建设。因此,不断开拓全民阅读的新平台,构建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是新时代对推动全民阅读、构建书香社会提出的新要求。温州的“城市书房”、合肥的“24小时悦·书房”等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模式,开创了一种新型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其创办主体多元,运营方式灵活,在选址布局上以人群聚集、人流密集为首要依据,往往坐落在商圈、广场、居住小区,方便市民到达,辐射面更广,服务人群更多。公共阅读空间为百姓提供公益性、开放性和知识性的便民服务,成为全民阅读推广服务的重要载体,是一种全新的公共文化产品,极大地延伸了图书馆服务的空间和时间,同时盘活了社会资源,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有益补充。

2.公共阅读空间创新全民阅读推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公共阅读空间除了具有自助借还、免费阅览、免费上网等常规服务功能外,开展文献鉴读、书友交流、阅读分享、展览展演等阅读推广活动也是其重要服务内容。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确立为2018年全民阅读工作的主线。因此,需要不断加强主题阅读阵地建设,拓展城市书吧、农家书屋等公共阅读空间,组织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演讲、读书征文、知识竞赛等主题读书活动,为广大群众和党员干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更便利的交流分享平台。依托公共阅读空间,将传统节日、重大活动与阅读仪式紧密结合,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阅读推广活动,形成“空间+阅读+多元文化”的服务格局,让阅读与生活更紧密地连接,将成为今后全民阅读推广的重要形式。

3.数字阅读空间成为深化农村阅读推广服务的新平台

《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7.72亿,手机网民比例为97.5%。其中,农村网民规模为2.09亿,占比为27.0%,即时通信、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互联网应用在农村地区使用率较高。[1]数字阅读尤其是手机阅读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为适应这种变化,国家层面不断加快推进公共数字化阅读平台建设,致力于解决资源数据的集中和共享问题,建成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文献信息共享平台。中国全民阅读网、中国农家书屋网等网站成为宣传和推广全民阅读、共享数字阅读资源的重要平台。农家书屋已建成10年,截至2017年10月末,全国有农家书屋58.7121万个,其中7.7215万个运用卫星、有线、网络等技术手段和“两微一端”开展了数字化建设。[2]农家书屋新媒体平台的搭建,能够有效契合“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农村阅读需求,弥补线下书屋知识陈旧、运营成本高、书屋利用率不高等问题。[3]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创新全民阅读推广的“互联网+”平台,将纸质图书简化和可视化处理,将优秀的对农节目以数字化视频点播、网络直播等形式上网,为农民群众提供丰富的、易于手机端呈现的数字阅读产品是解决农村地区阅读资源不丰富的最佳选择。

二、城乡公共阅读空间研究热点与建设现状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城乡差距。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对城乡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差距,剖析原因,寻求对策。

在中国知网文献库以“农村(乡村)公共阅读空间”进行篇名和关键词检索,无相关记录,“主题”相关文献仅有1篇。以“公共阅读空间”为检索词,分别以“主题”“篇名”和“关键词”作为检索条件进行文献搜集,不同检索条件所获得的文献具有一定重复,按照文献计量方法对关键词进行频次分析和阅读文献摘要后,筛选出相关期刊论文42篇,报纸文章24篇,会议论文4篇,博硕士论文3篇,对筛选后的73篇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我国关于公共阅读空间的研究呈现两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1.城市公共阅读空间逐渐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

所获文献的发表时间自2010年呈现波动性递增趋势,在2015年出现大幅度增长(如图1所示)。这一趋势与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各地的区域实践有着直接关联。2014年“倡导全民阅读”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国务院相继转发颁布了《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两份重要文件,各地政府与社会力量广泛合作,共建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成为推广全民阅读的创新举措。自2014年初,北京西城区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式,加大特色阅读空间建设,现已建成25家。同期,温州启动“城市书房”建设,由温州市图书馆与社区、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协作,联手创办。张家港市通过“24小时图书馆驿站”“最美悦读空间”“图书漂流亭”等项目建设,不断创新阅读载体,满足广大群众差异化的阅读服务需求。2015年初,芜湖市积极探索政府引导扶持、企业参与运作的“图书+咖啡+餐饮”的“城市书吧”模式。

图1 “公共阅读空间”相关文献发表年度分布图

各地城市广泛出现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相关学者主要从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基本属性、功能定位、合作机制、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分析。王子舟认为,公共阅读空间正在逐步演化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一种基本形式,其基本性质、效能与图书馆相近但也有细微区别,其发展显现出了创建主体“跨界组合”、服务内容“业务混搭”、公益性与经营性运营相结合、“唯美+生态+体验”空间设计等特征。[4]杨松对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概念、发展定位和运行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并着重强调在公共阅读空间建设、运维、监管等方面深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5]李国新认为,广泛的社会参与为城市新型阅读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6]已有研究中,个案介绍与比较分析的文献较为多见,其中北京西城“特色阅读空间”的研究最为集中。

2.农村公共阅读空间的研究文献偏少

所收集的73篇文献中,仅有1篇提及农村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王子舟在论述公共阅读空间持续发展的前景时指出,从发展布局看,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会向农村蔓延,并产生拉动地方文化旅游的功能。[7]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多分布在大城市的郊区农村,容易形成与城市之间要素的双向流动。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公共要素配置的城乡差距悬殊,城镇化迅猛发展带来的人口流动导致农村的“空心化”问题严重,政府主导的文化下乡活动导致农村文化建设“同质化”“格式化”,在农村建设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存在较大难度。农村公共阅读空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存在不足,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存在短板。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近年来,在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乡镇级的公共文化设施配置逐步得到完善。尽管如此,农村的公共阅读场所依然有限,阅读资源相对贫乏,缺少专业的阅读推广组织和品牌化的阅读推广活动。虽然农家书屋已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但在部分地区,农家书屋的运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如何破解农家书屋的建管用难题,为农村居民提供用得上、看得懂的书籍,创新阅读推广的载体和内容,让更多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乡村振兴培育后继力量、提供智力保障,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题中要义。因此,农村公共阅读空间建设应成为当前破解农村文化“空心化”“格式化”问题的重要手段,应打通公共阅读资源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的渠道,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建设。

三、农村公共阅读空间的多元建构模式

农村公共阅读空间既包括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导建设的农村社区图书馆、农家书屋,也包括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构建的民间图书馆、民营书院、百姓书屋等公共阅读场所,其建构主体依然采用“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方式,即在公共政策指导下,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资源配置、社会力量多方合作,建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公共阅读空间。因此,本文从空间的建构主体出发,将农村公共阅读空间建构模式概括为政府主导式、社会参与式、合作共建式、民间众筹式四种类型。

1.政府主导式

政府主导式是指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先导,在农村地区建设公共阅读设施、配置公共阅读资源、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共阅读空间建构模式,具体包括图书馆总分馆模式、流动服务模式、全民阅读“七进”模式等。图书馆总分馆制已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上升为法定原则。宁波市北仑区图书馆以社区为依托,把整合社区资源、培育社区阅读品牌、创新社区服务模式作为建设书香社区的主要工作内容,建立了以区图书馆为总馆,街道图书馆为分馆,村、社区图书馆为网点,企业、学校等行业系统图书馆联合加盟为补充的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服务体系。流动服务模式是针对偏僻山村、海疆等公共文化服务的盲区,通过设置图书流通点、配置流动服务设施等提供补充性服务,解决偏远地区读者“看书难、借书难”问题。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为游牧民族开通的“马背书屋”、云南大关“背篼图书馆”、浙江象山“海上书屋”、宁波北仑“图书流通站”均是图书馆流动服务的有益探索。全民阅读进农村、社区、家庭等的“七进”模式,是阅读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重要途径。依托公共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等全民阅读设施,开展“我的书屋·我的梦”农村少年儿童阅读实践活动、基层党政干部主题阅读活动等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和推荐活动,在农村地区营造浓厚的读书学习氛围。

政府主导模式以村级分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等传统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为抓手,建、管、用相结合。政府主导模式的优点在于初期建设资金有保障、空间布点涉及面广,不足在于涉及的管理部门比较多,多头管理效能偏低,后期运行维护管理不到位,成效不尽如人意。因此,提高资源整合力度和管理效能是提升此类公共阅读空间建设水平的重要着力点。以农家书屋为例,近年来各地通过创新服务形式、延伸服务功能,农家书屋全面提质增效成果显著。湖南高桥农家书屋的“下蛋”模式、浙江衢州的“文教互哺”模式、海南省的“农家书屋+文化创意+农家乐+村邮站”模式等,最大限度发挥了农家书屋的公共文化服务作用。农家书屋作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挖掘其在育民、惠民、富民方面的多种功能,促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和农村文化繁荣发展。

2.社会参与式

社会参与式是指企业、社会组织或个人等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的模式,具体包括四种类型。一是设立阅读基金。当前,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设立针对农村贫困地区的阅读专项基金将成为推动全民阅读和文化扶贫的重要形式。“阅读中国”公益基金通过捐建校园图书室、校园广播读书系统、“阅读大使”志愿团队深入学校开展读书会等形式向农村贫困地区青少年开展阅读扶助计划。克丽缇娜联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成立国内首个阅读基金“燃灯基金”,基金下属“阅读‘丽’量”行动首先在乡村试点,打造乡村阅读教育体系,助力乡村基础教育。[8]二是公益捐助。即社会力量基于自身意愿,以捐款捐物方式援建阅读场所,提供优质阅读资源和阅读设备,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等。2017年北京阅读季发起关爱女童阅读行动,通过建立女童阅读空间、赠送温馨书包、推广“女童阅读”系列活动、实施领读者计划和“手拉手互助”等实际行动,形成全社会关注女童阅读和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9]三是企业营销。即企业以项目推动、冠名资助、合作举办、出资协办、参与承办、提供服务等方式参与阅读设施建设、重大阅读推广活动等。华润怡宝自2007年发起“百图计划”(百所图书馆计划),现已在全国建立192所乡村图书馆,并通过图书募集、悦读分享等方式倡导消费者参与公益事业。华润怡宝“百图计划”成立之初则提出“用一瓶水换一本书”公益理念,将品牌与公益行为牢牢联系在一起,提升了品牌美誉度和认知度。四是志愿服务。即社会组织或个人作为阅读推广人和阅读服务志愿者积极引导农村中小学生、基层党员干部等群体开展主题阅读活动,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阅读的力量”志愿者联盟以“倡导全民阅读,构建书香社会”为主旨,以乡村学校为服务对象,以在校学生为活动主体,主要开展包括捐助书款与购买新书、征集旧书、举办好书推荐交流活动等三大类内容。该团队自2015年成立以来,已圆满开展了45次志愿服务活动。[10]

3.合作共建式

合作共建式是指政府通过PPP模式与社会资本合作,以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方式,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完善农村公共图书馆、社区图书室、农家书屋等基础阅读设施建设和社会化管理,提供阅读产品,策划与组织阅读推广活动等的空间构建模式。从合作方上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公办民助。即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专业阅读服务,社会力量提供场地、参与日常运维等。例如,温州的农村版城市书房“百姓书屋”选址建设标准、开放理念、管理方式、运行模式基本参照城市书房,即书屋场地通过社会合作方式解决,书屋的空间布局、图书配置更新、阅读推广活动引入等均由图书馆提供专业服务。此外,还积极引导和吸收社会力量参与策划开展书屋阅读推广活动,与社会机构合作推出百姓书屋志愿者服务计划,招募的志愿者经专业培训后,进行整架、阅读秩序维护等日常管理工作。百姓书屋是为城市之外的百姓量身打造的公共阅读和学习交流空间,将有效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精准化,让农村群众享受公共文化建设的成果。二是民办公助。即社会力量负责空间的日常运维管理,政府给予税收优惠、房租折价等政策支持。此类公共阅读空间更加注重阅读空间的文化氛围营造和文化体验服务,提供公益性阅读服务的同时,开展商业性经营活动,其服务对象不仅是当地百姓,更多吸引城市的年轻群体和游客。南京在推进田园综合体进程中加大阅读空间建设,如江宁溪田西岗社区的七仙书屋、秣陵街道西毗苏村的有光咖啡等。[11]新型阅读空间作为连接各类资源的接口,把城市文化资源和人才吸引到农村,成为提升原住民文化品质、满足新住民日常精神生活、为游客提供多元文化服务的文化载体,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文化基因。

4.民间众筹式

民间众筹式是指采用股权众筹方式募集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及管理资金,多方共建,合作共赢,并以公益性文化活动为主要服务方式的空间建构模式。“江东书房”是南京首家通过众筹方式成立的社区公共阅读空间,30万元书房创办资金由25名市民众筹而来。河南省首个新型农家书屋公共书吧“一鸣书居”由公益热心人投资兴建,并采用众筹方式运作。浙江省慈溪市的“乡村书房”采用众筹合作方式,从书房选址、设计、文献调拨到日常开放管理,均由社会力量投入和参与,将文物古建筑、田园农庄、茶馆民宿等乡村“准娱乐空间”与阅读推广为主的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打造田园文化综合体。农村公共阅读空间的众筹模式不仅可以快速获取项目建设启动资金,同时发挥筹人和筹智的功能,达到利用公众力量办文化的目的。

农村公共阅读空间建设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双主体作用。与城市相比,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共阅读空间建设更多是以公益捐助和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普惠性不强,涉及面较窄,相关理论研究和地方创新实践的样本较少,城乡差距明显。农村公共阅读空间是主题阅读的重要阵地,是全民阅读的实践平台,是文化建设的聚合平台,是新型农民的培育平台,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需要加大力度建好、用好、管理好,其关键在于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管理体制,坚持制度管理体系化、参与方式多样化、运营模式专业化、机制保障常态化,最终形成“政府—社会—市场—民众”四层互动与价值共创的农村公共阅读空间长效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ac.gov.cn/2018-01/31/c_1122347026.htm

[2]农家书屋工作调研小组.十年砥砺耕耘 书香盈溢农家[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12-25

[3]刘鑫,胡万德.“十三五”时期农家书屋新媒体平台的建设与推广——基于偏远农村新媒体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出版,2017(6)

[4][7]王子舟.我国公共阅读空间的兴起与发展[J].图书情报知识,2017(2)

[5]杨松.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概念、发展定位和运行机制研究[J].全国商情,2016(11)

[6]李国新.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发展的新趋势[J].公共图书馆,2016(3)

[8]克丽缇娜与中国青基会成立国内首个阅读基金[EB/OL].http://gongyi.sina.com.cn/gyzx/2018-03-28/doc-ifysqfnh8118089.shtml

[9]袁云儿.北京将援建200个女童阅读空间[N].北京日报,2017-01-04

[10]“阅读的力量”志愿者联盟[EB/OL].http://zy.enorth.com.cn/web/team/Team!view.action?vo.teamId=2908

[11]徐宁.新兴阅读空间从城市走向城郊乡村——书香作伴,美丽乡村注入文化因子[N].新华日报,2017-11-30

猜你喜欢
农家书屋全民
全民·爱·阅读
西江月·农家早春
篽箖·上野书屋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农家笑
农家旅社半夜惊魂
梦幻书屋
可持续全民医保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捡”来的书屋和辅导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