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麦穗》的教学设计

2018-05-26 07:36广州市铁一中学
师道(教研) 2018年5期
关键词:荷包小火麦穗

文/广州市铁一中学 张 娜

《拣麦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叙事内容,初步把握文章主旨;2.揣摩作品的语言,品味作者细腻的情感;3.通过对景物描写的赏析,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进一步感知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4.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捡麦穗》的丰富内涵。

教学重点:通过对作品对话部分与景物描写的品味和揣摩,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深入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捡麦穗》的丰富内涵。

难点突破: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开展合作探究,通过对文本的再次品读,深入挖掘文本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任务

1.生字词

2.阅读课文回答:这篇散文写了哪些事?出现了哪些人物?

二、检查预习

1.生字词 (略)

2.这篇散文写了那些事?出现了哪些人物?

事:捡麦穗的事以及 “我”和卖灶糖老汉的故事。

人:农村的姑娘、 “我”、卖灶糖的老汉 (主要人物)

三、读课文,回答

这些人物有什么特点?

1.读课文1~11自然段,分析农村姑娘们的特点。

农村姑娘:充满青春的遐想(痴想),但当痴想变了味,她们依依顺顺,不再关心,也不为此过分悲伤。这一切,对她们来说,是一个梦,一个丢失的梦。

2.读课文12~39自然段,分析 “大雁”和卖灶糖老汉的特点。

(1) 教师范读 “我” 与二姨的对话。

(2)找学生分角色朗读 “我”与卖灶糖老汉的一段对话。

(3)其他学生齐读旁白。

大雁:贪玩 可爱 天真无邪充满孩子气 贪吃 小孩

卖灶糖的老汉:年纪比较大慈祥 四海为家 疼 “我”

四、读课文,思考

读课文的剩余部分 (40~47自然段),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这是一个有关______的故事。填上你的答案,并作简要的分析,200字左右。

五、 “烟荷包” 与 “小火柿子”

文章在对梦和情的叙述中,穿插了一些意蕴丰富的景物描写。你能找出来吗?

“烟荷包”和 “小火柿子”在这里有什么象征意义?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鉴赏步骤:

1.立足整体,把握形象。

2.找准切合点,析 “形”入“情”。

3.合理联想,揽旨品趣。

景、物——特征——情、志、理

我呢,也学着大姑娘的样子,让我娘找块碎布给我剪了个烟荷包,还让我娘在布上描了花。我缝呀,绣呀……烟荷包缝好了,我娘笑得个前仰后合,说那不是烟荷包,皱皱巴巴,倒像个猪肚子。我让我娘给我收了起来,我说了,等我出嫁的时候,我要送给我男人。

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我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小结一:

它是 “我”学着其他姑娘的样子编织梦想的开始,是我纯真幼稚梦想的寄托。

梦想破灭时,它是 “我”心中仍然不灭的对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间情感孜孜以求的信念的寄托。

那棵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枝子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也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可是我却哭了,哭得很伤心。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

小结二:

象征了自然界中哪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它们历经风雨,不改本色。

在 “小火柿子”上,作者寄托了她心中永远不灭的梦想——对人与人之间的至真、至善、至美的淳朴感情的向往与追求。

以乐景衬愁情, “红得透亮”给人 “喜盈盈”感觉的小火柿子反衬了作者的极度悲哀。

六、回归文本,探究

你认为那些清纯美好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有想哭的感觉?如果再一让你回答 “这是一个有关的故事”这一问题,你会不会给我一个不一样的答案?

《捡麦穗》这篇文章以及那些经时间检验过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读它们。——毕淑敏谈 《海的女儿》启示。

《拣麦穗》描述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追逐美好的人和事的故事。课文前半部分写旧时农村姑娘捡麦穗时的 “梦”以及出嫁时这些美丽的梦想的破灭,课文的后一部分写 “我”与卖灶糖老汉之间的纯真情谊以及 “我”对卖灶糖老汉的思念。文章讴歌了人性美以及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也流露出了对人类美好情感和美好事物终将会逝去的惆怅。

猜你喜欢
荷包小火麦穗
警惕!小火蚁“入侵”
五月麦穗金灿灿
剪下个荷包样
绣荷包
戴荷包
麦穗穗
拣麦穗
巧切面包不掉渣
小火
小火慢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