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水油藏水锥回落高度预测模型

2018-05-28 08:00赵燕陈向军
断块油气田 2018年3期
关键词:关井底水油水

赵燕,陈向军

(1.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山东 东营 257061;2.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101)

0 引言

底水锥进是底水油藏开发面临的最大难题,会导致生产井含水率快速上升,产油量明显下降,开发经济效益变差[1-6]。关井压锥是针对底水油藏高含水井实行周期性间歇生产的开发方式[7-8]。高含水井关井后,井底无生产压差,油水在重力作用下分异,水锥逐渐回落到一定程度,生产井再开井生产,含水率下降,产油量提高。准确判断关井后水锥回落状况,可以有效指导再开井时机的确定,从而提高再开井生产的开发效果。

调研发现,李传亮等[9-10]对底水油藏关井压锥效果进行了大量分析,潘昭才等[11]研究了单井控制剩余可采储量规模、边底水能量、底水上升规律等因素对关井压锥效果的影响,聂彬等[12]研究了隔夹层、油水黏度比、垂向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比值、井距、产液量等因素对底水油藏水锥起降规律的影响,但目前缺少简捷有效的水锥回落高度的确定方法。

本文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各影响因素下水锥回落高度随关井时间的定量关系,进而建立关井压锥后水锥回落高度的预测模型,为底水油藏关井压锥开发方式提供有效指导。

1 数值模型建立

利用ECLIPSE软件,建立包含1口直井的底水油藏数值模型。模型采用50×25×23的均匀网格系统,Fetchovich水体,网格大小8 m×8 m×1 m,纵向上1—20层为油层,21—23层为水层。

基础模型的其他参数为:水油体积比为20,油层厚度(do)为 20 m,孔隙度为 32.3%,水平渗透率(Kh)为1 000 ×10-3μm2,垂向渗透率(Kv)为 100×10-3μm2,初始含油饱和度为 0.6,地层原油黏度(ηo)为 25 mPa·s,原油密 度(ρo)为 900 kg/m3,地 层 水 表 观 黏 度(ηw)为 0.5 mPa·s,地层水密度(ρw)为 1 000 kg/m3。 模型中生产井含水率达到95%时关井压锥,模拟底水油藏直井的水锥回落过程。

图1 水油密度差对无因次水锥回落高度的影响

2 水锥回落高度影响因素分析

采用单因素分析法,模拟计算水油密度差(ρw-ρo)、油水黏度比(ηo/ηw)、油层厚度、水平渗透率、垂向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比值(Kv/Kh)对水锥回落高度(H)的影响,得到单因素作用下水锥回落高度随关井时间(t)的定量关系。为便于分析不同条件下水锥回落高度的变化特征,引入无因次水锥回落高度(HD)的概念。无因次水锥回落高度为水锥回落高度与油层厚度的比值,即HD=H/do。

2.1 水油密度差

首先,随t的增大,HD逐渐增加,但水锥回落速度逐渐变慢;其次,ρw-ρo对水锥回落的影响比较明显,ρwρo越大,HD越大,初期水锥回落速度越快(见图1)。这是因为 ρw-ρo是水锥回落的驱动力,ρw-ρo越大,重力分异越明显。HD与t呈较好的双曲正切函数关系,HD与ρw-ρo呈较好的线性关系。

2.2 油水黏度比

HD受 ηo/ηw影响显著(见图 2)。随 ηo/ηw的增加,HD增加,水锥回落速度越快。油水黏度影响油水流动能力,ηo/ηw越大,油水流动能力差异越大,油水越易分离。HD与ηo/ηw呈较好的对数函数关系。

2.3 油层厚度

HD随do的增加而减小(见图3)。do越大,关井时水锥高度越大,形成的油水重力势能越大,水锥回落速度越快,回落高度越大,但HD越小。HD与do呈指数函数关系。

2.4 水平渗透率

随Kh的增加,HD增加,初期水锥回落速度越快(见图4)。HD与Kh呈较好的对数函数关系。Kh决定地层流体的渗流能力大小,Kh越大,油水渗流能力均增强,油水在重力作用下分异速度越快。

2.5 垂向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比值

Kv/Kh对HD的影响显著(见图5)。随Kv/Kh的增加,HD增加,增大幅度逐渐减小。HD和Kv/Kh呈对数函数关系。

3 预测模型建立

无因次水锥回落高度与以上各影响因素呈现良好的数学关系,且相关性较高,为建立可靠的预测模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无因次水锥回落高度与单因素的数学关系,采用LSTOPT软件进行多元非线性回归,得到水锥回落高度预测模型。

图2 油水黏度比对无因次水锥回落高度的影响

图3 油层厚度对无因次水锥回落高度的影响

图4 水平渗透率对无因次水锥回落高度的影响

利用该水锥回落高度预测模型,可以实现在不进行数值模拟的情况下,仅利用水油密度差、油水黏度比、油层厚度、水平渗透率、垂向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比值,即可计算不同关井时间的水锥回落高度。该预测模型的适用范围为:ρw-ρo=50~200 kg/m3,ηo/ηw=5~50,do=5~30 m,Kh=500×10-3~3 000×10-3μm2,Kv/Kh=0.05~1.00。

图5 垂向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比值对无因次水锥回落高度的影响

4 应用实例

胜利油田Z1块Ng6砂体为典型底水油藏,平均孔隙度为 32.3%,Kh=1 524×10-3μm2,Kv=210×10-3μm2,do=12.3 m,ρw=1 000 kg/m3,ρo=914 kg/m3,ηw=0.6 mPa·s,ηo=22.0 mPa·s。1998年开始采用天然能量开发,2011年10月,Z1-23井因高含水关井,该井对应的油层厚度为15.2 m,射开顶部3.8 m。

2016年2月对Z1-23井进行碳氧比能谱测井,落实该块水锥回落状况。测井解释该井Ng6层油水界面较原始油水界面上升7.7 m,根据最大水锥高度为油层避射高度与油井射孔厚度一半的和[13-14],则该井2016年2月水锥回落高度应为5.60 m。利用水锥回落高度预测模型,计算该井2016年2月水锥回落高度为5.28 m,误差5.71%。实例验证说明,该水锥回落高度预测模型的计算结果能够满足矿场应用要求。

5 结论

1)利用油藏数值模拟,分析了5种主要因素对底水油藏水锥回落高度的影响规律。 其中:ρw-ρo,ηo/ηw,Kh,Kv/Kh越大,HD越大,关井初期水锥回落速度越快;do越大,关井初期水锥回落速度越快,但HD越小。

2)水锥回落速度先快后慢,前期下降速度较快,随关井时间的延长,水锥回落速度逐渐变慢。

3)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建立底水油藏直井水锥回落高度预测模型,方法简单,预测结果可靠,能够满足矿场应用的需要。

[1]李晓林,周兴武,金兆勋,等.影响稠油油藏底水锥进的主要参数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3,10(增刊 1):55-57.

[2]曹立迎,蔺高敏,宋传真,等.底水油藏水平井水淹规律经验模型[J].断块油气田,2012,19(3):323-326.

[3]杜勇.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复合增产技术[J].石油钻探技术,2016,44(1):67-72.

[4]刘晓强,曲占庆,杜勇.底水油藏CO2控水实验[J].断块油气田,2016,23(3):350-353.

[5]朱志强,李云鹏,葛丽珍,等.气顶底水油藏水平井垂向位置确定模型及应用[J].石油钻探技术,2016,44(5):104-108.

[6]汪益宁,李洪,曹淑慧,等.考虑井筒摩阻的底水油藏水平井产能及合理参数[J].断块油气田,2016,23(3):371-374,379.

[7]荣元帅,涂兴万,刘学利.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关井压锥技术[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0,17(4):97-100.

[8]肖春艳,李伟,肖淑萍.边底水油藏开采机理与含水上升规律[J].断块油气田,2009,16(6):68-70.

[9]李传亮,杨学锋.底水油藏的压锥效果分析[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25(5):45-47.

[10]梁丹,曾祥林,房茂军.关井压锥控制底水锥进效果分析[J].石油钻探技术,2012,40(6):67-70.

[11]潘昭才,袁晓满,谷雨,等.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油井高含水期关井压锥技术优化[J].石油钻采工艺,2013,35(4):65-68.

[12]聂彬,刘月田,杨海宁.欢17块底水油藏水锥起降规律影响因素研究[J].特种油气藏,2012,19(4):84-87.

[13]谷建伟,姜汉桥,吴义志,等.无夹层底水油藏直井水锥定量描述[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2,19(6):78-81.

[14]熊小伟,李云鹏,张静蕾,等.一种预测底水油藏水锥动态及见水时间的新方法[J].断块油气田,2014,21(2):221-223.

猜你喜欢
关井底水油水
底水厚度影响下的水平井开发规律研究
水平井油水两相中的RAT流体成像分析
致密气藏压后关井压裂液静态渗吸实验研究——以大庆油田徐家围子区块为例
强底水礁灰岩油藏水驱采收率表征模型
油水两相流超声波衰减测试方法
长关井综合治理效果研究及思考
误区:维生素K需补充,但要远离“油水”
底水油藏水平井临界产量确定新方法
LQ油田长关井治理技术方法探讨
大庆油田高压注水井开关井周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