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千人一面程式化”之局创“点状梯级组块化”之法

2018-05-28 09:41薛凤慧
关键词:故事类组块外貌

薛凤慧

【摘 要】

教学中,笔者常发现学生习作中刻画人物形象常常程式化,难以写出人物特点。便在阅读教学中抓住一些名人故事类文章的特色,打通读写结合点的经脉,并让读写训练呈现出序列性、提升性,并呈螺旋型上升,打通篇与篇、单元与单元、册与册、年段与年段之间脉络,让学生循着练笔的阶梯,逐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

名人故事类文章 读写结合 单项训练 螺旋上升 系统组块

问题:品文纵有数百篇,提笔常会程式化

品读苏教版语文教材,名人故事类文章灿若星河,经典可谓不胜枚举,且写法上层层递进,细节描写彰显人物、环境描写突出人物、矛盾冲突衬托人物等多种写法并用,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学生们在品读了那么多教材内外的名人故事类文及其他的写人记事类文后,理应得心应手地写好写人类文章,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即使是中高年级段的学生,在写作中,刻画人物形象时也常单薄无华,很难栩栩如生。

思考:探“描人无神”之因,解“绘人乏采”之密

作为教师,在痛惜学生不能化经典为自己所用、遗憾学生一直徘徊在经典的模式下难以突破时,细细审视平日所见及自己的教学行为,学生“描人无神、绘人无采”的原因可梳理如下:

语文课程宽广化、多元化,其丰富性、工具性、人文性难以让学生甚至师者去轻松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特别是写作教学,其评价标准虽可从题意、内容、结构、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但在评价操作中仍是相对“模糊”,难以掌握。老师们课中引领学生徜徉书海,阅读品悟感知了诸多文章,课前关注积累,课外关注阅读。然部分老师“只管耕耘,不问收获”,还期待“得来全在不意之中”,一味崇尚“厚积薄发”。学生的习作陷入瓶颈、写人无神无彩之时,一些教师仍过分期待中药似的长效滋补,期望学生在熟读佳作千百篇后,能点石成金,化平凡为神奇。

实践:品文本描摹之精,融读写结合之妙

笔者在名人故事类文章的阅读教学中努力尝试抓住特色,将阅读与写作融为一体,将各个年段融为一体,打通名人故事类文章读写结合的经脉,让学生在识人的同时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从而达到一举两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1.挖掘特色,点状专项训练

名人故事类文章要刻画好人物,自有方法可循。品读教材,反复推敲,可以明白这类文章是以表现人物为重点的,而文中人物的特点,除了通过所写的具体事情来表现外,还会通过精彩纷呈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矛盾冲突等来展示人物性格。运用了这些方法后,人物便写得活灵活现。许多名人故事类文章有其独特之处,如何挖掘文本自身特点并利用,做到紧抓特色,因材施教。以一则环境描写突出的文章为例。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苏教版教材第七册中一篇名人故事类文章,本文的写作亮点即: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的品格,以景抒情,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教学时教者便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感悟来发现環境描写的作用:文中写古寺破败是为了突出李时珍不怕辛苦、为民造福的精神品质。写寺外的风啸鹰叫、皓月当空,让人联想到李时珍在深夜里仍然笔不停息的场景,此处的环境描写依旧是突出了人物的不怕辛苦、严谨认真的精神品质。放贵在有下,收意在结转。当学生领悟到写景是为了写人之后,教者更需引导升华,迁移。让学生试着模仿课文来写一写:第二天清晨,李时珍便匆匆赶路,他走出寺外,只见_______,_______。让学生在横线尝试做一次环境描写,通过仿写,进一步关注环境描写。

2.打通脉络,梯级螺旋上升

在每一篇名人故事类文章值得挖掘的写作点落实后,要想让读写训练呈现出序列性、提高性,螺旋型上升,更需要教者打通篇与篇、单元与单元、册与册、学段与学段之间的脉络。让学生循着教材的阶梯,逐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以三四年级两篇外貌描写的读写结合为例。

在名人故事类文章中首次出现外貌描写的是三年级第二学期的《大作家的小老师》,文中对小姑娘娜塔莎的外貌描写虽只有一句,却生动活泼:小姑娘白白胖胖,一对大眼睛很有神,头上扎着大红蝴蝶结,真是可爱极了。学生在品读后,自然感受到小姑娘的可爱,老师便可抓住契机,让学生写一写班级同学的外貌,这一次训练基本上达到了让生学会观察人物外貌要遵循一定的顺序的方法。

再看同样是写名人和小女孩的另一篇文章:四年级下学期的《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不难发现其中的外貌描写生动形象之余,还与人物性格息息相关。相较《大作家的小老师》而言,《爱因斯坦与小老师》这篇课文的外貌描写则在抓住特征的基础之上,绘形传神,刻画性格,显示灵魂。本篇课文无疑是再次进行外貌描写练笔的佳作。在教学走进第三天的爱因斯坦之时,教者适时引导想象“第三天的爱因斯坦变了吗?会变成什么样子?”让学生畅想变化后爱因斯坦的外貌。在课文引路、插图助写、讨论激发下,将课文中第二段中外貌描写的精妙之处进行学习内化,并教给学生体会运用“有顺序、抓特点、显形象”的写作手法。

3.适时链接,系统优化组块

名人故事类文章的各个部分优化后就要追寻整体优化,万事万物都是复杂的整体,皆是依照一定的规律逐步形成的。在学生进入高年级后,便可将之前读写结合的知识系统化,进行组块。

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可引导学生提出并解决问题:①文章两处描写老人的外貌,作者为什么要分开写呢?②明明是写扫路人的,为什么花那么多的笔墨写天游峰?③作者为什么游客爬山的样子?在充分交流、讨论后,学生定会给问题得出这样的答案:这样写合乎情理,由远看到近观,越来越仔细;作者从好奇到敬佩;老人的形象在读者的心中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具体。写天游峰的高、险,是为了突出扫路人的累。写游客的累,也是为了突出扫路人的累。进而归纳出写作方法:分步描写人物外貌、“以景衬人”“以人衬人”。此时再让学生用所学写作方法修改习作《我 ____ 的一个人》,学生们自能融会贯通使用之前所累积的多种写作方法让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丰满生动。

坚持不懈,在名人故事类文章的阅读课中,将阅读与写作结合,将识人与写话并行,在同类文的教学中依据变异之处,列出变化提升之点,在异类文的教学中夯实共性,适时链接,学生们才能品出悟性来,学出方法来,写出美文来,最终让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起来。

猜你喜欢
故事类组块外貌
组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组块理论的解读及启示
奇特的蛇鹫
全国大学生朗诵大赛故事类稿件分析
浅议故事类文本的教学策略
写好人物外貌
外貌与内在
故事类文本复述策略的研究
歇后语知多少
试析“词汇组块”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际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