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活动中怎样做到有效提问

2018-05-28 09:41朱贤芬
关键词:小熊教学活动语言

朱贤芬

【摘 要】

教师提问是幼儿园语言活动中一种广泛应用的重要教学手段,好的语言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提问,教师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将语言教学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而且有助于引发幼儿思考和学习主动性。本文就针对当前幼儿园语言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教学提问案例详细地讲述了怎样在语言活动中做到有效提问。

【关键词】

提问 语言教学 有效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媒介,在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我们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积极应答的环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提出,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要“解放儿童的嘴”,要通过鼓励幼儿有话要说,有问题要问,来释放幼儿的巨大潜能。因此,教师要在语言教学活动中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促使幼儿积极面对问题,开放思维、大胆的讲述。

教师提问是教学活动过程中一种常见的教学行为,是教师与幼儿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好的提问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启发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有效的提问应能起到关键之处点拨、问题之间衔接、重点之处强调、阻塞之处疏通的作用。

一、语言活动中提问的现状与存在的误区

然而幼儿园语言活动提问的现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比如,提一些流于形式、调动不了幼儿积极性的问题。在故事学习中每当幼儿听完一个故事,教师往往会这样提问:“故事里有谁呢?”对于这些已有标准答案的单结构问题,教师是控制活动的主人,幼儿是被动的,久而久之孩子会对此问题麻木直至失去兴趣。还有的教师也经常提“你们喜不喜欢?好不好?会不会”等这些流于形式又没有水平的问题,这些问题无助于幼儿的思考、不能调动其积极性。

又如,提一些不会引导无法控制的问题。在学习故事《蒲公英旅行记》的时候,当涉及到长城时,教师莫名的加入提问:“那宝贝,你有没有去过长城呢?”当同伴听到时都一窝蜂的说:“我也去过,我也去过。”有的喊:“我没有。”教学场面似乎一下子进入混乱的状态。细想:这个问题有助于幼儿继续深入学习这个故事吗?没有!

再如,提一些偏离幼儿实际的问题。在学习儿歌《秋天的颜色》的时候,教师在活动开始前提问:“小朋友,秋天来了,你觉得秋天的什么颜色的?”这个问题就是偏离幼儿实际,幼儿觉得很茫然,孩子只会讲述自己看到的秋天的現象或发现,很难去联想因为秋天有菊花,所以秋天可能是黄色的。

总之在语言活动中教师或因为自身情绪或因为缺乏思考在提问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二、怎样做到有效提问的几个注意点

(一)提问的语言:准确、亲切、清晰而简练

教师提问的语言要做到准确,清晰、简练、亲切,只有这样让幼儿才会听、爱听、能听。如在《团结友爱亲又亲》的活动中。教师简单又清晰的提问:“小朋友,你一个人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孩子会回答:“一个人觉得孤单”。教师在幼儿讲述的基础上继续说:“一个人会觉得孤单也可以说孤零零。”通过准确的提问幼儿学说了“一个人,孤零零”。

同时教师要注意语言的情感,当说到一个人孤零零的时候教师的语言是低落的,当说到三个四个五个人,团结友爱亲又亲的是语言是喜悦、饱满的。总之教师要用抑扬顿挫、具有感染力的声音提问幼儿,就能充分调动起幼儿思考、表达的兴趣与能力。

(二)提问的内容:“准”“精”“巧”“活”“全”

1.提问要做到“准”

我们要仅仅围绕教学目标,抓住关键设计问题。比如在语言活动《小熊长大了》中,当出示小熊把纽扣崩开、鞋子撑破的图片时,教师提问:“你觉得小熊长大了吗?为什么?”这时候提问是恰当好处的。没有图片的出示,孩子讲述是没有目的的,有了图片的支持,孩子有目的去讲述“小熊长大了,他以前的衣服、鞋子都穿不下了。”接着教师可以追问:“小熊长大了,还有哪些地方会发生变化呢?”这时候孩子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的讲述小熊长大的事情。这个讲述仅仅围绕了教学目标:理解什么是长大。这样围绕教学目标的提问就做到了“准”。

2.提问要做到“精”

提问并不在于“多”,而在与“精”。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解读教材,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究处精心设计问题。在故事《彩色牛奶》的学习中,引导幼儿讲述“小白兔给奶牛吃了橙色的胡萝卜,就挤出橙色的牛奶。小白兔喝了变成了小橙兔。小黑猫给奶牛吃了绿绿的青菜,就挤出绿色的牛奶。小黑猫喝了变成了一只小绿猫。”后提问:“小朋友,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孩子通过讨论、交流发现总结:“给奶牛吃什么颜色的蔬菜就会挤出什么颜色的牛奶,小动物喝了就变成了什么颜色的小动物。”这样在教材的关键处、疑难处设计问题就做到了“精”。

3.提问要做到“巧”

在设计问题时,要找准知识的连接点和教学环节的衔接过渡处提问。对于教学环节而言,应该是环环相扣的。在学习故事《七彩虾》的时候,教师创设一条情感线。当虾公公老的游不动的时候心情是闷闷不乐的,出现小青鱼的时候教师提问:“现在虾公公的心情变得怎样了呢?为什么”孩子仅仅围绕问题讲述。当出现“七彩虾”后,教师又提问:“虾公公现在的心情有没有什么变化呢?”这样抓住一条主线起到环环相扣的提问就做到了“巧”。

4.提问要做到“活”

只有开放性的、挑战性的、能引导幼儿思考的问题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所以在教学活动教师要思考一些最能引起幼儿发散思维特点的问题。在看图讲述《狡猾的狐狸》时,教师这样提问:“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有谁?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等。这样的讨论,就给了幼儿较大的思维空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设想多种可能发生在狐狸和小鸡之间的事情。同样,千奇百怪的答案,也给了教师进一步追问的空间。在一问一答中,能推动师生的有效互动。这样能发散幼儿思维的提问就做到了“活”。

5.提问要做到“全”

有些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过分追求答案的唯一性,“迫不及待”的想从幼儿口中得出标准答案,把问题向标准答案上引导,并只针对部分能力发展好的幼儿进行提问,忽略了能力一般的幼儿,使得教学提问中只有几个幼儿在参与,幼儿应答机会分布明显不均匀。所以我们教师提问的时候要做到“全”,让问题面对每一个孩子。如在语言活动中《会唱歌的生日蛋糕》时提问“小朋友,你们过生日的时候收到过什么礼物?”时就可以请一些平时不太愿意交流的孩子讲述一下。因为这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也是有生活经验基础的,孩子有能力去讲述。

(三)提问的形式:适宜恰当

一般来说在教学中有我们可以采用陈述性提问、比较性的提问、分类性提问、假设性提问、选择性提问、反诘提问等。那么教师就要思考,究竟采用什么提问的形式比较重要。如《聪明的小乌龟》,狐狸说要把小乌龟从天上摔下来,把它扔到火盆里烤,如果小乌龟据实说它怕火烤,怕摔死那结果又是怎样的呢?最后狐狸又说把它扔到水塘里淹死它,小乌龟说它喜欢在水里玩,那结果又是怎样的呢?通过这些假设性提问、比较性的提问让孩子理解为什么说小乌龟是聪明的。

总之教无定法,一个有效的问题,不仅提高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而且也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和反思,对幼儿的关注和理解。今后,在其它活动中我要进行更多的探索,把有效提问运用到更广阔的教学领域中去,从而更好地调动幼儿学习主动性,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猜你喜欢
小熊教学活动语言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培优辅差小组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之自主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
以数学类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探究
小熊
可爱的小熊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