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悟”与“解”

2018-05-28 09:41肖静
关键词:学习材料苹果儿童

肖静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见,在语文阅读教学时,必须把学习的时间真正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享受到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在感悟和理解的过程中,有自主探究的权利和读书的乐趣。

【关键词】

阅读 感悟 探究 兴趣

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上课教学流程中,一般会先初读,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接着精读,感悟课文中重点的段落内容,最后是悟读,体会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主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最后的悟读。学生怎么“悟”呢?学生又真正“悟”到什么呢?这里的“悟”是感悟,也是理解,是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的这个过程中,对于语言材料的深入解构和分析。或者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对于教师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的困惑、怀疑、期望……那么学生究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能感悟和理解到什么呢?我觉得可以有下面的几方面内容:首先,学生能够感悟一些字词句段的含义,尤其是言外之意,并了解其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这是悟意。其次,能够感受到语言的形象生动,以及文章的读法和写法,这是悟法。最后,可以理解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所揭示的道理以及和作者相同的见解和不同的看法。这是悟情。悟的方法有很多种,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学习目标,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文本出发,采用适宜的策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领悟

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然会把生活中一些经历过的事情或者看到的现象作为自己知识储备。有了原有的知识储备作为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引导、激活学生的生活库存,让学生通过生动形象地描述,触类旁通,具体地感受学习材料的内涵。在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之前,很少有学生会留意生活中切苹果的方法。于是,我们可以布置一个简单而又有趣的预习任务:回去尝试着横切和竖切苹果。这个任务一方面引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另一方面又一次给学生增加了知识储备。到了教学课文的时候,学生都能从日常生活的实际操作当中了解到:原来横切苹果,可以发现一颗美丽的五角星。这是平时大家循规蹈矩地切苹果所看不到的。在这基础上,学生们开始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积极地讨论得出答案:创造力就是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一次生活中简单的切苹果经历,让学生对于创造力有了深刻的了解。我们作为老师,应该有这样的意识,要敏于发现,善于引导,积极地将生活实际视为一种教学资源加以挖掘、开发和利用,从而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善于领悟和理解。教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使学习材料更有现实感,学生更容易领会词句的意思,进而提高阅读效果。

二、展现直观形象,帮助学生顿悟

虽然学生有原有的知识储备作为基础,但是学生受知识水平积累的限制,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还是难以理解的。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可以借助一些直观的事物、模拟情境,具体动作,把语文学习材料中一些难以理解的化作具体的形象。如教学《蒲公英》时学生对于蒲公英的外形以及蒲公英飞落的特点难以把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言语直观以及录像直观或者更直接的通过展现实物来理解。学生通过观察蒲公英的实物可以想象它像洁白的绒球更能够想象一阵风吹过,那可爱的绒球就变成了几十个小降落伞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教师提供了这些材料,学生心中忽然开启感悟之门。

三、引导加上比较,促进学生彻悟

人们常说:“比较出真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到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句句子,大到整篇文章的分析,教师都可以从中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比较,多向比较,展开求异思维,实现思维创新。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求同比较,归纳共同的规律。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在全班交流的环节中,有这样一句句子:“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常见的教法,教师会问学生从这句句子中读懂了什么,有怎样的感悟?学生可以说出母亲很辛苦以及我对母亲的关心不够。紧接着,教师又会问是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呢?最后学生找出词语并把体会到的感觉在朗读声中表达出来。这样的感悟只能说是对内容的理解,不能说是从语言中得到的真正的感悟。此时在学生稍有感悟的基础上,在原句下面出示另外一句句子:“母亲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引导学生与原句进行比较,并思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从这不同中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把这两句句子读一读,找一找感觉。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发现原文中“竟然”两个字是出乎意料的表达。作者用了“竟然”两个字让我们脑海中浮现了一个瘦弱、辛劳的慈母形象,仔细读读这两个字,就会泪眼迷蒙。学生又会再一次关注这两个字,并从中体会到母亲的辛劳以及我对母亲的愧疚。像这样适时的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悟到作者用词的表达魅力。

四、联系课文前后,提升学生省悟

联系课文前后内容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方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前后内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学习材料所表达的意思。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学生会提出疑问:学生要找的春天到底在哪里呢?接着教师可以抛出这样的问题:请你先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写儿童多的?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儿童多的地方:第一处是知春亭畔,第二处是湖边的白石栏杆处,第三處是玉澜堂的院落里。学生通过找出这三处地方,就不难发现这三处地方最多的就是儿童。有儿童的地方就有欢乐,有儿童的地方就有活力,有儿童的地方就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懂得了,原来只要有儿童的地方就是春天,如果要去找春天,就是儿童多的地方就对了。通过这样的自主阅读,学生自己提出疑问,通过联系上下文解决了疑问,这比让学生凭空谈谈自己的感悟或者查字典搬词义理解深刻得多。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和理解是多么的重要。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先要让学生跟作品打交道,避免把学生的思想赶到死路上去。”所以,我们要找准教学的起点,改进教学的方式。用好课文中的“例”,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学生的感悟之门在教师钥匙的开启之下,渐渐地就会走上畅悟之路。

猜你喜欢
学习材料苹果儿童
基于多元视角统合学习材料
收获苹果
数学探究中提升学生智慧的路径研究
拿苹果
构建有效数学课堂的策略探讨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会说话的苹果
学习材料的选择、组织与再利用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