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要有方,混龄才出彩

2018-05-28 09:41王筱烨
关键词:蓝蓝冲突规则

王筱烨

【摘 要】

在混龄游戏活动中,教师应从幼儿视角出发帮助其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以充足的活动计划帮助幼儿逐步形成规则意识,并为混龄活动提供适宜指导,把握好教育契机,才能凸显混龄游戏互动的多元性、有效性和持久性,在游戏活动中绽放无限精彩。

【关键词】

混龄游戏 互动 冲突 指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在教育建议中也指出“可以经常打破班级的界限,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加不同群体的活动”。因此,我园开展了以和园探索区为特色的混龄游戏活动,给幼儿提供一定的材料,做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和幼儿冲突的裁判者,只有做好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才能让大孩子和小孩子在大家庭式的游戏环境中充分互动、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一、从幼儿视角出发,凸显互动的多元性

1.以大带小,结伴而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混龄活动中,往往是由一位中大班的幼儿找一位小中班的幼儿,两人结伴游戏。在此过程中,年龄稍小的幼儿会主动向年长的幼儿学习和模仿,增长技能,而年长的幼儿也会主动去帮助弟弟妹妹,以大带小、结伴而行,使每个幼兒都能在此过程中获得快乐的体验。笔者所在的幼儿园创设的和园探索区,可以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你来我往的互动中,我们常能听到幼儿在同伴交流时“你的玩具借我玩一下好吗”“谢谢”“不客气”“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语言,有效提高了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发展了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2.团体游戏,适应集体,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混龄活动的开展,需要小组成员的相互配合,有交流、有碰撞,在团体的共同努力中初步建立集体归属感。比如在和园探索区的“科技馆”混龄游戏中,我们设计了制作比赛,幼儿为了自己团队的利益,会竭尽全力的思考、讨论、协商和分工,以最佳的状态去完成作品,集体意识在团体游戏中不断培养起来,在展示作品时,每个幼儿脸上的表情让我们深深意识到,他们自豪,他们满足,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一下子得到了展现,有效促进了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发展,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以充足的活动计划,凸显互动的有效性

1.学习协商,共同合作,获得友好相处技能

游戏开始,中班的旺旺和大班的笑笑都兴高采烈的冲到活动区,当他们俩同时面对一辆“出租车”时,笑笑急着说道:“我先来的,今天我是小司机。我昨天就想好要来的!”旺旺则委屈地掉起泪来。看到旺旺抹眼泪,笑笑退步说道:“你别哭,我们商量一下吧!要不你上早班,我上晚班吧?”听到能商量,旺旺立即停止了哭泣,点点头应了一声,然后满足地来到“出租车”前当起了小司机。笑笑则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看着,时不时地指手画脚。这样的过程持续了十分钟,笑笑就宣布“该换班了”。虽然,旺旺还是依依不舍地离开“出租车”,但起码他已经收起了眼泪。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学会了协商与计划,笑笑的协调,旺旺的让步,让事态得以平息,幼儿获得的不仅仅是操作技能,更是与他人友好相处的技能。

2.共同约定,践行规则,逐步形成规则意识

混龄活动的有序开展离不开规则的约束。在和园探索区中混龄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帮助其获得交往技能和交往能力。在“水族馆”门前,蓝蓝小朋友充当合格的检票员,钧钧想进“水族馆”里玩,于是对蓝蓝说:“我的门票忘带了,你先让我进去吧?”“不行,没有门票,不能进!”钧钧思索了一下说道:“今天,你可以把水族馆改为免费开放日啊!”“还是不行。”蓝蓝一本正经地回答道。钧钧又说道:“你先让我加入进去,以后轮到我检票,我也可以放你进去的。”蓝蓝再一次严肃地说道:“没有门票,不能进!”在这一过程中,蓝蓝用言行告诉钧钧: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混龄活动的功效,不仅仅是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也是幼儿逐渐形成规则意识的过程,为其今后理解并践行社会行为规则奠定基础。

三、提供适宜指导,凸显互动的持久性

1.调整材料,挖掘玩法,发挥孩子的创造性

游戏材料种类少、太单一,容易使幼儿失去游戏的兴趣,失去游戏的互动性。教师应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为其提供适宜的材料,使幼儿在混龄活动的充分互动中挖掘材料的新鲜玩法,比如利用家长资源收集废旧材料动手制作一些简单且实用性强的游戏材料,如纸球(用于赶小猪、抛接球等)、纸棒(跳小河、跨栏等)、塑料袋(作袋鼠跳、划船等)、易拉罐(绑成梅花桩)等,发展幼儿的走、跑、跳、平衡等能力。在游戏过程中,注意观察幼儿的游戏状态,及时补充和调整材料的玩法,使投放的材料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

2.正视冲突,妥善处理,把握教育契机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叹:孩子的“忘性”真的好大,一分钟之前还是敌人,一分钟后又是朋友。因此,教师应正确看待幼儿之间的冲突,将幼儿的冲突视为幼儿发展的契机去理解,避免不分场合介入幼儿冲突中。如果只是幼儿之间简单的口角,则由幼儿自己解决,锻炼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但如果冲突程度较严重,教师也应当制止冲突,尽力让孩子明白为什么、学会换位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各打五十大板”。

教学实践证明,混龄活动给幼儿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益处。然而,由于幼儿年龄尚小的原因,混龄活动难免会存在冲突,依赖于教师的指导。教师应正确把握指导的“多维性”,把握教育契机,使幼儿有效混龄、愉快混龄,才能在互动的游戏活动中绽放幼儿无限的精彩。

此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孕育幼儿健康个性的“成长社区”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2016/02/391。此文系张家港市教育科学“十三五”微型课题《和园探索区混龄活动中冲突与成长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7-19041058。

【参考文献】

【1】陈思曼.混龄游戏中的教师支持策略探析【J】.教育导刊,2017(4)

【2】姚媛.新常态下幼儿园混龄民间户外游戏教师指导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2017(9)

猜你喜欢
蓝蓝冲突规则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冲突管理
傻女求娘
让规则不规则
摇光的蜂蜜
不如吃茶去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月和船
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