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导演计划”之我见

2018-05-29 05:00韩小凌
综艺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处女作使命感资本

韩小凌

电影行业这几年来不只持续了票房的高速增长,每年也会贡献不少新鲜的社会话题。比如,在近期结束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除了各种业内原有的新导演计划,又有若干间公司宣布要做新导演计划。

回望近十多年来,真正通过新导演计划脱颖而出,并成为行业专业从业者的,似乎只有宁浩等为数不多的几位。假设我们相信每个发起和组织新导演计划的公司都秉承着为电影行业发掘新生力量的使命感,那么不妨先探讨一下究竟哪些因素能决定新导演计划的成功率?

首先,投资新导演需要准备的资源比投资成熟导演要多得多,也要花更多精力。所谓“新导演”,多数情况下被选中都是因为一些有意思的想法或基础不错的剧本,除却科班学电影导演的,多数在技术层面都缺乏经验。而导演工作最需要的技能就是把文字剧本影像化,从纸上到镜头的过程凝聚着百年来电影技术的发展。尽管有经验的摄影、美术、声音、后期、演员都能有效帮助新导演减少因为缺乏经验带来的疏失,但新导演项目多数情况下找不来这样的团队帮忙。

近年来,常看到摄录美剪辑甚至演员转行做导演,并且普遍转得比单纯的新导演更成功。原因在于他们既往的专业工作本来就是电影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他们在以往的工作中多少也观察和学习了如何制作并完成电影,因此初执导筒会从容很多。

其次,多数情况下,新导演的作品在宣发阶段非常困难——一方面因为没有知名度没有大咖加持,一方面因为几乎所有的新导演在第一部作品里都太想表达自己,这种强烈的作者心态会渗透到影片中。因此,从项目最开始就对未来的播出、发行有规划、有设计、有准备,是确保新导演计划能有效实施甚至有财务回报的重要因素。

第三,选择新导演项目多少都和时间、环境有关,要避免同质化、避免跟风。因为假如这些影片最终是以发行为最终出口,同类型同题材甚至风格都接近的新人作品难以脱颖而出。

不能否认,一些创投和新导演计划的主办方并非是出于对电影的使命感。如同2015—2016年资本驱动下的扎堆“拉片单开发布会”现象,在其奉为圭臬的“大IP+小鲜肉”模式火速被证伪后,“新导演计划”显然成了资本讲故事的又一个套路。

即便发现了拍出优质处女作电影的新导演,也不意味着发掘了金矿,并一定会有长久的收成。这几年一些处女作导演昙花一现,许久没有第二部电影,而靠着每年发掘一茬一茬的新人来达到资本的财务指标要求,显然也不可能太稳妥。因此,这波“新导演计划热”估计也很快就会被嫌弃,各公司又要流行新的玩法了。

电影是所有艺术中唯一进行集体创作的门类,可面对高速增长的电影市场需求,为什么大家都蜂拥扎向新导演呢?因为,资本是外行,能看见的只有幕前活跃的演员和导演;因为,看文字读故事,人人都可以说个好坏,发表下感想,而去评判摄影灯光调色的技术能力、审美能力,去甄别录音师的水准、美术制景的才华和手艺?太难为他们了!

综上分析,建议真心想做电影的年轻人还是踏踏实实先选择从电影的任何一個工种做起,长点真本事,无论以后是否有当导演的梦想,这都是很扎实的道路。不要把心思和精力都忙于投项目、做PPT转战各种创投,被资本的游戏耽误了时光,不值得。

猜你喜欢
处女作使命感资本
胡适在国际汉学界的“处女作”
Heart to Heart with the CPC与党同心
雄关漫道
生命带着使命而来
生命带着使命而来
民营书业的资本盛夏
王啸坤“处女作”导后感
兴业银行:定增260亿元补充资本
Viktor&Rolf推出导演“处女作”短片
说处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