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的“文明”

2018-05-29 10:52李莉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观点鲁迅建构

李莉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有“文明的对话”这一主题,编者对该主题的教学给出了这样的表述: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纵向的积累与创新,同时也离不开横向的沟通与借鉴。坚持对话,摒弃偏见,增进交流,消除隔阂,人类文化一定会展现出共同繁荣、异彩纷呈的灿烂前景。诚然,现代文明离不开对话,现代文明也离不开对曾经文明的回顾与审视。很显然的一点是,文明的对话的目的在于让对话者更为文明,而当今天高中学生以文本为载体与名家对话,又或者是在“文明的对话”的数篇文章的解读中需要汲取些什么的话,那笔者以为认同、接受、建构属于自己的对话的文明应当是有价值的参考答案,同时也应当是必要的教学主线。本文试以《拿来主义》为例,谈谈笔者的观点。

一、“文明的对话”主题解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以“文明”和“对话”作为关键词组织一个主题内容的教学,显然是适切的。处于理性思维阶段的高中学生,有对文明关注的内在动力,有理解对话并在对话中获得认知的需要。当然,这里的文明是指基于文本的精神文明,或者说是认知领域中对文明的理解。本单元中,一共组织了四篇文章,其中“碰撞与沟通”组织的是《拿来主义》和《东方和西方的科学》,另有“认知与交融”这一子主题。《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围绕“拿来主义”形成的讨论一直延续至今,拿来主义亦成为今天人们日常用语中的一个重要词汇。在这样的背景下,解读“文明的对话”的主题,笔者以为更需要基于“对话的文明”来进行。

既然是对话,那就意味着对话的双方有共同的意愿,遵循类似的范式,否则对话很有可能变成自说自话。而既然是关于“文明”的对话,那对话双方当有共同认可的“文明”。在这里,笔者对“对话的‘文明”的理解是,对话者——学生与文本(也包括文本作者),须本着对对方观点的尊重的态度对其观点進行分析、吸纳或批判,且即使是批判,也应当是基于理性认识而进行的。也就是说,对话的文明应当是两种态度:一是认同,二是辨析或批判(批判取其批评、判断的本义)。有了这样的文明态度,对话方有可能真正发生。

诚然,作为学习,学生与文本抑或文本作者的对话不可能以真实语言对话的形式进行,但理解作者的观点并经由自身的解析与建构,进而变成自身的认同,仍应当是本主题教学的重要落脚点。

二、《拿来主义》的对话文明

《拿来主义》之所以影响延伸至今天,重要的一点就在于鲁迅先生洞察了中国国民性的特点或者说弱点。任何一个后来者在阅读先生作品的时候,都会感觉先生说得“非常有道理”。先生的杂文,之所以被誉为“匕首投枪”,也恰恰是先生之观点,直指国民性的不足之处。在《拿来主义》一文的开始,先生就说“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这里需要分析:先生所说者,是否属实?今天的国民性中是否还有这一点?如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那读懂《拿来主义》也就有了基础。

曾有批评者认为鲁迅的作品有“戾气”,这显然是误读了鲁迅,同时也说明批评者内心是回避鲁迅先生对世事的批评的,这种鸵鸟式的心态,使得批评者远离了对话的文明。笔者在教学中,也有学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鲁迅先生对现实的认识是不是有些偏激?笔者理解学生的这一观点。“现在的学生很现实”是对当下学生的主流评价之一,接受甚至是认同了社会上的所谓的“潜规则”,使得学生在阅读鲁迅先生作品的时候,更多地带有怀疑的眼光。显然,对包括《拿来主义》在内的文本的解读,需要在学生现有认知的基础上,建构关于文明的合理认识。于是,在《拿来主义》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分析历史,分析文中所述之事,并从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等角度评判这些史事,再结合当下国人对外国商品、影视作品、社会观点的推崇,以让学生发现鲁迅先生所批评之状,至今仍存。

有了事实作为依据,学生即可进入理性对话的境界,于是也就体现出一种对话的文明:有学生说,鲁迅先生在论述“拿来”与“抛来”的时候,实际上表明了一种观点,那就是要基于自身的需要去选择“主动地拿”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也有学生说,“拿来”很重要,但需要认识到的是“拿来”不能成为一种路径依赖,如果让我接着鲁迅先生的观点写,我还要写一篇《学习主义》,拿来应当是为了学习的……

如此,学生在解读《拿来主义》一文时,便是真的在与鲁迅、历史、现实对话了,这种对话是理性的,是基于共同的目标的,很显然,这表现出的是对话的文明。

三、建构自己的文明对话方式

语文课堂上解读文本,必须建构文明的对话方式。文明是历史沉淀下来的,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就应当是一个积淀的过程,是一个寻求共识,联系历史与现实的过程。“文明的对话”并不必然导致学生对文明的认识,只有有了“对话的文明”作为保证,学生与文本之间才能真正展开文明的对话。

需要指出的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明对话方式须有一定的自我性,这个自我性是指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采用一种自己习惯的、能够与文本、作者进行有效的深度对话方式。这种方式可能不会一蹴而就,但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这种文明对话方式,可以为学生的文本解读构建一个最适切的范式,而在这个范式中,理解、建构文明才成为可能。

[作者通联:江苏姜堰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观点鲁迅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鲁迅,好可爱一爹
观点
鲁迅《自嘲》句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业内观点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新锐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