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共生,思辨一体

2018-05-29 10:52张正耀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斜杠作文思维

张正耀

在一次省级教学展示活动中,一位青年教师执教了一节以训练学生思辨能力为目的的作文指导课。由于教师所设置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重点内容比较突出,指导方法较为具体,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辨题、析题的整个过程充满了理性的色彩和思辨的光辉,顺利达成了教学目标,给听课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这位青年教师上课伊始,出示了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斜杠”源自英文Slash,“斜杠青年”指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从事多种职业、拥有多重身份者。如张三,记者/演员/摄影师。日前,一项对1988名18~35岁青年进行的调查显示,11%自认为已是“斜杠青年”,46%的人希望成为“斜杠青年”。

小王也不例外,他也想在职业生涯中为自己多划几道“斜杠”。不成想,父亲对此却并不支持,表示反对和担忧。父子为此都十分苦恼。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给小王或其父亲写一封信,提出你的立场,表达你的观点。落款统一为“小李”。不少于800字。

围绕这则材料,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主要开展了如下“思辨”分析活动:

●[小王角度思辨分析]

小王追求成为“斜杠青年”,学生所列出的理由大体上有如下几种,请同学反驳,或者老师相机点拨。

一是为了追求更丰富多彩的生活趣味。

思辨:1.“斜杠青年”一定是丰富多彩的吗?

2.有些“斜杠”是衍生出来的,并非完全与本职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不宜舍本逐末,患得患失地“另起炉灶”。

二是储备更多的生活技能,谋求更大的发展潜力。

思辨:1.“斜杠青年”一定有更多的发展可能、更多的技能傍身吗?

2.在踏上工作岗位的不同阶段(工作初期、稳定期、大有起色时、低潮期),该如何面对“斜杠诱惑”。

3.别人光鲜的“斜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或多年坚持,或特殊渠道,并不是那么简单就可做到的。

三是“斜杠青年”理念代表的是追求更优秀自己的生活热情。

思辨:1.“斜杠”可以打造或作为追求目标吗?

2.“执着于一”又何尝不是坚定不移的热情,止于至善、钻研不止的热情?

●[父亲角度思辨分析]

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小王的追求,都要照顾到父亲的立场和思想,不能自说自话。从父亲的角度出发,其“反对和担忧”,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影响本職工作,“斜杠青年”缺乏突出技能,职业规划迷茫感凸显。

思辨:1.有生趣的人,更易与人沟通,魅力更大。“斜杠青年”是一种开放的生活态度、生存状态。

2.客观上,职业细化,新职业更新很快,社会给予了人们更多生存机会,更大成长可能;互联网平台,使得工作的时空限制越来越小,一种职业“从一而终”的情形越来越少。

二是只是面子工程,没有意义。

思辨:其实有的“斜杠”划得非常随意,而从前的身份与职业,却是行走江湖的庄严标签,是约定俗成、众人皆知的社会身份。今日的“斜杠青年”,更私密、更个人,不是被用来表达身份的,而有一种自我认同感。

●[第三种角度思辨分析]

无所谓对错,顺其自然就好。是样样拿手,还是术业有专攻,这视个人实际情况而定,局限于天资、环境、资源、意志。

思辨:1.不是要不要、敢不敢、对不对,而是能不能。

2.换一种视角看,每个人都是广义的“斜杠青年”。“斜杠青年”并不新鲜,古已有之。不仅名人如此,普通人同样可以。

在充分思辨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重新整理课前的思路提纲,矫正语气口吻。最后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我总结:

面对一则材料,面对他人的争议性言行,我们不能只是贴标签、立靶子,然后空对空地评述;具体化才是生命线,具体分析,这是思辨的基础。同时,我们要兼顾意见相反方的思想,关照其立场、出发点,坦诚交流,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驳,有分寸的理解,有尺度的同意。

如果从“读写共生,思辨一体”的写作指导要求看,这节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样本,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有 趣

这节课教师引导学生直面现实生活,思考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思考自己与自我精神成长、心灵发育的关系。未来的生活道路,年轻的学子会有自己的憧憬;对未来生活的认识也会有他们独特的理解与发现。这样的作文训练材料能够调动他们原有的认知储备和心理体验,并有所上升与前进。加上材料自身的新颖性,材料中父子之间思想认识的对立性,行为理解上的差异性等,都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思考和写作的兴趣。

从课上学生所呈现的“写作提纲”来看,学生对这样的话题是感到新鲜的,也是认为有思辨、写作意义的。他们都积极地展开了思考和分析。如果再从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引导之下不断得到深入来看,这样的写作指导课,绝不仅仅是一节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作文课,而会在学生的心灵中烙下深深的印记,甚至会成为他们心灵发展轨迹中重重的一笔。

二、有 料

我们判断一节作文课的“好”与“不好”,关键的因素是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没有“收获”:它主要包括知识的获得与重构、思维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的提高、写作技能的形成、作文语言的锤炼等因素。这些就组成了课堂中的“食料”和“养料”。而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思维的激活,看上去作文训练的是表达能力,其实是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可以说,课堂上所有的活动都是为思维服务的,因为“想”是听说读写活动的一个“总开关”。它们共同为思维的展开服务,为思维的过程服务,为思维的结果服务,为思维的深化服务。只有想得明白,才会写得明白;只有想得清楚,才会写得清楚;只有想得透彻,才会写得透彻;只有想得新颖,才会写得新颖。

这节课教学任务非常明确,所指向的能力点其实就是一个:“思辨”能力的训练。围绕这一点,教师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切实的指导与点拨:一是尽力避免学生简单化思维的毛病,要充分考虑到材料的多义性与情形的复杂性,要将抽象的概念“落地”;二是尽量使学生的思维能够自我深入与提升,而不是在原有的水平上停滞不前,能够使他们明白论述的目的有时并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而是为了更好地沟通和交流。这样的追求使课堂上师生的活动得到了聚焦,避免了思维的零散、混乱。

为了帮助学生打开思维通道,形成对“思辨”的直观认识,教师引导学生从小王、小王父亲、第三种角度不同的侧面进行分析,每一个角度与侧面又条分缕析出几点,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思维方向,而这些思维方向又具有鲜明的逻辑性。这就让学生能够明白什么样的思考是“辩证思考”,什么样的分析是“辩证分析”,什么样的论述是“辩证论述”。课堂上,经过老师的启发、引导与点拨,学生的认识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他们基本上都能用“思辨”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和认识事物,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从“料”的基本义看,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了许多素材,这些素材大多是学生找到的,也有教师补充的。这使学生的思辨有了坚实的基础,有了具体的内容,而不致进行“空对空”的分析,那样只会“从抽象到抽象”,而不是“从具体到抽象”,使学生的思考方向更加明确,思辨结果更加具体,思维水平得到提升,写作有了更切实的抓手。

三、有 法

课堂上老师的一个主要任务是传授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表达方法,让学生能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而顺利带动对其它内容的学习,通过一种思维方法的了解与掌握去学会分析其它问题,通过一种表达方法的掌握去表达想表达的内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能力迁移。所以曾经有这样一种观点:世界上并没有什么“能力”,只有“方法”,有的只是熟练掌握方法、并能有效运用方法竟至创造出新的方法,这话不无道理。作文指导课绝不是就作文题讲作文题,题海茫茫,何处是岸?所以“讲题目”是讲不尽的,也是讲不完的。它不是就材料研读材料,就材料分析材料,就材料写作材料,所需要的是方法的提炼、规律的总结、一般认识的形成。

这位老师非常清楚这一点,他站在“思辨”的制高点上,相机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辩证分析,他提示和启发学生能够用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待问题;他要求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生活中的表象所迷惑,能够深入地思考问题,深化自己的思维成果;他不断提示学生能够用联系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材料;在他的课上,我们还看到了怎样去认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对广义的“斜杠青年”与狭义的“斜杠青年”怎样形成正确的认识?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从现象看本质、运用联系的观点乃至发展的观点、认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等这些思维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他们就能做到辩证分析。当然对思维方法的传授,教师也有自己的考虑,他不是直接灌输,而是相机进行;不是全盘托出,而是逐点展开。这使课堂学习很有章法,也很有层次,看上去是对阅读材料的认识与分析,其实是思想方法的有机渗透。学生不仅学到了“读”与“写”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思辨”的方法,拥有了哲理、思辨的逻辑武器。

四、有 效

要想上出一节有效的课,需要我们重点关注、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有两点:一是合宜的教学内容,二是有效的教学设计。无疑,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是非常合宜的,既切合學生的生活实际,也切合他们的思想实际,当然也很切合他们的写作实际。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课上所讲的内容,都是在学生已经充分认识、理解并尝试思索的基础之上的,这就是对学情的充分尊重。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情”也是教学资源,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资源。

教师让学生呈现自己的思考结果,从中发现问题,并加以恰当的引导,对其进行矫正、辨析、提升,这使课堂真正成了学生自我展示和思维训练的舞台。学生不只是在课上听老师讲课,而是不知不觉地融入到了课中,也进入到了自己的内心。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老师又进行了有效的启发,使学生的思想认识由模糊而清晰、由片面而全面、由肤浅而深入,思维水平在老师的指导下拾级而上、节节攀升。无疑,这样的教学设计是非常有效的。

正如这堂课的主题一样,在对学生的思考结果进行展示的时候,老师也同样充满了“思辨”。他不是简单地赞同,甚至是廉价的“赏识”,也不是粗暴地否定,乃至对学生的“打压”,而是精心地、也是非常有耐心地引导,把他们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去。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仅有知识上的收获,还将获得思维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更可以学会回顾与反思,形成质疑与批判,获取不一样的思维品质。

就作文指导课而言,并不是有的教师所狭义理解的那样: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讲析,学生接受。这样的“指导”虽不乏教师对作文材料及其写作观念理解结果的分享,以及必不可少的写作经验的传授,但学生只不过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思维不能得到有效的激活。所以,教师的“指导”,应该是思想的启发与方法的点拨,是唤醒学生“读”的经验,在原有的“阅读”记忆中重构新的认知;在对写作材料的细致“阅读”与精要“分析”中,获取新的认识与体验。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建构与完善新的阅读经验结构,进而理解与掌握思考的方法、分析的技巧、写作的要诀,以实现“读”与“写”的无缝对接,相伴而行,到达“读写共生,思辨一体”的最佳境界。所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拓宽思维渠道,变换思维方式,提升思维品质。“指导”的过程,就是师生思想观点交流与碰撞的过程,就是对写作材料的系统分析、全面拓展、精要归纳、理性思辨,只有这样,“指导”才是有效的,也才是有价值的。

[作者通联:江苏兴化市教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斜杠作文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古代也有“斜杠青年”
“斜杠青年”的“横向”人生
当青年加上“斜杠”——解析“斜杠青年”
“斜杠青年”的斜与不斜——“斜杠”实际是对青春宽度与广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