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卢沟桥》一课为例谈语言内化的策略

2018-05-29 00:41黄雪帆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卢沟桥内化段落

黄雪帆

【摘要】本文以语文S版第六册《卢沟桥》一课为例,谈引导学生内化语言的策略:建立段落概念,引导学生感知段落;结合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内化语言;建立篇章概念,引导学生走近篇章。

【关键词】《卢沟桥》 阅读 段落 语言 篇章 内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2A-0102-02

阅读指向写作。对于学生来说,教材仅仅是个例子,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本,从中习得语言。如何让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的个性表达,已经成为当前阅读教学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以语文S版第六册《卢沟桥》一课为例,谈一谈引导学生内化语言的做法,以供参考。

一、建立段落概念,引导学生感知段落

对于第二学段(三四年级)学生来说,段落是教学重点,而理顺段落中句子之间的联系,则是难点。对于《卢沟桥》这一课教学来说,针对第二自然段,很多教师在处理时往往关注到句子,关注到说明方法,如“每个石拱长度不一,短的16米,长的21米多”一句运用了列数字,“拱之间有石桥墩,把11个桥拱连成一个整体,所以叫连拱桥”这一句则是列数字与下定义,“有的像在倾听流水声,有的像在检阅桥上的车马……”这一句的说明方法是打比方,还有运用举列子的,如“桥东的碑亭内立着一块汉白玉碑,上面刻着清朝乾隆皇帝题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为燕京八景之一”,等等。

从句子教学角度来说,这样分析还是可取的,毕竟针对说明文而言,说明方法也是教学重点。但问题是不少教师只看到了句子,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段落的作用。段落是一個完整的语言单位,如果教学时忽视了它就不利于学生感知段落的作用,毕竟三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有了段落意识,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理解构段句子关系,帮助他们建立段落概念,应成为教学重点。这一自然段从结构来看属于总分。“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这一句为该段的中心句,提纲挈领,总领该段;其中分写部分又分为两层,第一层(2—6句)对应的是“设计科学”,第二层(7—9句)对应的是“造型美观”。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段落构思上的独具匠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借鉴,树立段落意识,继而引导学生学会构段表达。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呈现相关画面,接着引导学生逐步走近卢沟桥,以便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建立起卢沟桥的具体形象概念,接着通过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该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比如可以用“请你们找一找,这一段中哪些内容写了卢沟桥的设计科学”,引导学生联想到“石拱”“桥墩”,进而联想到“以前永定河发大水时水势很猛,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连拱桥却完好无损”一句;同样针对“造型美观”这一中心词,也可以通过追问,点拨学生联想石狮,联想“卢沟晓月”。这样不仅便于学生理顺段落中句子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能引导他们从中习得构段技巧。

二、结合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内化语言

阅读指向写作。对于三四年级学生而言,学习句式和理解语言是重要任务。因此,如何将句式与语言进行内化,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一个教学难点。怎样进行有效迁移,引导学生内化语言呢?大多数教师往往采取随文练笔的形式。句式训练也许与文本内容有点关联,但这种练笔方式纯粹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迁移而迁移,与学生的理解脱节。比如,针对这一课第二自然段中“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相互戏耍,有的像在倾听流水声,有的像在检阅桥上的车马……”这一句,教师处理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随文练笔,即让学生根据文本句式内容进行想象“有的_________,有的_________……”,另一种是直接跳出原文,让学生直接训练“下课了,校园里可热闹了,同学们有的_________,有的_________……”。

笔者认为,这两种训练方式都不可取。第一种从表面上看与文本内容关联很大,但缺乏学生内化过程,更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脱节,因而从表面上看学生是能回答,但实际上训练效果不理想;而第二种训练从表面上看教师创造了情境,能够引导学生较好地运用句式,但是却破坏了课堂教学中营造的“阅读场”,其结果自然得不偿失。那么,该怎样内化语言?其实,解决的方法就在文本之中,而这还需要教师认真挖掘、整合。著名作家海明威在谈创作经验时曾说过,作品中所写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好的文本也是如此。因而教师应尽可能通过拓展、引导学生想象,把学生体验的过程延长,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文本内涵,加深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而且还能有效推进学生内化语言,真正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比如,利用“这些石狮姿态各异”一句中的“姿态各异”就能迅速打开局面,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毕竟针对“各异”,课文里仅仅介绍了四种。这里一方面可以通过多媒体呈现卢沟桥上的石狮子,以便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如有可能,教师还可以结合“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进一步引导学生“琢磨”细化知识,通过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没有写出来的内容。这种方式可以丰富石狮子“美”的内涵,并能引导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句式迁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且还能提醒学生:观察角度不同,精彩自然也不同。

三、建立篇章概念,引导学生走近篇章

从文本整体来看,课文的每个自然段之间都有联系,都是为文本主题服务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树立篇章意识。毕竟课文分析与讲解大多以句为主,最多涉及“段”的训练,但对于学生来说,在整个文本讲解过程中,应该有一条隐形的线串联其中,这就是“篇章”理念。从新课标的角度理解,也就是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而对于教师来说,则可以充分利用板书的形式把课堂教学串联成整体,这不仅便于突破难点,而且还能为学生进一步写好作文奠定基础。比如,这篇课文的重点虽然是第二自然段,但其他自然段同样重要,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卢沟桥,而且还能引导学生走近“篇章”,建立篇章概念。

以第二自然段为例,很多教师往往关注卢沟桥的“设计科学”与“造型美观”,但是从全文整体来看,这仅仅是一部分,而不是卢沟桥的全部。对此,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经过讨论,学生很快就会得出结论,即第一自然段写的是卢沟桥“历史悠久”,第二、三自然段写的是卢沟桥“设计科学”与“造型美观”,而四、五自然段写的则是卢沟桥的“历史意义”。在引导学生分别表述概括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板书的形式,对此进行一一板书,对于其中的关联部分,还可以借助相应的符号进行标识。借助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突出文本重点与难点,便于学生与语言对话,了解其说明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篇章概念,让学生通过板书明白,虽然每个自然段写的内容不同,但从本质上都是为文本主题服务。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拟订关键词语进行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文本内容,理解文本主题;同样教师也可以通过逆推法,即先确定写作主题,然后通过简要拟订每个自然段所写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树立篇章意识。这往往比具体的句式训练更为有效。具体来说,一方面可以进行随文练笔,让学生参照《卢沟桥》这一课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结合周边景物写一写(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关系,可以不让学生写具体内容,直接拟订每小节主题,以便培养学生的篇章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渗透在写作前的指导中,让学生结合写作主题先拟订提纲,然后根据提纲写具体内容,以便引导他们建立篇章概念。

总而言之,教材仅仅是个例子,让学生从中习得表达技巧,建立段落和篇章概念才是关键,而这需要建立在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进行。因此,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段落、内化语言、走近篇章,从而促进学生提高写作技巧。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卢沟桥内化段落
卢沟桥建桥八百年
【短文篇】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心理小测试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夏天,爱情的第四段落
卢沟桥醒狮越野跑活动书画展
卢沟桥,跨越历史之桥
弄清段落关系 按图索骥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