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如何创设情境开展创新教育

2018-05-29 05:27陈满林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创新教育培养小学数学

陈满林

【摘 要】创新教育是现在教育研究的热点。习近平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无论是在推进改革中强调“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还是在经济转型中提出“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在习近平同志的执政思路中,“创新”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对于小学生来说,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取新知识、新方法都是一种创新本人就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创设情境开展创新教育,现笔者略谈己见。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培养

一、开展尝试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的品格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先讲后练,而尝试教学是建立了以学生尝试为核心的先练后讲。尝试教学有鲜明的特征:“先试后导,先练后讲”,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教师不把现成的知识告诉学生,而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这就把学生推到主动的位置,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固定的思维模式束缚,学生可以这样试,也可以那样试,为学生创新留下空间,课堂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既然是尝试,争取成功也允许失败。环境比较宽松,思想比较自由,学生在尝试中容易进发出创新的火花,冒出标新立异的想法。例如我在教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时候,出了如下一道题,让学生尝试:

求下图阴影部分的面积。

这是一个由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挖出两个完全相同的四分之一圆组成的组成组合图形,不算很复杂的图形,但解题思路是多种多样的。

学生们认真讨论,大胆尝试,归纳、总结得到如下解法:

(1)(32-■×3.14x32)+(32-■×32)

(2)(32-■×3.14×32)×2

(3)(3+3)×3-■×3.14×32

(4)32×2-■x3.14×32

(5)(3+3)×3-■x3.14x32-■×3.14X32

教師充分肯定了上面的解法,再提问:同学们还有别的解法吗?学生们纷纷地陷入深思,一会儿,有个学生提出了用割补的方法进行解题。

[■×3×3-(■×3.14x32-■×3×3)]×2

这种方法虽然复杂繁琐,但从这里可以充分肯定了该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不但不批评他,而且及时给予表扬。

总之,在教学中,对于某一问题,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尝试,去想出多种解法。长此以往,必定形成创新的品格。

二、创设学习情境,倡导创新意识

课堂中要有民主、合作的气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不断进行问题创设和调控的过程。因此,要将全体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情境中来,不能放弃任何一位积极思考而没有“成功”解决问题的学生。因学生的发展水平不同,在解答问题时,就会存在解题水平的差异,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倡导学生创新,开阔解题思路。如:

条铁丝恰好可围成一个边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若围成一个长是10厘米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学生独立思考,

得出的解法有

①(8×4-10×2)÷2=6(厘米)

②8×4÷2-10=6(厘米

③8×2-10=6(厘米)

④8-(10-8)=6(厘米)

教师对各种解法都给予肯定,然后引导评论哪一种解法最好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精神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因此,我们教学时,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培养学生异中见同,同中见异的能力。要做到这样,课堂教学要讲究民主教学法,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一次在教授“商不变的性质”时,我出了如下一道题让学生判断:4300÷700=43÷7( )。大部分学生判断对,我也不在意地说对。很快有一学生向我提出质疑:“老师,这道题应该是错误的,原因是左边与右边的商虽然相同,但左边的余数是100,右边的余数是1,所以是错误的。”我也深感原先的结语不当。我当堂作出纠正,并表扬了这位学生。又如:对于“乘法分配律”,书本是这样说的:“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这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但学生们通过大量的练习后,向我提出了质疑:“老师,这个定律只是说‘两个数的和,其实‘三个数的和或‘更多数的和都适用的,减法也适用。”经过同学们练习求证,把这个定律拓展为:几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几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这几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综上所述,学生这种不唯书、不唯师敢于质疑问难的精神就是一种求真创新精神。

四、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践中去,并且用得巧、用得妙,这也是一种创新。有一次,在讲授完“用比例方法解应用题”知识后,我带学生到操场开展了一次数学课外活动。活动的内容是测量旗杆的高度”,而测量工具只有两样:米尺和2米长的竹竿。开始时,我让学生讨论测量的方法,大部分学生觉得很困难:因为旗杆很高,不可能爬上杆顶一米一米地量。我提示地说:“同时同地,竿高和影长成什么比例?”在我的启示下,同学们找到了测量旗杆的方法

■=■

同学们通过比例的方法,很快地测量出旗杆的高度了。经常开展数学课外活动,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践中去,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典》创新篇 人民日报出版社

[2]于艳双.浅析小学数学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2014,(02).

猜你喜欢
创新教育培养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