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华夷观”比较及造成的影响

2018-05-29 05:27王韬略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华夷日本心理

【摘 要】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政治经济文化相似程度很高,两国对于东亚其他国家的看法也有共同之处,然而正所谓“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两国对于东亚其他国家的看法或多或少有区别,而这也使得中日两国在近代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关键词】中日对比;华夷观

中国和日本作为东亚文化圈中的两个重要国家,在政治制度,文化乃至科技上都存在着相互学习的关系,而中日两国对于自身的定位也有着相同之处,均产生了“华夷观”并且一直伴随着两国的发展,同时也在国家方方面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了两国的历史进程。

首先是华夷观的特点。日本在学习中国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极端迷恋中华的慕华心理,这种心理一直持续到江户时代。无论是文人还是学者,都极度迷恋中华文物制度,甚至衍生出了对日本民族的自卑感。然而日本人在慕华过程中,在观察其他其他民族时也产生了贱夷的心理,产生了中国>日本>其他民族的扭曲观念。但是日本在传统华夷观中本来就是“蛮夷”之一,按理来说不应该有贱夷的观念,但是因为日本华夷观中强烈的慕华的原因,日本产生了“脱夷入华”的愿望,甚至虚拟出了一套以日本为中心的华夷秩序。在心中将自己与中国平起平坐,并且强烈歧视其他国家。这一观念一方面促使日本向中国学习建立了封建制,但是另一方面也成为了日本走向近代化的阻碍,同时似乎也为后来日本侵略扩张过程实施的种种暴行提供了心里安慰。

其次是江户时代中国观的变化。简单来说,中国观的变化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是在日本虚拟出的以自己为中心的华夷秩序的基础上形成的“神国”思想冲淡了慕华的心理,开始拔高日本的地位,逐渐开始摆脱民族自卑心理。第二阶段是日本人开始重新评估自己,开始与慕华观念朦胧的对抗,部分人提出了日本胜于中国的观点。

之前的两个阶段界限是模糊的,也可以说两个阶段是同时进行的,而第二与第三阶段出现了显著区别,日本人开始系统性的反对慕华观念。第三阶段开始于18世纪上半叶,日本在商品经济发展下出现了资本主义因素,为了与这一经济关系相适应,日本开始全面否定孔孟之道,同时日本学界开始全面批判慕华心理,这一行为激发了日本人的民族自信心,但是此时的批判行为依然以日本自身的不具有说服力的“神国”思想为武器,但是此时中国很多方面在亚洲各国中依然占据头筹,所以具有很大的空幻性,最多是一种自我安慰和阿Q式的精神胜利。

第四阶段开始于鸦片战争中国惨败,一是中国战败激起了日本空前的危机感,日本开始思考避免沦为第二个中国的对策。另一方面,中国的社会弊病彻底暴露在日本面前,中国的地位在日本人心中急转直下,同时,地理学的进步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国在世界中央的合理性,慕华心理失去了重要的存在根基。明治以后,慕华风气已经转化为了蔑华的风气,此时的华夷观已经变成了“日本>其他亚洲各国”的思想。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日本的扩张情绪。

江户时代西洋观的变化则与中华观的变化相反。虽然日本对于西洋技术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但是没有出现“师夷”的主张,也不认为西洋已经超过了中华。这种思想逐渐发展,诞生了类似于中国“中体西用”的“东方道德,西方技术”的思想。从18世纪开始,伴随着“兰学”的兴起,随着众多兰学家的宣传,西方的科技,政治,思想被大范围的引进国内。而且因为中国鸦片战争战败,日本彻底摆脱了贵华贱夷的思想,放下了心理负担,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通过上述可以看到,日本和中国在面对西方的态度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从最早的蔑视西洋,到后来师夷长技以制夷,再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中日两国可以说经历了相同的由民间学者提出理论,然后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改革历程。但是两国的历史道路可以说是截然相反。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一跃成为亚洲头号强国,在国际上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并且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但是中国无论是“中体西用”思想引导下的洋务运动还是光绪帝授意进行的百日维新,亦或是清末的清末新政,无一不是以失败告终。最后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成为列强角逐的舞台。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多,其内在原因还是中日两国的思想不同。中国作为拥有漫长灿烂历史的大国,几千年来积淀的“天朝上国”思想使得中国在面对全年超过自身的西方列国时,无法摆正心态虚心学习。甚至于在饱尝苦果之后,还是选择抱残守缺,最后积重难返,继续沉迷于“天朝上国”的虚幻梦境里。

而日本作為长久以来被“笼罩”在中国阴影之下的国家,一直以中国为学习对象,总体来说,没有太多“天朝上国”的心理负担,可以很快接受新鲜事物。而且日本的统治者相对开明,早期在与荷兰通商的过程中,就引进了许多与天主教无直接关系的介绍西方技术、政治书籍。这些书籍起到了开民智的作用,使得日本在开启近代化的时候,日本上下能够形成相对统一的认识。同时,中国战败也给日本敲响了警钟,并且让日本快速摆脱了慕华的心态,转而开始学习西方的技术。

而外在原因,则与两国地理条件,市场环境息息相关。中国相对于日本,可以说算是“地大物博”的国家。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潜在的市场,中国对于西方的吸引力是日本无法比拟的。所以,当西方国家与这两个东方国家试图建立贸易关系受到反对时所受到的冲击也是无法比拟的。中国庞大的市场潜力使得西方各国无法坐视不管。当鸦片贸易都被打击的时候,斥诸武力无疑是合适也是最后的选择。反观日本,从“黑船来航”开始,日本国门被叩开,但是因为日本自然资源匮乏,市场体量小的缘故,日本反而以此为契机转而走上近代化道路。

但是,外部因素始终是次要的,中国长久以来的“天朝上国”的思想,儒学千年以来的积弊,清朝闭关锁国的沉疴,才是压倒封建社会中国的大山,列强的入侵,不过是最后的一根稻草。可笑而又让人惋惜的是,当年因为压倒性实力形成的贵华贱夷思想,当年出于学习和发展需要而形成的“华夷观”,却反过来成为了影响中国和日本近代发展的最大障碍。而一直被东方所蔑视的所谓“西洋蛮夷”却最终成为了近现代世界的主导者。

作者简介:王韬略(1996.7-),男,汉族,籍贯:山东省潍坊市,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日本历史。

猜你喜欢
华夷日本心理
日本元旦是新年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华夷一家:长城的经贸与和平
心理感受
唐代华夷关系理想图景下的“天下法”解析
《黄金时代》日本版
近代“日本式华夷秩序”的转型逻辑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