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用情怀挽留

2018-05-29 05:27高雨欣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钟楼海瑞小敏

高雨欣

今年我们全家在海口过春节。原因只有一个,王爷爷在这里定居。

王爷爷和我爷爷奶奶都是同学,她的女儿小敏与我爸爸青梅竹马。爸爸与王爷爷有十多年未见,与小敏姑姑更是一别近三十载。

仅两个多小时的飞行,我们便从隆冬跨进春天。为了准备晚宴,王爷爷专门去市场买了十余种海鲜交给饭店加工。小敏姑姑的老公是个不善言辞的湖北汉子,他一个劲地道歉说昨天喝多了,特地请了来自东北的好朋友陪我们。爸爸笑道:“看来海口是一座移民城市啊。”小敏姑姑闻言打趣女儿:“你是哪里人呀?”八岁的小姑娘毫不犹豫地答道:“我是海口人!”

看得出来,不光小敏姑姑的女儿,他们都把自己当作了海口人,并引以为豪。是什么吸引着他们凝聚着他们?爸爸带着我在行走中尋找答案。

站在上书“粤东正气”的石牌坊前,我的目光仿佛穿越五百年,看到一个清瘦却是骨头最硬的老者缓缓走来。提学御史视察县学,县官下跪迎接,其他教师也都跪在地上通报姓名,唯独他只作揖不下跪。他高昂着头颅:学堂是老师教育学生的地方,不是衙门,教师不该给官员下跪。皇帝一心修玄,日求长生。他遣散家人,给自己买了棺材,然后呈上《治安疏》,批评皇帝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听说他将就任巡抚,很多贪官污吏自动辞职;显赫权贵把朱门改漆成黑色;宦官在江南监督织造,减少车马随从。他去世的消息传出,南京的百姓因此罢市。他的灵柩用船运回家乡时,身穿白衣头戴白帽的人站满了两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绝。

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常留社稷身。他就是海瑞,海口人民的儿子。椰树是海口的市树,椰汁滋润着海瑞的浪漫主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铮铮傲骨,对抗全世界。三角梅是海口的市花,梅的风骨锻造了海瑞的英雄主义,对正义的追求,对公平的呼唤,对尊严的向往,英雄的赞歌在天地间回响。

李德裕、李纲、赵鼎、胡铨、李光、苏轼......一批批被贬至海南的贤臣义士,虽万里投荒,仍不易其志,大兴公益,传播文化,培养人才。海口人民专门修建了五公祠、苏公祠,祭奠这些为海南岛的文化教育、经济发展做出不朽贡献的先贤。一众亭台楼阁相连,花木繁茂,圣祠叠翠。五公祠虽只有两层,仅高10余米,但它在世世代代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无愧于“海南第一楼”之称。

韧,柔而固也。这是历代先贤的精神传承和海口人民最贴切的品格特征。韧是一种修养,形变不折,履险如夷,千锤百炼,刚柔并济;韧是一种力量,落地生根,绝地求存,志存高远,无欲则刚;韧是一种境界,甘为人梯,负重前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固能炼钢,那是对黑暗最痛彻的恨;柔可绕指,那是对光明最深沉的爱。

遥对入海口的钟楼,承载着风雨和故事,记录着历史和变迁,安放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钟楼对面那些古旧斑驳的建筑群就是骑楼老街。大大小小三、四层高的骑楼建筑近六百栋,初步形成于19世纪20-40年代,多为返乡华侨借鉴当时的南洋建筑风格所建。这里的窗楣、阳台、栏杆等无不体现着印度、阿拉伯的独特风韵,而外墙体浮雕上精美的双龙戏珠、腊梅等中国传统元素也格外醒眼夺目。中外文化在这里浑然一体,竞相绽放。徜徉其间,仿佛能听见建筑的心跳。比起时间,更具意义;比起史卷,更有生命力。

如果说从钟楼凝视老街是对话历史,那么从万绿园遥望世纪大桥,便是眺望未来。置身于兼具热带海滨和生态风景园林特色的万绿园,蓝天、绿水、田园、高楼不再是对立而是融合,不再是相斥而是兼容。跨越海甸河的世纪大桥就在不远处,它如一只美丽的蝴蝶,承载着一个城市关于未来的梦想,振翅将琼北海岸线所积蓄的潜能向两翼延伸扩展,打造一个魅力无限的海岸线。

海瑞诠释刚强,先贤赋予坚韧,游子书写绚烂,劳动者激发活力。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谋生、扎根、繁衍、发展,一代代人共同滋养了海口的情怀,海口又用情怀将他们挽留。

猜你喜欢
钟楼海瑞小敏
常州钟楼:“老字号”的转型奋进路
“海瑞定理Ⅰ”的历史性反思
一起遛弯
夕阳下西安市区古老的钟楼绚丽迷人
论海瑞的“廉名”传播及历史启示
Reliability Sensitivity Analysis for Location Scale 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