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与质疑:整本书阅读的有效路径

2018-05-30 03:02张克中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阅读者过客野草

张克中

这节课,我感到很惊讶。一是扬州中学高一(2)班学生的认知水平超出了我的想象,二是他们的逻辑思维表现超过了很多高三的学生,三是他们的质疑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实在很突出。如果这个班的学生持续这么坚持学习语文,未来的收获是可期待的。

我具体说三层意思。

第一,这节课是由两个小组来交流阅读《野草》后的感受。我们知道,鲁迅先生的《野草》不是能随便说的。但是在这节课上,王舒成老师用“猜想”来解读这本书,高一学生的表现也让人很振奋,我个人以为“猜想”是一个很好的阅读路径。虽然诗的语言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但是只要我们建立在一定解读角度上的时候,“猜想”就是完全可以成立的。由舒成老师的“猜想”我想到了一个理论——伽尔默达的视域融合理论,这个理论说穿了,很多情况下都依赖猜想。视域,在英语中的意思是地平线。根据这个理论,作家眼中的“地平线”(视域)和作品成为一个客观东西之后所呈现的“地平线”(视域),以及阅读者看完之后所看到的“地平线”(视域),这三个视域之间如果能有一个好的融合的话,就能够实现我们努力倡导的好的阅读应有的两个向度:一是阅读者借助于阅读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从而把握作家的精神立场;一是阅读者让作品进入自己的精神领域并与作品发生互塑。我们将这种阅读称为理想阅读。如果从理想阅读角度去看这节课,我觉得在第一个向度上已经做得非常好了。第二个向度虽未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是它是取决于阅读者的年龄和阅读对象的具体特征,这节课的阅读者仅仅是高一学生,何况阅读对象又是这么深奥的《野草》。所以这节课更大的意义是让我们看到了高中语文教学和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更广阔的天地。另外,我们很快就要面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挑战,所有人都必须面对。从这三节课看,我觉得扬州的探索已经在这一方面走到了全省、全国的前列!

第二,學生在阅读《野草》的时候,所用的一些语言很专业。比如第一个学生在讲《秋夜》《影的告别》的时候讲到“一个自我与另一个自我的对话”,提到了庄子与鲁迅,还提到了虚无主义;第二个学生对“过客”的判断很好,“老翁”年轻的时候是一个过客,如今是一个守旧者,是一个绝望的人。过客向西走,是西方这个判断非常不简单;《墓碣文》一文,学生不懂就是不懂,但是在分析中学生对自我的阅读进行了一种否定。这些都是让人很惊讶的素质。最突出的是在今天的这节课上学生给我们展现了一种非常优秀的品质:陈述者陈述了观点,但是有人向他提出了质疑,陈述者进行了回应,回应得不理想,老师又进行及时的干预,但是提问者接着又对老师进行质疑。这是非常宝贵的课堂民主,也让我看到了做语文教师的幸福。

顺便提一个建议:教者还可以把自己放得再低一点,再退后一点。一堂语文课不一定是完整的,一节课只要启发了学生深刻的思考,哪怕是闹哄哄地结束,都无所谓。教者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表述想把课堂导向自己预先设计的那个途径,无可厚非,但是课堂上争来争去最终没有形成结论,也非常好!

第三个意思:整本书阅读对于所有的高中语文老师来讲,也是一个课题,是我们一定要面对的问题。整本书阅读一定不能在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中缺失。文选教材是必要的,但是整本书阅读是必须的。如何把一本书的阅读处理好,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途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办法,不应只有一种模式去解决,而应该是开放。

总体来讲,读前推荐,读中推进,读后分享,扬州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在这里我向扬州语文高研班表达我个人的敬意!谢谢!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整理人:扬州市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 骆强)

猜你喜欢
阅读者过客野草
小心野草
阅读者的春天
“青春阅读者”——教师读书会纪实
李建国:誓把“野草”变身致富草
挂职干部不能有“过客”心态
在凤凰古城我和烟雨皆过客
为什么有些人能成为终身阅读者
阅读者
我种了一棵野草
一束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