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风雨路

2018-05-30 10:48王渝生
科学大观园 2018年22期
关键词:科学技术科学世界

王渝生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深感“今日之时代,非科学竞争不足以图存;非合群探讨无以致学术之进步”。

早期留学生在西方直接接受着近代教育,他们不仅学到了近代科学技术知识,掌握了发展近代科学技术的方法,而且把发展近代科技社团的思想引入中国。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富有创新精神的国家,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五千年前,世界文明四分天下,中国有其一。两千年前,持续发展的古代中华文明和当时新兴的古希腊罗马文明,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交相辉映,那时世界文明两分天下,中国有其一。一千多年前,欧洲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而中华文明不断前进,在世界上一枝独秀,正如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所说,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华科技文明,从五千年前的世界四分天下有其一,到两千年前占世界半壁江山,到一千多年前在世界上独领风骚,直至近三五百年前仍名列前茅,可以说是一直居于世界前列。中国古代科技创新的代表性成就,是农、医、天、算四大科学体系和技术上闻名于世的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四大发明。

近代以来,西方出现了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产生了工业经济的文明形态,才把在封建老路上蹒跚爬行的中国抛在了后面。习近平指出:“科技革命總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而“近代以后,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我国屡次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从世界强国变为任人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我们的民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列强侵略、战乱不止、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的深重苦难。在那个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多少怀抱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理想的人们报国无门,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一条充满艰辛与屈辱,而又有奋斗与辉煌的曲折历程。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科学大量传入中国,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一直到辛亥革命,中国都在吸收西方科技成果。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是一次国家面临内忧外患之际,清政府中善于通权达变的官僚所发起的一次求“自强”的活动。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从“傲视蛮夷、泱泱大国舍我其谁”,拒绝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到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引进西方工程技术,仿造西方武器装备,创设近代工业企业,中国人终于睁开眼睛看世界了。

到了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深感“今日之时代,非科学竞争不足以图存;非合群探讨无以致学术之进步”。进入20世纪后,大批留学生在西方直接接受着近代教育,他们不仅学到了近代科学技术知识,掌握了发展近代科学技术的方法,而且把发展近代科技社团的思想引入中国。他们在1915年发起组建的一个综合性学术社团,也是民国期间最有影响的民间科学组织中国科学社,集资创办《科学》杂志,向国内介绍当今科学的进展。

中国科学社等民间学术社团创立以后,中国科学技术开始和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更为系统地融合在一起。1928年成立中央研究院,中国科学进入了建制化阶段。1930年代,中国科学发展出现了一个小的高峰,丁颖培育成功杂交水稻,茅以升设计建造钱塘江大桥,科技创新初露锋芒。1940年代,“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的力学物理学理论研究,侯德榜的联合制碱法等,都是当时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创新成就。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科技整体能力持续提升,一些重要领域方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如陆相成油理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青蒿素提取、高温超导、中微子物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纳米科技、干细胞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等基础科学突破;“两弹一星”、超级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高性能计算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移动通信、量子通信、北斗导航、载人深潜、高速铁路等工程技术成果,为我国成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习近平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同时我们要牢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

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抓科技创新,不能等待观望,不可亦步亦趋,当有只争朝夕的劲头。时不我待,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及时确立发展战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国科技界要坚定创新自信,坚定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做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跟上甚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主旨演讲中再次强调:“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公元前2世纪中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连接成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科学世界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