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突破式”阅读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

2018-05-30 10:48闵慧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课后练习要素教材

闵慧

统编本教材提出了“语文要素”这个概念。它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是课程育人目标在教材中的具体体现。从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出发,建构“要素突破式”的阅读教学样态,是落实语文要素的有效路径。“要素突破式”,强调教学以明确的语文要素为核心,以要素实践化为主要教学策略。

一、多向解讀,聚焦“要素突破”的核心目标

“要素突破式”的阅读教学首先应该明晰教学核心要素,每次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内容,这基于教师对教材全面深入的解读。备课时,教者必须经历以下两个层次的解读。

1.研读单篇,明晰“篇”中的语文要素

统编本教材采取“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架构的方式组织教材单元,在单元导语中明确提出本单元的核心语文要素,同时将语文要素分解成若干训练点,以不同的练习形式分布在课后习题之中,让一线教师对语文要素的把握更有章可循。因此,我们在解读教材时可以通过深入研读教材课后练习,将这一篇中的语文要素了然于胸,在此基础上合理地确定本课教学内容。令人欣喜的是,统编本教材在很多习题中采用图表、情境等方式呈现要素,不仅清晰明了,也为落实要素提供了学习策略。

以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为例看课后习题中呈现的语文要素。第一题:“朗读课文。说一说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朗读课文”是基本的语文能力,教材在第一篇课文中就明确提出,并且作为一项基本训练在每一课中都提出具体要求。“说一说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这是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在教材中是首次提出。第二题:“青蛙写的诗里有逗号和句号,请你圈出来。”认识逗号和句号,是语文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是让学生初步建立句的概念。第三题:“读一读。”这是积累的范畴,同时也渗透了积累的方法。这些习题呈现的语文要素都非常清晰,“说一说”“圈一圈”“读一读”这些提示又渗透了学习的方法。进一步思考,我们还会发现这些语文要素是相互交融的,比如认识逗号、句号可以和朗读训练结合起来。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某些要素整合在一个有机的整体里加以落实。经历了这样细致的习题研读,这一课中的语文要素就基本凸显在眼前了,这是后面精准定位教学目标的基础。

2.研读系统,把握“篇”—“类”要素关联

尽管语文要素是在一篇篇课文中散点呈现的,但统编本教材关注到了语文要素的前后关联性,将同一语文要素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地有序分布在多篇课文中。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有瞻前顾后,前后勾连的意识,连点成线,理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把握好同一目标在不同课文中呈现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要求,对重要的语文要素要整体地教、连续地教、有针对性地教。

如一年级上册教材对朗读课文这个要求细化成三个层次:第1课《秋天》的课后练习要求是“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第7课《青蛙写诗》要求关注逗号和句号,渗透句子的概念;第8课《雨点儿》就提出“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好停顿”。这些要求明显体现了从读准字音到读好停顿,再到分角色朗读的学习梯度。

再说提取信息的能力。一年级上册的课后练习非常重视学生在阅读中提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如《青蛙写诗》课后练习:“说一说,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项链》课后练习:“说一说:大海的项链是什么?”《雪地里的小画家》课后练习:“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它们画了什么?”《乌鸦喝水》课后练习:“说一说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着水的。”从提取单个信息到提取多个信息,从提取明显的信息到提取隐含的信息,从直接提取信息解释到灵活选择信息解释,要求逐步提高。

二、设计活动,优化“要素突破”的实践路径

笔者在听课调研中发现,很多教师把语文要素等同于知识标签,教学中对语文要素的呈现机械化、程式化,忽视学生主动建构、批判理解的过程。学习处于浅层状态,课文中隐藏的静态的语文要素没有真正转化为对学生个体产生意义的语文素养。“要素突破式”教学特别强调在学习活动中动态呈现语文要素,以此促进学生积极建构语文经验。因此,学习活动设计是要素突破的主要路径。

1.搭建学习支架,是“要素突破”的关键

如何在学习活动中有效突破语文要素?搭建学习支架是关键。在学生学习的瓶颈处、发散处、模糊处、进阶处搭建有情境、有任务、有策略、有技术的学习支架,能帮助他们在实践运用中把握语言规律,积累语文经验,形成语文能力。

我们看孙双金老师《开天辟地》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词语。(出示)

女娲补天  大禹治水  夸父追日  精卫填海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师:聪明的同学一下子就能发现这些词语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生:它们都是由神话故事演变来的词语。

生:这些词语中都有一个有神奇法力的人。

师:这个具有神奇法力的人就是神话故事中的神。你还发现神话有什么特点呢?

生:我认为这些词语都是说一个神去干什么。

师:词语中的规律被他发现了。前面讲主角是谁,后面讲主角做什么。中国有很多神话故事,你发现神话故事有什么特点?

生:它们都很神奇。

师:他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神奇。神话最大的特色就是故事神奇。

孙老师首先亮出六个经典神话的题目,以此为支架,让学生从不同的神话故事中发现、概括中国神话的特点。学生结合原有的阅读经验,进行了新的意义建构,这些特点是学生从这些经典故事中自己读出来的、悟出来的。学生对神话的特点有了感性的认识,而不是仅仅停留于概念、定义。掌握语文要素最好的方法不是规则与策略的直接传授,而是利用支架促使学生进行内隐学习,推动学生言语经验的建构,实现语感和语理的互促。

2.架设活动台阶,是“要素突破”的保证

要素突破式的深度学习形态召唤着教学结构的优化。活动设计时应聚焦核心要素,设计几个扎实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教学主线的统领下层递展开,使学习呈现出由认知、实践到迁移的渐进态势。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从学生学习的视角来构建的,结构层次清晰,学习过程饱满,学生学得充分,学习目标达成度高。

如我区一位青年教师教学《灰椋鸟》一课时,发现课文多处采用了“观察+联想”的描写手法。她以这个语文要素为核心设计了三个层递式的学习活动。

第一个学习活动:

师:作者在描写时不仅仅满足于观察,我们来看这个场景。(出示: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会合。)自己讀读看,读完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发现作者不仅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还加上了丰富的联想。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倾诉、呼唤、应和”等词语想象练说,感受到观察实实在在、联想精彩生动,正是这样的描写让声声鸟鸣充满

灵性。

第二个学习活动:

师:像这样“观察+联想”的描写方法文中还有几处。请同学们找一找,圈画出来,在小组里交流你的阅读感受。

学生交流,教师以练习补白的形式帮助学生运用“观察+联想”的描写方法。例如: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          ;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                     。

第三个学习活动:

选取校本读物中一组状物写景的名家散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赏读。找出“观察+联想”描写的段落,或谈感受,或朗诵,并推荐给大家。

三个学习活动始终紧扣“观察+联想”的描写方法这一语文要素展开,层层推进。学生首先在共同赏读中发现了这个语言奥秘,在分享交流中充分体验;接着在自读中再次深化体验,并在迁移练习中尝试运用;在拓展阅读中,由一篇走向一类,实现知识的迁移类化。台阶式的学习活动给学生创造了举一反三的运用情境,非常有利于语文要素的突破。

三、立体观照,体现“要素突破”的综合价值

语文要素是针对“语言建构和运用”这一维度提出来的语文关键知识和能力,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在显性的语言运用背后其丰富的隐性价值,它包括思维、情感、审美、文化等。全面观照语文要素的价值,发挥它的整体育人功能也是“要素突破式”教学的应有之义。

1.关注要素的多元共生价值

语言和思维、审美、文化等因素是相融共生的,需要协调发展、互为支撑、相互促进。“要素突破式”教学活动设计要以言语实践活动为载体,带动诸多素养和谐共生。其中,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彰显语文思维。

以薛法根老师《“番茄太阳”》一课教学片段为例:

师:下面几个同音字你会写吗?(出示)

盲童   忙碌   清脆   青翠

(生上黑板书写)

师:(指着“盲”字)失去眼睛,什么都看不见了,就成了“盲”人。(指着“忙”字)失去自己的心,一点空闲也没有了,就成了“忙”人。(指着“翠”字)仔细看这个“翠”字,看老师写。(范写了一个很大的“翠”字)看清楚了吗?仔细看一看自己写的“翠”字。

师:(指“清脆”与“青翠”)这两个词,同音不同字,特别容易混淆,一起读一读。

(生读)

师:(出示:一片      的竹林里,传来一阵      的鸟鸣声。)分别选哪个词?

薛法根老师的这个教学片段给我们的启示是:识字教学尊重汉字的构字思维和逻辑关系。他指引学生将汉字作为有意义、有情感、有文化的符号去思考、辨析、识记,在识字的过程中重视形、音、义的互求,这样的识字有利于形成字感,发展汉字思维。语言文字的掌握和运用背后是思维活动的发生与变化。只有高品质的思维才能支撑起高质量的言语表现。语文学科的思维是在言语实践的过程中,以语言和思维相结合的形式完善和发展的。这是特有的“语文思维”现象。这个例子让我们看到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其他各类素养间的关系亦是如此。站在素养共生的高度观照语文要素的价值,我们在活动设计乃至实施的过程中就能使教学过程立体起来,充分发挥活动的综合效应,让学生各方面的语文素养协同发展。

2.关注要素的动态生成特征

理想的语文课堂是流动的,思想的交流碰撞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生发点。“要素突破式”要求教学从单纯预设式走向动态生成式,充分利用教学中的差异、矛盾、错误等契机激发学生与语文要素间的深度互动,由此促进教与学的交互推进。

还是以孙双金老师《开天辟地》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

师:一个生命的孕育过程是非常漫长的,漫长而又神奇,这是我们古文的神奇所在。文章写得很神奇,你们再仔细推敲推敲,看看这一段有没有问题。

(生小组讨论)

师:你的问题是——

生:天地还没分开的时候,里面不全是水吗?一把斧头一把凿子就能把天地分开?真是神奇。

师:这是他的问题。

生:为什么盘古一醒来身边就会有一把板斧和一把凿子呢?

师:这个问题太好了,你再说一遍。

(生再说)

师:这就奇怪了,天地还没开呢,哪里来的斧子和凿子呢?我也有这个问题,看来我们是英雄所见略同。

生:里面混沌一团,哪里来的光呢?

师:天地还没分开,哪里来的微光?这也是我的疑惑。

生:……

(师相机引入另一个版本的故事,让学生找不同,说说喜欢哪一个版本,为什么。)

我们看到教师不断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超越课文进行深入探究。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文本不是封闭的,语文要素不是静止的,而是在充满挑战的学习活动中不断生成新的意义,并且和学生的原有经验深度融合。

语文要素清晰化是统编本教材编写上的重大突破,我们一线教师应该正确认识“语文要素”的功能和价值,并充分运用语文要素,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课后练习要素教材
课后练习中语文要素落实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部编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特点及教学建议——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与使用问题的研究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