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商的家教与家风

2018-05-30 10:48李广平
档案与建设 2018年11期
关键词:家训大王无锡

李广平

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明清以来,士农工商并驾齐驱,上海开埠之后得风气之先,经济发展超越苏州、常州两府,成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

无锡为何会在苏州、常州两府之间迅速崛起?回顾历史,涌现出一大批工商精英是彰显特色的主要缘由。这批精英在各行各业成为领军人物,由无锡而上海,由上海而江南,由江南而全国,由国内而海外,获得了当年流行的“大王”称谓:如“面粉大王”“棉纱大王”荣宗敬、荣德生,“煤铁大王”周舜卿,“桐油大王”沈瑞洲,“电池大王”丁熊照,“电气大王”祝兰舫,“丝茧大王”薛寿萱,“养蜂大王”华绎之等,他们成为锡商的杰出代表而彪炳史册。

在这批“大王”级的锡商身上,传承着无锡人的工商传统,承载着无锡人的工商文化。他们的行为举止、品德智慧,无不体现出家教家风的深深烙印。

本文仅以荣氏、蒋氏、周氏、唐氏为例,作一探讨。

“面粉大王”“棉纱大王”荣宗敬、荣德生

无锡荣巷是荣氏聚居地,源自山东,先贤荣子琪是孔子七十二贤徒之五十九弟子。荣子琪后裔一支迁锡后,耕读传家,人丁兴旺,在山南一带蔚成气候。

1870年代,荣宗敬、荣德生昆仲出生于荣巷,幼蒙家教,垂聆家训。三乐堂《荣氏宗谱》详细记载了《家训十二则》和训诫荣氏子弟格言数则。兹录家训三则,格言一则,以展示传统风貌和育人功效。

蒙养当豫

子弟是族中之根基。子弟出得好,族中便有兴隆气象;子弟出得不好,族中便有衰败气象。有志振兴者,宜急加意也。古人有胎教,又有能言之教,自小教起,立法周详,是以子弟易于成材。今俗之教子弟,上者教之作文,取科第而已,文章以外不知也。次者教之杂书算数、市井狙诈之计,以便商贾营生。下者溺爱过甚,任其游荡,先人之目未瞑,而嫖赌之资已空,甚至流为乞丐,饥寒以死者,往往而有。此虽子弟之不肖,抑亦父兄失教之过也。吾族中各父兄须知子弟之当教,又须知教法之当正,更须知教子弟之当豫。七岁便入乡学,读书多少,随其资质。渐长有知,便择端慤贤师日课而外,将孝悌诸故事时加训诲,再令习礼仪,务笃实,近正士,远小人。庶几先入为主,习惯自然。纵不能入学中举,就是为农为工为商贾,亦不失为醇谨之善人。

职业当勤

士农工商,所业虽不同,皆有本职。惰则职业废,勤则职业修,内可慰父母妻子依赖之心,外可免姗笑于姻里。然所谓勤者,非徒尽力,亦要尽道。如为士者,必须先德行,次文艺,切勿因读书识字舞弄文法,颠倒是非,造歌谣作,匿名揭帖等。为农者,不得窃田水,盗树木,欺赖租粮。为工者,不得作淫巧,售敝伪器皿。为商者,不得纨绔冶游,酒色浪费。其或越在四民之外,不士不农不工不商,茶坊酒肆游荡终年者,是为国家之游民,是为天地之废人。倘更有为隶卒、为倡优者,廉耻既丧,族中当共逐之。

节俭当崇

人生福分,皆有限制,如饮食衣服、婚丧喜庆,尽可从俭,不必奢华。一喜奢华,便有许多不受用处,况多费多取。至于多取,不免锱铢必较,惹人憎怨;且不免奴颜仆膝,仰面求人。是节俭二字,非惟可以惜福,抑且可以养品也。昔人有诗云: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到贫时忆富时。又俗语云:省吃省用省求人。言虽俚,可深思焉。

训弟子格言二则

子孙肯读书,能孝悌,做好人,行好事,人必曰:“此某父某祖之子孙也。”为善出自子孙,而名则归美父祖矣。为父祖者,岂不生色乎?若不肯读书,不孝悌,不做好人,不行好事,人亦必曰:“此某父某祖之子孙也。”不善出自子孙,而父祖则蒙被恶名矣。有此子孙,岂不短气乎?夫子孙而有贤者,诚能劝学好问,修德合道,与父祖以美名,亦可以为人矣,亦可以为子矣!

读书人家,不可轻弃书本。试看开店之人,偶有空间,偷看小说,自悔当初不读书,街坊上每见此等人不知几转回肠。况吾本分内事,可不朝乾夕惕,互相警戒。竟使子孙饱食暖衣,终日无所用心。且又群居终日,言不及义耶。时乎时乎不再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晚矣!

荣宗敬、荣德生受此家风教育,从小认真读书,以德立身,以诚经商,虽经挫折,砥砺奋进,终获成功。

从光绪二十七年在无锡创办保兴面粉厂起至民国十一年,兄弟俩在上海、无锡投资建造面粉厂12家,日产面粉8.6万包,占全国民族资本面粉厂总量的三分之一,因此获得中国“面粉大王”的称号。民国以来,兄弟俩看准棉纱行业,开办系列纱厂,“造厂力求其快,设备力求其新,开工力求其足,扩展力求其多,因之无月不添新机,无时不在运转;人弃我取,将旧变新,以一文钱做三文钱的事,薄利多做,竞胜于市场,庶几其能成功。”至民国二十年,纱厂拥有纱锭52万多枚,布机5300多台,年产棉纱30余万件,布200多万匹。故而兄弟俩又获得中国“棉纱大王”的称号。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俩成功之后,十分关心教育,在家乡创办了公益性的小学、中学,同时依然十分注重家教家风的传承。为了更好地教育青少年,培养荣家子弟,荣德生在1926年着手主持编纂《人道须知》一书。全书分孝悌、忠信、礼仪、廉耻、家庭、生活、自治、处世8卷,共7万余字。前4卷讲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后4卷讲不同职业、不同类型的人们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为人处事的常识和准则,条理清晰,循循善诱,入情入理,通俗易懂。《人道须知》问世后,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先后印过三版,免费赠送各中、小学和社会各界。2015年,《人道须知》重版,荣德生之孙荣智健在重版前言中写道:“这本书,比较集中地体现了祖父作为民族实业家的教育思想。时隔八十五年,《人道须知》得以重版,给这部旧文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这本书也可看作是祖父留给后代的家训,对父亲荣毅仁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如今无锡图书馆还收藏着一本他曾读过的第二版《人道须知》,封面上有他的亲笔签名和两方印章,书里面有他圈点和勾划的警句。父亲年少时代的一篇好文章、近几年被多种书报转载的《自策铭》,就是读了《人道须知》以后写出来的。”

荣毅仁写《自策铭》时才15岁,已立志自勉。他写道:“凡欲成大事业者,必先自立志。余作自策之铭,以自勉,且自克也。”

家教家风贵在传承,荣家诚信仁厚的家风代代相传。荣德生故居承德堂中堂高挂着一副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这是荣德生本人的座右铭。在承德堂右侧荣德生的书房里,高挂着“戒欺”二字匾额。荣德生将“戒欺”作为诚实守信的经营之道,一生信守不渝。“戒欺”也成为荣氏家庭的家训,做人的根本。

20世纪80年代,荣毅仁请邓小平题写“戒欺室”三字,高挂在办公室内,成为家风传承的真实写照。

“丝茧大王”薛寿萱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初夏的一个傍晚,无锡城中前西溪当朝新科进士薛湘家中又添一丁,取名薛福成,排行老三。

从幼年起,由于父亲常年在外做官,薛福成更多受到母亲的教育。母亲顾氏,秉持家风,“延师课子”,每晚让兄妹围坐灯下,读书写字,不得偷懒。平时课案,母亲常常以父亲和族中读书人为例,鼓励孩子们勤奋读书,又以《薛氏家训》和《顾氏家训》条规为内容,进行道德品行、礼仪行为教育。薛福成和众兄妹一起,秉承家风,寒窗苦读。“每归自塾中,必亲理其余课。寒暑风雨之夕,诵声至夜分乃罢。”咸丰八年(1858),长兄薛福辰乡试中举。来年春天,薛福成考上生员,成为秀才。正当他在科举道路上全力准备进士考试之时,父亲故去,太平军东进占领了苏、锡、常地区,无锡饱受战火摧残,人们四处逃命,薛福成一家逃至苏北宝应。此后几年,薛福成经受了战争的苦难,立志“济时艰而匡世运”,主张“经世实学”,为此他写出了《选举论》等政治文章。当得知曾国藩来宝应后,即把洋洋万言的《上曾侯相书》面呈曾国藩,受到赞赏,并入曾国藩幕府,成为曾门四弟子之一。

同治十一年(1872),薛福成将思考多年的治国理政的见解写成《应诏陈言》奏疏,其中善贤才、筹漕运、开矿产、恤商情、购甲船、练水师等建议,陆续被朝廷采纳。薛福成由此声名鹊起,受到洋务派大员们的重视,进了直隶总督李鸿章幕府。1879年,薛福成完成14篇共2万余字的重要论著《筹洋刍议》,系统阐述了富国强兵的理论和措施,震动朝野,有力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他呼吁的“工商立国”的政治主张和倡导的“官督商办”等具体实践,深深地影响了薛氏家族。薛福成将亲笔撰写的对联高悬厅堂:“情话悦亲朋,莫谈邑中狱讼钱粮事;交友择俊贤,愿识天下学问经济人。”要求亲朋子侄重识见、重实务、干实事。经世致用,兴办实业,成为薛氏家族的价值追求和家风门风。薛氏子侄为此矢志不渝,努力奋斗,终成大业。

薛福成长子薛南溟,光绪十四年(1888)中举,入李鸿章幕府,后任天津县、道、府三署发审委员,专理华洋讼事。光绪二十年,秉承父志,投身商界,在上海开办永泰丝厂,所产“金双鹿”丝获万国丝绸博览会金像奖,声誉日隆,销路大开。至20世纪20年代初,形成拥有5家丝厂、14家蚕厂的永泰丝业集团。在创办实业的同时,薛南溟悉心培养儿子薛寿萱,不仅课以学业,还授以家训家规。《薛氏家训》中,对于读书如是劝导:“天下事,利害常相伴。惟读书则有利而无害。不问贵贱、老幼、贫富,读一卷,便有一卷之用,读一日,便受一日之益。”薛南溟不仅循此让薛寿萱读新式学堂,还送他出洋留学,攻读经济管理。

1921年,薛寿萱在美国伊里诺思州立大学学成归国,继承父业,经营丝厂,锐意革新,培养优秀人才,培育蚕桑基地,选育优质丝茧,自营外销产品。1926年,薛寿萱发起组织无锡兴业制丝股份有限公司,控制了苏、浙、皖地区600余家茧行,形成了以永泰为核心的丝茧垄断集团。无锡开工的丝厂占江苏全省的92%,丝车设备占全省的95%,生产水平已超过上海、浙江、广东、安徽等省市,成为全国著名的“丝都”“丝码头”,薛寿萱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丝茧大王”。

无锡薛氏家族以薛福成、薛南溟、薛寿萱祖孙三代为代表的“笃学务实,经世致用”的家风,传承于世。

“煤铁大王”周舜卿

在无锡《周氏宗谱》中,家训家规、宗训宗规颇为完备。尤为突出的是把周敦颐的《爱莲说》通篇文章作为家训:“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晉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也。”这体现出周氏家族教育子孙要“出淤泥而不染”,具有独善其身的高尚情怀。

在《周氏宗规》中,周氏家族教诲子孙,做人首先要“敦大本”,尔后要“重道德”。

敦大本,即:“木本水源,人皆知身所自出……又云,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之,良不诬也。”意为: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天地大自然蕴育了人类,怎么能违背天道忤逆天理而做人啊!这样,不只是命运不会顺利平安,还要愧对众友亲朋,又会遭受灾祸。古人说:“子孙昌盛,百代不衰”,又说“躯干首先倒下,然后枝叶就会随着衰枯。”这话一点不错啊。

重道德,即:“凡人立身处世,必有所以自重而后人重之……若往事欺饰,专尚狡诈,譬犹驾舟无舵,行事无辖,其不至颠覆者几希?”意为:大凡人立身处世,必定要以身作则,德行垂范,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自古贤能者,以礼法治理天下,因此确立了制度规范人的行为。君子安于所处地位,努力做好应该做的事情,等待机遇的到来。所谓讲道德,就是要固守住做人的良好本质。善待别人,就能得到别人的敬重,合情合理地处理事情,就能顺利地得到解决。虽然没有将仁义道德挂在嘴上,只要身体力行,所做之事就没有不符合道德规范的。如果凡事文过饰非虚伪狡诈,犹如驾着没有舵的船,开着坏轮子的车一样,有几个没翻船翻车的?

周舜卿就是在这样的家教家风中度过了他的童年。清同治六年(1867),周舜卿随族叔前往上海,在同乡开设的利昌煤铁行当学徒。小小年纪,吃苦耐劳,勤奋学习。他每天要去浦江的洋轮上驳运煤铁,煤铁号相应发给菲薄的午餐补贴,他宁可挨饿也要省下一点,积攒起来作为学费,到夜校学习英文。每晚,他为省路费坚持步行到夜校学习,“风雨不辍,寒暑不间”,练就了较为流利的一口英语。学徒期满,成为接洽外商的店员。

在十里洋场,周舜卿不忘家训,“出淤泥而不染”,以德立身。一次外出收账,在路上捡到一张1000元的支票,他拾金不昧,找到了失主英商大明洋行的大班帅初。帅初很受感动,聘他到洋行当职员。1878年,帅初开设升昌五金煤铁号,为大明洋行销售钢铁器材,任命周舜卿为经理。帅初病故后,其儿子料理遗产,除取走盈利资金外,连店带货全部送给了刚满30岁的周舜卿。周舜卿独掌煤铁号后,以诚经营。不久,又投资开设了震昌煤铁五金号,一面销售洋商钢铁器材,一面经销煤铁原料,形成良性循环的进销链,生意日隆。又先后在汉口、无锡、苏州、常州、镇江、温州和日本长崎,开设多处煤铁分号,他被誉为中国“煤铁大王”。

周舜卿发家后,不忘家乡父老乡亲,在老街四周拓地百亩,开辟300米长的街道,兴建道路、桥梁和市房,开设店铺、作坊,又出资建造多所学校,捐资置田千亩,建造庄屋,开办义庄,创设敬老院,老集镇面貌焕然一新。1902年,这座新镇被命名为“周新镇”,意为“周家新建的街镇”。

周舜卿造福乡梓,却不居功自傲,晚年回归故里,仍然布衣藤杖,形若乡间老翁。一如周氏家训所云:“夫道德云者,非高瞻远瞩之谓也,但是率其天然之性葆其固有之。”

紡织业巨子唐骧廷、唐君远

晚清无锡以“布码头”著称于世。运河之畔的北塘地区店铺林立,一片繁华。出身于布商世家的唐骧廷,18岁从严家桥镇进城创业,与人合作在北塘开设九余绸布庄。

无锡唐氏耕读传家,其22条家规从为人处事到修身齐家,条理清晰,说教明了。序言曰:“家政者,所以肃纲纪也。使规矩不严,而条教不设,则后昆小子,曷由率从。谨取古今格言,兼本先人遗训定为家规二十二条,以为世世子孙炯鉴。”唐氏家规与众不同地单列了“定生业”一条:“居家必有治生之业,士农工商,皆治生业也。吾宗为父兄者,须量弟子材质,各治一业,不可听其游惰。”强调治业德行,“不可任意妄行”,“寡廉鲜耻”。并告诫子弟“尚勤俭”,致慎行。明令“如游手好闲,不务本业,纵欲猖狂,赌博嬉戏者,皆盗贼之阶也……唤入宗祠以责之。”

唐骧廷依循家训立业安身,注重德行,待客谦恭有礼,经营诚信有道。当时的绸布庄,售货都不标价,由店员与顾客讨价还价成交,常有欺诈顾客,引发纠纷之事发生。唐骧廷提出绸布行业要诚信经营,明码标价,并带头在九余绸布庄公开挂牌,表明价格,并且一律不还价。开始连一些顾客都感到不习惯,担心不还价吃亏了。九余绸布庄坚持实货实价,不留虚头,并主动替顾客量体断料,划算套裁,提供方便,用诚信和服务赢得了人心,赢得了市场。同行相互仿效,逐渐形成了明码标价的良好风气。

1917年,唐骧廷瞄准市场,与他人合资创办丽华机器织布厂,销售旺盛。1920年,又创办了丽新染织厂,重金聘请英国工程师汤麦斯主持漂染业务,并召回时在东吴大学就读的儿子唐君远,协助汤麦斯开发业务。唐君远很快掌握了业务,1925年担任厂长,在管理上多有创新。其中一项,便是把家训中的内容赋予时代特点,制定了厂训“智爱勤慎”,勉励全厂员工从四个方面一体执行。唐君远从国内外购进先进设备,使丽新厂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家纺纱、织布、染整、印花一条龙的全能工厂。数年间新品迭出,如“泡泡纱”“海昌蓝不褪色布”“九冥图府绸”“印花斜纹哔叽”和“协新不蛀呢”等,成为市场畅销的品牌,历久不衰。

唐君远儿子唐翔千在香港发展实业,取得成功后仍不忘家训。他说:“唐氏世代以勤俭为治家创业之本。余继承先辈遗训,兢兢业业,不敢稍有陨越。”又说:“一个家庭你只要看他的家庭作风怎么样,作风好,他的后辈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所以,身教重于言教。”

这就是唐骧廷、唐君远、唐翔千三代优良家教家风的传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名言,在唐氏家风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唐翔千在全球锡商大会上说:“锡商有一个特点,无论离家多远、多久,那份爱国之心仍在。”

猜你喜欢
家训大王无锡
无锡一棉
谁来当大王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无锡公交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虎大王
家训伴我成长
大王的生日礼物
《朱子家训》(四)
《朱子家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