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

2018-05-30 22:18于晓庆
档案与建设 2018年11期
关键词:城建档案局开发区

于晓庆

1980年仲秋,一门心思想做个国家实现国民经济翻两番宏伟目标所急需的经济工作专业人才的我,万般无奈地成了档案学系的一名新生,从此与档案工作结下不解之缘。38年来,我先后经历过“投身——回归——相守”三段心路历程,分别供职于区、市、省三级档案工作部门,目睹了改革开放中档案事业的发展变化以及取得的成就。

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我原本不太可能再与“默默无闻”的档案工作产生什么交集了。因从小受到母亲羡慕她的好些同事都有专业特长的影响,也因经过比较扎实的专业学习已对档案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更因受国家大力倡导干部队伍专业化知识化政策的感召,我自主作出了第一次重大选择,决定从已经学习和工作了五年多的首都北京调回家乡常州,满怀热情地投身于档案工作。

当同学们得知我要调离人们极其向往的北京,回到家乡工作,而且是到地级市档案部门工作时,他们都颇为不解,纷纷以不同的方式劝导我。特别是我最要好的黄姓同学,与我是多年的上下铺,也是球场上的好搭档,毕业分配回原籍地省档案局工作,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两次在信中劝导我,要珍惜留在北京工作的机会,言辞非常恳切。我虽也回信表达谢意,但终究没有改变主意,仍然调回了常州。常州市档案局便成了我供职的第一个档案工作部门。

当时的常州市档案局仅有12位在册正式工作人员,1900余平方米用房,馆藏76个全宗2.46万卷档案,每年利用档案资料3000人次左右。一个20平方米左右,加几张长条桌椅和两只吊扇的阅档室,一部桔黄色用手指拨动转盘的老式电话机,值班室的一台12英寸黑白电视机和业务培训用的一台卡式录音机,算是全局为数不多的高档办公设备了,工作条件和环境十分简陋。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想不到30多年后常州市档案局在册职工已增加到近60人,馆库总面积已扩大到1.4万平方米,馆藏已猛增到291个全宗130余万卷(含破产关停企业档案)、40多万件档案,每年利用档案资料多达1.5万人次。仅阅档大厅面积就达500平方米,配备了中央空调,有9台专供市民自行查阅利用开放档案的电脑。馆藏档案数字化率达到85%,成为全省首家市级数字档案馆和全国第10家示范数字档案馆。曾在全国地市级综合档案馆中率先通过国家一级档案馆考评验收,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当时全省唯一的国家级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更值得期待的是一座面积3.9万余平方米的现代化档案馆建筑,即将作为重要的地方文化标志,矗立在具有2500余年人文历史的龙城大地。

1992年10月,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已传遍神州大地,全国各地大力推进各类开发区建设,我完成了从事档案工作后的唯一一次短暂的“转身”,通过应聘担任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后来,我积极响应管委会鼓励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的号召,充分利用开发区各种体制机制优势,主动请缨领衔创办内地首家文件档案中心,带着难以割舍的情愫回归档案工作。就这样管委会文件档案中心成了我供职的第二个档案工作部门,我开始了数载亦管档、亦招商的经历。

当时的管委会文件档案中心没有一卷档案、一套橱柜、一间库房,区区的8平方米临时办公室是它的“发祥地”。刚开始只有我和一名同事两位工作人员,随着工作的拓展后又增加了一名临时借用人员。我们白手起家,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完成了管委会机关的建档工作,指导管委会各个部门配备了兼职档案员,制定了归档范围等业务规范,清理归档了积存数年的文件材料,建立了文书档案、拆迁档案、房管档案、外资项目登记档案等多种门类档案,积累起了管委会第一批档案资源,实现了开发区档案工作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与此同时,随着开发区区域范围的逐步扩展,我们及时跟进,对新划入乡镇的机关档案工作进行指导,组织开发并在开发区和乡镇两级机关推广使用简易实用的文档一体化软件,有效提升了档案管理水平,渐渐形成了赶超老城区档案工作的良好势头。

在工作起步阶段,我们也曾遇到困难和压力。当时我们的思路是:开发区拥有哪些经济管理权限,我們就要抓紧实施相应的建档工作,更好地为开发区建设服务。鉴于开发区具有市级规划审批权限,而且开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所以开展城建档案建档工作在当时成了当务之急。当然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建设项目应按投资总额的相应比例向城建档案工作部门交纳档案保证金,对我们开展城建档案工作也有不小的吸引力和推动力。正当我们着手城建档案建档工作时,市城建档案馆主动与管委会建设局对接联系,要求像其他城区一样由他们把开发区规划控制范围内的城建档案工作统管起来。

我得知情况后随即向管委会有关领导作了报告,请求帮助协调好文件档案中心与建设局的关系,并得到了建设局的积极回应和支持,确定由文件档案中心负责整个开发区的城建档案工作。后来市城建档案馆又直接与我们文件档案中心联系,协商开发区城建档案工作管辖问题。虽然我与市城建档案馆馆长一直都私交很好,现在仍然保持联系,但当时考虑到开发区规划建设的实际需要,并预见其未来长远的发展趋势,我还是以与规划审批权限相配套、方便服务开发区规划建设等为由,坚持由我们文件档案中心独立开展开发区城建档案工作。当然我也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即由我们文件档案中心负责向市城建档案馆提供所有建设项目的成套项目竣工档案资料。后来双方经过多次商议,并由市档案局协调后达成一致意见,并在市城建档案馆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终于把城建档案建档工作顺利开展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区级档案工作格局。

今非昔比,物是人非。20多年前不敢想象的事情,如今都变成了现实。随着常州市区划调整,在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基础上增设了常州市新北区建制,管委会文件档案中心相应增挂了区档案局(馆)牌子。当年临时借用的小姑娘现已成长为才干出众的“一把手”主任兼局长,在她近10年来的悉心谋划组织下,今天的文件档案中心各项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已有工作人员(含聘用制人员)20名,是初创时期的10倍;馆库总面积达3700余平方米,是初创时期的近500倍,而且规划面积3.8万余平方米的档案新馆已在建设中;馆藏各类档案34万余卷,已达到了县(市、区)级档案馆中等以上规模……自从离开自己亲手创建的文件档案中心后,每当得知它有新的发展和新的业绩,我都感到特别欣慰。

自从当年调回常州工作后,承蒙可敬的伯乐热心推荐,我曾有调省档案局工作的机会,还曾数次出差到省档案局办理公务,因而对当时的省档案局也有所了解,记忆犹新的是它较为艰苦的工作条件。两个办公室之间是一堵用薄薄的人造纤维板做墙体的隔墙,隔墙上有个不大的方孔,孔下方是一小块用木板支起的平台,上面放着一只隔墙两边办公室共用的电话机。有的办公室几张办公桌样式各异、高低不一,甚至为了保持面对面紧挨着的两张办公桌桌面处于同一平面,矮桌子的使用者只得将用报纸包裹好的砖块垫在桌子的腿下。

1998年6月,我拿定了沉下心来与档案工作相守到退休的主意,怀揣着一纸调令来江苏省档案局(馆)报到上班,省档案局(馆)成了我供职的第三个档案工作部门。当时的省档案局(馆)经过三年前的机构改革,实行局馆“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建制由二级局升格为一级局。院内办公大楼已修葺一新,所有办公室都换上了相同规格和款式的新桌椅、茶几及沙发,并都装上了电话和空调等设施,只是还没配备计算机。我在此之前四五年就已习惯了使用计算机写作,对没有计算机用来起草文稿稍觉有些不适,记得当时为了完成分管领导临时交办的全省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会议工作报告的修改任务,我只能到计算机中心使用机房中的计算机。原位于院外西北面省文化厅的旧楼已被拆除,腾出的空地已变成高十层面积一万余平方米的新库房大楼的建设工地,我有幸赶上参加开工典礼。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就到了整整20年后的6月,此时的省档案局(馆)有12个处室和两个下属事业单位,150余名在职干部职工;档案馆建筑面积1.5万余平方米,其中库房建筑面积0.7万平方米;馆藏607个全宗,档案91.3万余卷纸质档案、10.5万余件电子档案;近5年内共提供档案利用8.96万余卷,年均近1.8万卷;开放建国前档案16.12万卷、1.46万件和建国后档案10.33万卷……继1995年成为全国首家国家一级档案馆后,恰巧就在这个月的下旬順利通过全国副省级以上国家档案馆业务建设综合评估,多方面工作处于全国领先,整体工作处于全国前列。

回忆往昔,我曾供职过的区级、市级、省级三个档案工作部门,犹如我在过往“流离转徙”的人生旅途中停泊过的三个宁静温暖的港湾。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综合国力日益强盛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它们成了迅速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档案事业的三个缩影,其发展变化昭示了国运昌则事业盛。

猜你喜欢
城建档案局开发区
国企工匠——北京城建集团首届“城建工匠”事迹展示(三)
隧道股份城建置业瑞创谷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
对加强城建档案管理的相关思考
挤压还是带动:开发区FDI外溢对无开发区城市经济的影响
河南城建学院简介
全省档案系统先进集体名单(50个)
2015年度《云南档案》优秀通联组发行先进单位名单
开发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