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似”到“神似”

2018-05-30 10:48曹龙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普适性圆球自豪

曹龙

《开国大典》是一篇传统课文。单元“习作”提出了如下要求:《开国大典》中,作者把开国大典的过程和场景写得很清楚。我们也可以选取一个场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比如,班级联欢会,学校的一次活动,或者是电视里看到的运动会开幕式。写的时候要把场景写具体,写清楚。

一位教师借班上课,根据此项要求,安排了两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梳理顺序,了解内容,初步体会情感。第二课时则围绕 “阅兵式”一段展开教学,并设计了仿写学校运动会入场式的小练笔。

教学过程主要是在了解“写了什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怎么写”的。先让学生自读概括段意——写了阅兵式的过程。然后,再思考每句话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按出场的先后顺序,第2 ~ 4句用“接着是”连接,分别写了服装、武器、坐骑和人物的表情,最后写了观众和主席的动作及表现。如此教学,学生对如何写开幕式的队伍入场应该心中有数。随后,教师创设情境,出示学校运动会入场式的图片,让学生理清先后顺序,然后仿写。

这样的课堂教学,由课文内容到语言形式,由阅读理解到语言运用,由知识的认知到即时的转化,符合“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要求。课上练笔的时间虽不充裕,可结合的毕竟是学生自己的活动,按理说“写具体”“写清楚”这一要求总能达到。可是,多数学生的练笔并不尽如人意。随机找了一篇,能反映多数学生的水平:

盛大的校运会开幕了。开头是护旗队,他们迈着整齐的步子,手也摆得一样。他们一个挨着一个,像是机器人一样。接着是彩旗队,他们手里拿着旗子,眼睛里有的是庄严。接着是鼓号队,他们各个神采飞扬,眼里是激动和开心,他们衣装整齐,好像是训练有素的军人一样。

从学生的练笔情况看,对“有顺序”地写,都能达到要求。在写具体方面,也写了动作和表情,甚至还直接表达了激动、开心的心情。可读后总感觉言不由衷、言不及义。可能由于时间不足,观众反应部分没顾上写。

教似到位,练也精准,效果为何如此呢?而且这并不是个例,在平时听课的过程中,此类情形较为多见,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如何有效地提升阅读和习作之间的联系,并由读到写呢?

其一,仿写需要历练的过程

小练笔虽是仿写,可也并不是上手即会,也需要一个学习、体会、尝试、纠正的过程。就像写字的临帖一样,由不得平日的率性随意,信马由缰,总要被一些与自己不同的习惯做法所规限。即使语言“形式”易学易仿,但所写“内容”总是各有不同,即使大同中也会存小异,区别表现异同的过程就等于创作的过程。学步尚要蹒跚,习文岂能一蹴而就,一步登天。从读学写,模仿借鉴规范的语言,总要有个由形似到神似的蜕变过程,仅达到“形似”,就要耐得住寂寞,假以时日才有改观。达到“神似”更要反复揣摩,凝神聚力,修改完善。很多教师恰恰是没能意识到这一过程,也像对待习字临帖一样,浅尝辄止,一曝十寒,起初的模仿不能立竿见影,就轻言放弃。如果任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练习的次数虽多,可语言总在低水平徘徊。这可能是学生习作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其二,内容、形式须臾不离,密不可分

这一点恐怕较为重要。随着课标对语用的高度重视,教师们开始自觉地关注语言形式的教学。关注语言形式,目的是指向运用,指向运用是为了充分地表情达意。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可以设一个譬喻,要把材料组成一个圆球,才算到了完成的地步。圆球这东西最是美满,浑凝调合,周遍一致,恰是一篇独立的、有生命的文字的象征。圆球有一个中心,各部分都向中心环拱着。而各部分又必密合无间,不容更动,方得成为圆球。一篇文字的各部分也应环拱于中心,为着中心而存在,而且各部分应有最适当的定位列次,以期成为一篇圆满的文字。”这段话主要讲材料的组织安排,强调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各部分也应环拱于中心”“为着中心而存在”,如此,才能成为一篇圆满的文字。

我们不妨以“阅兵式”一段的教学为例。本段的学习,不但要体会出激动、自豪的情感,还要引导学生体会出各部分是怎样“环拱”于“激动、自豪”这一中心的。“齐步行进”“横列前进”“整整齐齐地前进”“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确实是当时队伍真实状态的描摹;“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也是当时激动心情的外显。除此之外,队伍也好,群众也罢,动作、神情等的表现应该还有可圈可点之处,甚至也如学生所写的“手也摆得一样”“像是机器人一样”,可这些作者为何不写?那是因为作者已经做了“剪裁”之功,“把所有的材料逐部审查”“而以是否与总旨一致为标准”。也就是说,仅仅让学生知道“写了什么”“怎样写”还不够,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由表及里,每句话都要自觉追问“为什么这样写”。体会出只有这样写,才最能“环拱”并表现激动和自豪心情。反过来讲,依序而列的“紧接着”的句式,其实只是“激动、自豪”这一总纲之下的分目,纲之不举,目则不张。中心这根总绳不得提贯,词句只是一堆相互缠绕的绳具而已。

正所谓不会有无形式的内容,也不会有无内容的形式。内容和形式其实须臾不离,密不可分,在“圆球”中“浑凝调合”。想得形式之真髓,必从内容的本源上去追溯。

其三,发现普适性之中的特殊性

从读学写的教学还有一种趋向,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往往要提炼出所谓的写法或是策略。如本段的教学,除了引导学生发现句子用“接着是”连接之外,还可以用“神态+动作+观众表现”的“公式”来概括。似在体现教学的由“个”及“类”,使概括的方法具有普适性。如此教学,确实给学生提供了一些路径,不至于茫无头绪、无从着手。可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不管是人物还是事件,在同中总会有小异,无视小异,就抓不住特点,抓不住特点,文章只能是不痛不痒,平平而已。本来以为只要按图索骥、照猫画虎,就可大功告成。可“暨乎篇成,半折心始”,搜肠刮肚成文之后,原來想到的内容只剩下它的一半了。前面学生的练笔之所以文不称意,也有此方面的原因。所以,概念性的策略方法可以提炼,但普适性中必须有独特性,才能使仿写甚至自己的习作生动具体。再回到本段的教学上,细读之后就会发现,在“神态+动作+观众表现”的普适性中又有其独特性。第一,写场面一般都讲究有点有面,可大型活动入场式,尤其是阅兵式,则要以面的整齐划一描写为主,而且需要从整体上表现,用远观的视角。具体而言,只能通过服装颜色的统一、武器装备的统一、动作步伐的统一来表现队伍的精神饱满、无比自豪。“雪白的帽子”“一个颜色的蓝制服”“一色红马”“一色白马”“齐步行进”“整整齐齐”“完全一致”。即使神态的描写,也要从整体表现上着力,并且透出自内而外的饱满的精神状态。如“挺着胸膛”“钢铁巨人”。相比之下,“手也摆得一样”“像是机器人一样”,虽写出了整齐,却有被人操控的感觉,有悖于激动自豪心情的自内而外。第二,通过学生的练笔,还有一点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无论是写人还是写景,叙事还是描写场面,都是为了充分表达情感,可充分表达情感绝不等于直露情感。虽是练笔,也要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含蓄的艺术,有如绘画,要讲究“不似而似”的效果。再有一点,就是要长短句相间,短句的不时出现,才会营造出那整齐灵动、前行推进的气势。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要素,学生才会关注学校运动会上入场队伍的服装一致,步伐整齐;才会寻找最能“环拱中心”的词句来表达心情;才会调整句子,形成一定的节奏。只有在仿写的过程中,经过一番努力,才能收获一篇较为“圆满”的文字,并通过多次这样的练习,达到仿中有创之新境。

(作者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

市东胜区教研中心)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普适性圆球自豪
艳丽的芍药花
一种普适性的加权热带气旋风场重构方法
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
一种普适性LED屏智能参数配置系统设计
摇晃发电小圆球
音乐教学中的普适性审美特征阐释
小人物笔记与普适性关怀——评匡瓢的中短篇小说
隆力奇 源自爱的自豪
垒不高的圆球
小猫(小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