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研究进展

2018-05-30 09:27高云颜培玲宋小娟王国强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发病因素主要症状防治措施

高云 颜培玲 宋小娟 王国强

摘 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实际生产,该文简要阐述了水稻稻瘟病病原菌、发病主要症状和发病因素,并介绍了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以期为提升我国水稻产量和质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水稻稻瘟病;主要症状;发病因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08-0062-04

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主,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更是国家实施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基础[1]。水稻除具有食用价值外,还可用于酿酒、制糖及其他工业用途。然而近年来,随着水稻种植集中化和环境气候的变化,水稻稻瘟病(又称稻热病、火烧瘟)频繁发生,导致我国许多地区水稻减产甚至绝收,给粮食安全带来巨大隐患。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水稻稻瘟病的主要症状、病原菌及侵染循环、发病原因、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简单论述,旨在减少稻瘟病对水稻种植带来的影响,为保障水稻生产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1 主要症状

水稻稻瘟病具有侵染部位多、症状多样化和危害时间长等特点[2]。稻瘟病的病斑中央呈灰白色,边缘呈显著褐色,且发病部位在潮湿的环境下会产生灰色的霉状物[3]。稻瘟病可发生在水稻的整个生长周期。根据发病时期和发病部位,可分为苗瘟、叶瘟(最为常见)、节瘟、穗颈瘟(危害最重)和谷粒瘟。

1.1 苗瘟 常发生在秧苗3叶期前,发生部位为叶片,一般由种子携带病原菌引起。发病初期,秧苗芽和芽鞘上会出现水渍状斑点,随后病苗基部变成灰黑色,病苗上部则呈黄褐色或淡红褐色,最终病苗卷缩枯死[4]。

1.2 叶瘟 发生在秧苗3叶期后至穗期,发病部位为叶片,一般在分蘖期流行,严重时,远望发病田会如火烧一般,水稻会矮缩如塌塘[4]。且叶瘟病斑的变化受品种、气候等因素影响,一般分为4种类型,即白点型、褐点型、急性型和慢性型,其中慢性型的危害最为严重[5]。

1.2.1 白点型 此病斑多发生在病苗嫩叶上,但实际种植中少见。初期病斑为白色圆形、不产生分生孢子。若环境潮湿、温度适中,病斑可转为急性型病斑。

1.2.2 褐点型 此病斑为褐色小斑点,多发生在水稻高感抗品种或植株中下部老叶上,且局限在叶脉间。很少有分生孢子产生。

1.2.3 急性型 病斑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外观呈暗绿色、水渍状。发病叶片正反面密生灰绿色霉层,但坏死和中毒部症状不明显。此病斑的发生预示着稻瘟病的流行。在低温或晴朗的天气,此类型病斑可转为慢性型。

1.2.4 慢性型 该病斑是叶瘟的典型症状,病斑初为暗绿色小斑后扩大为梭形或长梭形,中常有褐色坏死线,并向两头延伸。病斑外部有淡黄色晕圈,内部和中心分别呈褐色和灰白色[6]。病斑背面在环境潮湿下产生灰绿色霉层。当病斑多时,会形成不规则大斑,发病严重会致使叶苗枯死。

1.3 节瘟 常发生在抽穗后,多是营养、水分供给不良造成的。发病初期,在水稻茎节上产生针头大的黑褐色或黑色小点,而后小点扩大,导致茎节折断,穗干枯。若该时期防治不当,会产生大量瘪粒,影响水稻产量。

1.4 穗颈瘟 发生在穗颈、穗轴和枝梗上,病斑初期为暗褐色、水渍状小点,达到一定程度后形成黑褐色条斑。若在该时期早期发病则形成白穗;发病较迟或病情较弱时,秕谷增加,干粒重降低,因此米质差、碎米率增加[7]。

1.5 谷粒瘟 发生在谷壳或护颖上。病斑发病早时为中部呈灰白色的椭圆形,达到一定程度后,形成谷壳全为暗灰色的秕谷;发病晚时则为椭圆形或其它不规则形状,受害更严重,米粒变黑,些许谷壳上无任何症状可见,但受害的护颖为褐色,从而形成带菌的种子,成为第2年苗瘟的初侵染源[8]。

2 病原菌与侵染循环

水稻稻瘟病病原菌在无性态下为灰梨孢(Pyricularia oryae Cav.),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Magnaporthe grisea (Hebert) Barrnov.,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稻瘟病病原菌的有性态在自然条件下尚未发现。

2.1 病原菌 病原菌菌丝内生、呈丝状,具有分隔和分枝,初为无色后变为褐色。其在8~37℃均可生长,对干热和低温都有较强的抵抗力,最适温度为26~28℃。在谷粒组织内,菌丝在53℃经5min可致死;在病节内,55℃条件下10min可致死。

病原菌分生孢子梗不分枝,基部稍膨大,初期为无色,后变为褐色,向上色淡,顶端会陆续产生分生孢子。病原菌分生孢子呈洋梨形或倒棍棒形,无色或淡褐色,基部有脚胞,多数分生孢子会从顶部基部细胞萌发伸出芽管。芽管顶端产生紧贴附于寄主的附着胞,近球形、深褐色,附着胞产生侵入丝,侵入水稻组织内[9]。

病原菌分生孢子在10~35℃均可形成,最适条件为25~28℃,相对湿度93%以上,光暗交替一定的时间。在温度为15~32℃可萌发,萌发的最适条件为25~28℃、相对湿度达90%以上,潮湿多雨。大部分分生孢子在温度达到52℃,经5~7min可致死。

2.2 侵染循环 水稻稻瘟病病原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和菌丝在病稻草和病谷上越冬。当温度超过22℃,遇连续降雨时即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然后孢子借助昆虫、风、雨等媒介进行传播,孢子在适宜气候环境下萌发,侵入寄主的機动细胞或伤口,引起初次侵染,侵染后病斑上又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从而引起再次侵染。

病原菌的潜育期长短与温度有关,在适温环境下,叶瘟潜育期为4~7d,穗颈瘟为10~14d,节瘟为7~30d。另外潜育期长短还与水稻被侵入组织的生理龄期有关,被侵入组织越幼嫩潜育期越短[10]。

3 发病因素

稻瘟病病原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和菌丝在病稻草和病谷上越冬,次年产生分生孢子借助昆虫、风、雨等媒介传播至感染稻株萌芽侵入寄主,接着向周围细胞侵染,直至成为中心病株[2]。品种抗性、气候条件、病原菌源基数、栽培管理和防治科学及时性等方面都是导致稻瘟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猜你喜欢
发病因素主要症状防治措施
猪传染性腹泻的发病特点、主要症状与防控措施
中国劲酒缓解肾阳虚证患者主要症状的临床观察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康复疗法研究
神经衰弱的发病因素与心理护理效果分析
感染性眼内炎病因及治疗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