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究竟是怎么玩治理的?

2018-05-30 07:35
董事会 2018年4期
关键词:记账矿工开发者

比特币既是區块链技术的结晶,也是治理的成功。治理领域,一直是区块链技术最受推崇的应用场景之一。中本聪用9页的白皮书,组建了一个比世界前500名超级计算机还要大10,000倍的计算机网络、上百名开发者、数百万用户和数百家公司的多元生态系统,其系统派发的激励——比特币,市值最高达2390亿美元。

需要说明的是,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技术专门应用在治理领域,目前主要还是在区块链应用本身,最为典型的代表是比特币、以太坊、EOS、量子链、NEO等一系列应用(以下称“区块链经济体”)。与公司治理相比较,以通证经济为主要激励机制的区块链经济体,其治理模式是数字经济时代的一种新型生产关系,既不是英美的股权主导的市场模式,也不是德日的债权内部控制模式,而是一种利益相关者共识治理模式。

底层治理技术:共识机制

区块链经济体的治理包括链上治理和链下治理,而链上治理主要是通过共识机制完成,其本质是在一个分布式系统中如何通过一些算法,最后取得数据的一致性,即“在不能相互信赖的环境中创造出一个可信的系统”,是区块链治理的核心技术。共识机制主要有工作量证明(POW)、权益证明(POS)、股份授权证明(DPOS)、实用拜占庭容错(PBFT)、授权拜占庭容错(DBFT)等。而链下治理则与其他非盈利组织治理结构类似,大多数采用基金会的治理结构。

P0W,是网络上无数节点(矿工)竞争记账权,对某个特定数学问题求解(找出哈希值小于某个预定的数值),第一个求解成功的节点,在全网所有节点的见证下,完成一个新区块的创建 (一个区块的打包,记账),并得到系统提供的通知激励,比特币等所谓的数字货币类采用此类共识机制。

POS,权益证明就是在一段时间内节点愿意锁定的通证数量,节点以此可以获得相应比例的机会成为下一个区块的创建者而获得激励。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一种工作量证明,因为权益是一种“工作量证明”的证明。量子链、以太坊正计划过渡到此类共识机制。当前以太坊使用的是工作量证明机制,但预计未来会实行P0W和POS混合机制。

DPOS,与POS原理一样,通证持有者投票选出若干代理人节点,由代理节点负责验证交易和记账。EOS等采用该共识机制,另外其还包含一个合法绑定宪法,用于解决争端,以及一个基于股权权重投票产生的社区。

PBFT,是一种基于消息传递的一致性算法,即每个节点都向其他所有节点广播自己选票,每个节点都按照多数票的决议来执行,算法经过三个阶段达成一致性。

DBFT, 由权益通证持有人来选出记账人,然后记账人之间通过拜占庭容错算法来达成共识,是由国内的NEO在改进PBFT基础上创立。

不同的区块链共识机制,适用不同类型的应用。POW,这种共识机制简单粗暴,是通过数学和密码学来选举的方式,类似中彩票,在最初对每个节点显得十分公平,但是中本聪没有预见到,随着奖励的比特币的经济价值越来越高,出现了专门的挖矿计算机,最终变成了一场算力的竞争;POS与DPOS,是一种根据持有的权益(通证)来确定记账权,这就将记账权及信任寄托于一个区块链中通证持有手中,前者类似股东会投票,后者相当于董事会投票;DBFT是一种传统的一致性算法,本质上就是利用通信次数换取信用,每个命令的执行经节点间两两交互去核验。

对于数字货币、数字资产及虚拟商品等区块链应用,共识机制就可以解决治理问题,但是对于其他类应用,还需要更多的链下治理机制。

总体来看,区块链的共识机制,解决去中心化的信任和记账权问题,但没有现在公司制度中的治理机制完善;相比之下,任何一家公司有自己的公司章程,也有公司法,只是要国家级法院来保障执行和救济,而区块链则只需代码。

任何区块链经济体,在创建共识机制时,就是一个治理结构合计的过程,真正运行治理机制则是由代码完成,有确定性的好处。但是,任何共识机制都不是完美的,特别是链上治理,是一把双刃剑。

区块链的产权与激励:通证经济

在产权意义上,区块链系统是一种共享制,或集体所有制。

在大多数区块链经济体中,区块链系统(类似网络平台)是通过分布式的网络构建起来的,作为发起人及开发者,主要提供的是软件知识产权,对整个系统的产权安排是一种事实上的“共享制”,即开源模式,在后期逐渐以设立基金会等形式,名义上持有系统的产权。

对区块链各个参与主体的激励,主要体现是通证经济,以维持区块链系统稳定、更新和可持续发展。不同类型的区块链经济体激励机制不同,主要体现在采取不同的通证经济模型。

通证的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支付通证:等同于加密货币,是在现在或未来使用的,用于支付购买产品或服务的、或以货币或价值转移为体现的通证。二是功能通证:是在通过运用区块链技术基础设施,为应用程序或服务提供数字访问的通证。三是资产通证,用于代表资产,例如对发行者债务或权益的主张。如,资产通证承诺投资人在未来分享公司收益或未来资本现金流。这类通证类似于股票、债券或衍生品,实物资产在区块链上交易的通证也属于这一类别。需要指出的是,每种类型的通证不是相互排斥的,有时一种通证是混合类型的,资产通证和功能通证同样可以是支付通证。

区块链1.0,一个以实现价值传输、记账功能、存储的区块链系统。其通证经济是围绕如何发行在该区块链系统上原生资产而进行设计的,主要是支付通证,如比特币等,主要激励对象是“矿工”,其通证产生完全是取决于区块的诞生,交易的执行则收取相应通证作为费用,其他的参与者主要以持有通证的升值作为激励。

区块链2.0,一个产生数据、内容等数字资产的区块链系统。其包含了上一类区块链的功能,通证经济更为复杂。Steemit是一个新型的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在该平台发布内容后,根据用户的投票和评论等规则,可得到一种系统奖励代币Steem。

以Steem为例,其有支付通证也有功能通证,通证经济通过设计内置了三类通证,分别是“Steem”(STEEM)、“SteemPower”(SP)和“Steem Dollar”(SMD)。STEEM是Steem区块链上账户的基本通证单位,每年增加100%的供应,以每三秒一个区块的固定速率生成。每年生产的新通证中的75%将会成为“奖励库”,分发给内容创作者和内容鉴定者,15%会分配给既定通证的持有人,10%会被分配给见证者,即,Steem共识协议里的区块生产者(由通证持有者选举投票产生的见证人)。SP则拥有特定权利,如“1SP”可以视为STEEM池中的一个股份,可以投票确定记账节点;SMD则是一种稳定的资产,可以获取利息,可以单向转换为STEEM。

区块链3.0,一个基于物联网的链下资产在链上运行的区块链系统。其经济价值不仅仅系统本身,还充当了链下资产的重组和价值传递功能,其通证经济将对股份公司进行改造,并实现对人力资本和个人数据产权确权并通证化,因此会出现多种的混合类通证。

实际上,通证经济模糊了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开发者)、员工、消费者、供应商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边界,特别是对区块链系统本身的产权安排,让“剩余控制权”成为治理中的一大难题,实践中则通过“硬分叉”实现。

区块链分叉与链上治理协议

在区块链的治理实践中,有两个重要现象:一个是分叉;另一个是分布式自治协议(DGP)。前者在各个区块链应用都曾发生,而后者是量子链首次尝试。

比特币的共识机制是POW,治理结构体现在其共识机制中。在早期的时候,主要是技术驱动的,后来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治理模式。比特币的治理由一个名叫Github的面向软件托管平台上的一些开发者和社区成员组成。参与者提出一些对比特币修订(包括升级)的提案,“矿工”可以通过区块的额外信息表达支持或不支持某种升级。

在后期,比特币治理的主体,其最主要参与的是“矿工”,整个区块的创建和交易确人,即区块之链条的产生都依赖“矿工”;其他参与者,还包括比特币开发者(“Bitcoin Core”)和比特币持有者。在治理的目标上,是维护比特币系统的功能和比特币价值的增值。在激励机制上,比特币升值对全体参与者有激励作用,同时,“矿工”有预期的未来区块奖励,以及预期未来交易费用。在决策上,51%“矿工”的算力支持即可让某项提议或修改生效。在监督上,主要由社区监督反馈。

一些标志性事件,诸如比特币区块扩容、交易速度的提升等议题,都出现过极大的争议,主要发生在“矿工”和开发者之间,源于治理目标的不一致。“矿工”和各大企业希望比特币的未来是一个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并且是维持一个公开的账本,扩大区块限制,让更多的人自由参与进来。而目前的Bitcoin Core主张对比特币进行匿名化改造,把比特币这套公开的区块链账本彻底变成一套匿名的账本。

“矿工”和开发者之间形成了某种制衡机制,但作为比特币的持有者是无法参与决策的(在未流通的情况下,“矿工”是最大持有者)。“矿工”还有另外一个选择,就是可以用脚投票,选择不接受,而接受其他版本的比特币。

因此,比特币分叉便出现了,这可能是解决治理僵局的一种有效手段,现在被称为区块链分叉。

区块链分叉,是指因共识规则的部分或全部改变,导致原区块链分拆成两个各自独立的区块链,分为硬分叉和软分叉。硬分叉需要现有节点升级才能整合到新的硬分叉区块链;而软分叉是指现有节点不一定需要升级也可以整合到新的软分叉区块链上。因此,硬分叉意味着一条链分裂为两条独立的区块链,而软分叉是兼容的一种更新,开发者做出的修改往往是软分叉。

例如,由于“矿工”和开发者没有就是否扩容比特币的区块链达成一致,2017年8月1日,ViaBTC挖出了第一个区块,对比特币区块链进行了硬分叉,将区块大小上升到8M,由此也产生了一种比特币的复制版,叫做比特币现金(Bitcoin Cash,BCC或BCH),因为比特现金区块链复制了原比特币区块链上的余额数据,使得所有比特币区块链用户都获得了等额的比特币现金,就像母公司的股东,在母公司设立参股子公司后,间接拥有了子公司股权,只不过在区块链上,母公司股东直接拥有了子公司股权。

比特币的分叉,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导致整个比特币区块链的崩溃或类似公司治理僵局导致的公司动荡,如万科、国美、安然等公司治理事件,对市场都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区块链领域发生的因治理问题导致的分叉,确实有惊无险,重要原因是基于共识机制的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而不是股东利益或债权人利益至上模式。

有趣的是,分叉似乎又稱为一种新的融资手段,被称为IFO(Initial Fork Offering,首次分叉发行)。据不完全统计,包括目前位于数字货币市值前10名的比特币现金在内,比特币的分叉超过10个。

分叉是一种消极但有效的解决区块链共识治理的方式,但也有众多负面问题,如何实现区块链系统共识的自动升级和降低分叉对用户的影响,并且建立更有效的区块链的链上治理模式,量子链并提出了分布式自治协议(Decentralized Governance Protocol, DGP)。

基于DGP,区块链特定的参数可以通过智能合约进行更改,用户无需下载最新的客户端软件,即可实现升级。对量子链来说,每个可管理的区块链模块功能都设置了独立的DGP智能合约,让个功能模块有独立的治理、授权机制以及内置限制条件,并由智能合约控制。其官方对此描述为:

核心治理模式:即通过具有管理或治理席位的地址来对提案进行管理,包括对投票席位本身和普通提案的管理。

现在支持0,1,2三种类型的提案,分别对应:管理或治理席位增加、管理或治理席位删除、普通参数提修改。所有提案的设置只有具备管理席位的发送地址才有权限设置,具有投票席位的发送地址才能进行投票。

对普通类型提案的投票,首先要设计相应的提案;之后向社区公布更改提案,并收集相关反馈;根据社区反馈,对更改提案进行相应调整,并将该提案编写成一个智能合约,并部署到网络中;然后通过调用DGP-template合约的相关方法,把该提案设置为DGP-template管理的当前投票的提案;此时投票立即启动;具有管理或治理席位的代理者可以发送一笔交易给DGP智能合约,对该提案进行投票;若提案未获得足够投票,则该提案被否决,不执行任何修改;当提案通过,提案会更新到相应的变量保存,设计的新参数会在500个块之后生效,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孤儿块或分叉,钱包和区块链上的所有节点可以定时检查RLP储存器从而判断是否有新的更改发生。对于管理或治理席位增加和删除,提案的流程和普通提案类似,也是通过具有管理或治理席位的发送者投票来决定,不过当投票通过后可以立即生效。

量子链的DGP,借鉴了公司的决策事项进行分类表决,在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之间进行配置,并且通过智能合约完成。

不难发现,区块链这种基于线上共识机制执行的治理模式,在产权结构、治理主体、激励机制等方面,与传统的公司治理差别很大,其治理模式随着区块链应用场景的拓展,正逐渐在进化之中。

猜你喜欢
记账矿工开发者
逆流而上的矿工兄弟
财务自由第1步,从记账开始
The New 49ers
记账类APP
记账理财的好处有哪些
让手机帮你记账吧!
“85后”高学历男性成为APP开发新生主力军
16%游戏开发者看好V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