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抑郁远离孩子

2018-05-31 10:02刘华清张晓鸣
大众健康 2018年6期
关键词:婴儿青少年儿童

刘华清 张晓鸣

与成人抑郁相比,儿童青少年抑郁表现不典型,易被误诊为网络成瘾、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等。

李是我多年的心理学界好友,我们之间经常一起开会并切磋心理治疗技术。不久前的一个早上,她给我打来电话求助:“我妹妹9岁的儿子近一个月不愿意去学校上学,上课时脑子变慢且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吃饭没有胃口,入睡很晚,多数时间玩手机游戏或网络游戏。以前每周他都很乐意到我家玩儿,现在他好久都没来了。听说在家也常为小事发脾气。他有时说,人活着真没有意思,不如死了的好。”焦急的李问我:“我外甥到底怎么了?他原来的高兴劲儿哪去了?”

依据李的简短述说,我初步考虑李的外甥可能患上了儿童抑郁,我建议让家长带孩子尽快到专科医院儿童心理科求治。

小儿抑郁症发病率不低

人们可能会觉得,孩子还小,天真烂漫,不愁吃、不愁住,不需要为生计所迫,不需要处理那么多人际关系,不用想那么多复杂的人和事,不用完成那么多繁忙的工作和家务,没有大人那么多的压力……总之,没有理由抑郁啊!

然而,大量研究和临床都发现,儿童青少年患抑郁的比例很高,患病率与成人不相上下。在澳大利亚为12.1%;瑞典为11.4%;法国13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为10%。整体而言,抑郁障碍患病率约在10%。

从年龄上说,青春初期是抑郁的易发阶段,男孩比女孩发病会早1年至2年。在儿童心理门诊中,曾有6岁以下的孩子被诊断为抑郁。

儿童青少年最多见的抑郁症状为情绪低落、易激惹和精力减退,难以集中注意力或思考问题。12岁以上出现自责、无价值感的比率增高。

从性别上来说,童年期到青少年期,女生抑郁水平显著增加。整体而言,在青春期前,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青春期后,结果则相反。这与女生在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和由之带来的压力等有关。

所以,如果家有男孩,小学五六年级,应关注其情绪变化,是否有抑郁可能。女孩尤其要关注生理发育变化阶段的心理健康。

孩子为什么会抑郁

1.有家族史,后代患病风险增加。

从遗传角度来看,研究显示,有家族史的人发生抑郁症的概率约为正常人的8倍至20倍,且血缘越近,发病率越高。

父母表現出严厉惩罚、充满批评、拒绝和敌意,以及过度干涉和保护等,同样会导致或加重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为避免这种情况,父母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理解及情感上的温暖。如母亲对幼儿敏感性高时,能减轻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症状或降低患病几率。

2.父母教养方式与婚姻质量

从家庭因素来看,儿童青少年抑郁与母亲关系更大。如果父母心理控制力较差,对孩子的接纳度较低,常将各种愤怒、不满或抱怨归在孩子身上,孩子更易患抑郁。在儿童心理门诊中,常可发现小患者的母亲也正在接受抗焦虑和抗抑郁药物治疗。

如果父母婚姻关系破裂,孩子患抑郁的可能性更大。且女孩较男孩更易受父母离异的影响而出现抑郁。原本存在严重婚姻冲突的父母,如离异或分居,反而能减少孩子抑郁的危险性。分手两年后,这种危险度降低得更明显。如人们所言,父母双方如关系破裂,对孩子影响最小的是父母好合好散,影响最大的是父母的互相诋毁。

3.长期寄宿、频繁转学,会增加抑郁发生。

在社会支持方面,当儿童青少年感到缺乏同伴、老师和朋友的支持时,更易患抑郁。最常见的是缺少朋友、孤独感、在学校里缺少愉快感、和同伴关系差等。当特定原因导致生活环境的改变,如寄养、寄宿上学、搬家、转学等,儿童青少年患抑郁的风险也会增高。

值得注意的是,寄宿、转学等是孩子抑郁发生的重要诱因。临床心理门诊发现,孩子在3岁前被父母送到外地抚养者来就诊的更多。所以,孩子早年最好不与父母分开。

4.内向自卑是抑郁的不稳定因素。

在性格因素方面,依赖性高、低自尊水平、容易自我批评、自卑、性格偏内向、较孤僻、不愿与人交往、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缺乏独立性、缺乏进取心的孩子更易患抑郁。

在应对事物的归因方式上,有些倾向于把坏事件的原因归结为自身,甚至否定自己的全部,认为这种情况会持久存在。这样的儿童青少年更容易患抑郁。

5.太看重学习成绩易抑郁。

有很多孩子将幸福感和满足感完全归因干自己所获得的学习成绩。当成绩或排名达不到自我要求时,更易抑郁。

很多父母“望子成龙”,也给了孩子不少压力。其实,家长除希望孩子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外,更要加强对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和支持。抑郁的核心症状之一就是兴趣缺乏、乐趣丧失。现在学习竞争压力大,即使孩子在学习上差点,但他依然会有属于自己的那份开心和热情,这样能有效防止抑郁的发生。

6.体质差,情绪会受累。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身体健康水平低下的儿童青少年更易产生抑郁问题,且与健康状况良好的儿童青少年有极显著差异。

躯体疾病本身就对儿童青少年构成应激,尤其部分身体缺陷会造成或轻或重、或暂时或长久的影响。在躯体疾病的影响下,治疗疾病的过程严重扰乱了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生病的患儿会感到挫折或限制,与熟悉环境分离,更易自卑、不知所措、焦虑不安、孤立、没有归属感、对他人评价敏感等,且逐渐影响其自我概念的发展。

与成人抑郁相比,儿童青少年抑郁表现不典型,易被误诊为网络成瘾、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等。儿童青少年抑郁也常被认为是“成长的烦恼”,缺乏心理学知识的人会以为,给予引导和鼓励,青少年的烦恼期就会过去。

但临床案例显示,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的病情较成人更重,病程更长,发作时情感转折起伏更为快速且短促,部分发展为更为严重的双相情感障碍,症状缓解期短,对药物疗效更差,自杀率更高,整体社会功能遭受严重破坏,家人和社会负担更重。自杀已成为儿童青少年死亡的头号原因。

所以,一方面要早发现、早诊断儿童青少年抑郁;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要避免出現各种诱发孩子产生抑郁的因素。

早期母婴关系至关重要

婴幼儿期与母亲或主要照料者的关系,是人类个体最早体验的一种社会关系,也是建立和发展对他人及环境的安全感与信任感至关重要的基础。如果个体在生命早期遭遇到不安全的养育环境且得不到及时干预和治疗,则所形成不安全性的内部工作模式会导致个体的焦虑特质或抑郁特质,并会延续到青春期和成年期,甚至会贯穿一生。

研究发现,如果母亲与婴儿的分离成为一种持续性状态,婴儿常会感到悲伤,表现为紧张和退缩,甚至出现心理紊乱状态。母亲与婴儿间的依恋模式还被证实有世代传递的深远影响。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很难以跟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一旦要进入重要的关系连结中,他们会主动逃离。

每个婴儿天生都有向外与母亲联结的自然本能。新生儿的生存完全依赖母亲,且与母亲处于一体的融合之中,尚未发展出自己的疆界,因此无法将自己与母亲区分开来。个体化的过程是从婴儿期到儿童期,一点点累积疆界结构与身份认同而形成的,这需要时间才能从“与母亲一体”发展到“自己是个个体”。若在人生早期因为某些原因必须与母亲分离,例如,母亲产后不久即过世、母亲生病,或母亲因某种原因而无法长时间照顾小孩,抑或婴儿早产,必须待在保温箱中。这时,婴儿与母亲的联结就被打断。婴孩太脆弱尚未成熟,无法像大人一样有能力消化这种分离的痛苦,也无法吸收与转化这种遭遇的影响,于是会有惊吓与恐慌。他的心灵会开始用各式各样的屏障与补偿来回应。

受到忽视的婴儿会有哪些表现?儿童发展研究专家记录了这个过程。起初,他愤怒、绝望地哭喊,持续不断地哭泣,直到有一刻,他安静下来。但这安静不是因为婴儿感到平静或满足,而是他放弃了,不再试图得到母亲的注意。他退缩了,退回自我的内心世界。

孩子成长过程需要肯定与爱

被满足,被善待,被尊重,被呵护,是一个生命特别基础的安全体验,也是获得价值感的重要来源。当一个生命在幼年阶段可以被即刻满足,或者在表达自己欲望和需求时可以被成人理解、看见,他就会觉得自己的存在是被世界认可的,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和价值的,自己是很重要、特别的,是被世界恩宠的,是幸福美满的、强大的。

人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生活中重要人物的爱与肯定,这通常包括父母、师长。个人在人格成长中得到的爱与肯定越多,其人格冲突便越少,自信心越强,罹患抑郁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假如一个人从小严重缺乏母爱,也没有来自其他亲近的人与母爱同等的温暖和关怀,这个人就会产生“被爱的渴求”。

同时,由于缺乏爱,他将很难学会积极的社会交往。因此,父母要从小了解孩子的内心需要,要倾听孩子说话。如果父母只顾自己的感情需要,而不顾及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会感到很孤独。

父母认真倾听孩子的诉说,并回答孩子的问题,可以加深亲子关系,给孩子以安全感。父母还应注意孩子讲话的内容,并表达父母的理解和同情,不要对孩子的感情或意见武断地表示否定。给孩子以公正的评价非常重要,有些父母喜欢这样说,“你总是忘记……”其实,所有的孩子都希望父母不要总是讲缺点,这样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如果孩子确实要受到批评,也要私下悄悄地进行。父母要花精力去了解孩子对爱、尊重和安全感的需要,这样才能有效地与孩子进行思想、感情、生活体验等的沟通。

(编辑荆伟龙)

猜你喜欢
婴儿青少年儿童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婴儿为何会发笑?
婴儿喂养硬指标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
“六·一”——我们过年啦!
婴儿中耳炎与喂奶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