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汉双语铸成的“金珠”

2018-06-02 01:42
今日重庆 2018年4期
关键词:苗绣苗寨寨子

Article | Gao Weiwei Pictures | Zhang Shuo Interviewee

传统村落见证着农耕文明,保存着田园牧歌式的生产生活方式。如何对传统村落和农业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利用,留住乡土文化的根,不让农村成为记忆中的故园,是乡村振兴中一个重要的课题。秀山县梅江镇民族村,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苗寨,向我们诠释了乡愁一词。苗寨完好保存传统文化的同时,生活也随着时代增添了可喜的变化。一切和寨子的名字一样令人欣喜——金珠。

Witnessing agriculture civilization,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remains the idyllic product method and life style.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for us to preserve and utilize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agricultural culture heritages so that the roots of rural culture can be maintained. The Minzu Village, Meijiang Town, Xiushan County, a Miao Village with one thousand history,gives us a vivid description of homesickness. Her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well saved and many delightful changes take place. Everything is joyful in this village,just as its name “Jinzhu” indicates.

金珠苗寨,距离秀山县城38公里。汽车沿梅江河岸开往金珠苗寨,四周景色愈发秀丽。

“深山人不觉,人在画中居。”走进民族村,一栋栋吊脚楼溯溪坐落,掩映于茂林修竹间,层层叠叠。这里是重庆市唯一完整保留苗语的村寨,村民们相互间仍用苗语对话,保留着原始的风貌和礼仪。不经意间,就能窥见它千年前的影子。

唯一的“双语”学校 The Only “Bilingual” School

金珠苗寨建在山坳里,一条小河在寨子前流淌。村民们依山而居,太阳初升之际,云遮雾绕。山寨面朝贵州的山地,两山之间,草肥水美。寨子里,到处是参天大树。树下,一个个石头垒起的神龛,经年累月变成了青黑色。

苗寨的来历,一直众说纷纭,没有任何谱牒说明祖先的历史,村民们只知道他们是生苗的一支。然而民族村的历史,却鲜活地存在着。

我们在寨子入口处,听见学堂里传来朗朗读书声,那是我们完全听不懂的苗语。

走近后得知,这是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小学,已有65年历史,是重庆唯一一所使用苗语和汉语进行双语教学的学校。学校有6个教学班级,在校学生230人,其中苗族学生121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学校每星期开设7堂苗语课。苗文课上,学生们不分民族,人手一本苗语课本,从简单的问候语,到苗语拼音,学习并传承苗文化。

除了课堂,学校以苗汉双语教学为基础,进行了校园特色风貌改造,校园里处处可见“双语”文化。比如校门上“民族小学”的题字,以及“苗风”宣传墙上,都配有苗语拼音。

经过多年教学探索和实践,这所小学已经成了重庆东南部边陲农村小学的特色窗口学校,被评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验学校”和“双语教学特色学校”。

课堂内外的传承 Learning Culture after School

放学后,穿着苗族服饰的孩子们“噔噔噔”从桥上跑过,留下一串串笑声。一群老人在寨门口用苗语闲聊,见到生人,又转而说起了汉语,透露着对远方来客的友好。

距离校园不远处的村委会,是孩子们最喜欢去的“第二课堂”。那是一座古色古香的苗族干栏式风格的四合院。春日里的一天,走廊上阳光正好,几个苗族姑娘正飞快地穿针引线,孩子们趴在阅览室的软垫上,翻着书。

一到周末,孩子们便自发聚集在这里,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所有人都在期待着村委会举办的“周末大课堂”。在这个大课堂里,来自各个地方的志愿者,为孩子们讲授苗族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习俗。

不久前,专业苗语教师石胜良来到这里,为孩子们讲授苗语的组成以及单词的构成方式。石胜良有绘画功底,还给孩子们介绍了许多苗族传统图案的意义。在美院就读的苗族大学生,前来传授苗族传统的蜡染技术;修音乐专业的苗族大学生,则用苗族歌舞开启孩子们唱苗歌为乐,打苗鼓为悦的音乐生活……就连农村卫生安全常识、如何与陌生人打交道、安全用火常识等,都在这里传播开来。

孩子们对于周末大课堂的浓郁兴趣,让大人们也跃跃欲试。

活着的语言文化 Dynamical Language and Culture

在金珠苗寨,孩子们除了在课堂里学习到苗语,还有一本代代相传的“无字史书”在记录着他们的民族文字,那就是苗绣。“一出江西离了家,四十八站到长沙”,除了这句族人们代代相传的歌谣和交流用的苗语,苗绣也保存着他们对祖先的记忆。

杨秀燕是土生土长的金珠苗寨人,身怀烟丝绣这一濒临失传的技艺。她拿出几幅苗绣作品来,绣着最古老的蚩尤形象,无论多小的绣片上,除了雏鸟,所有的鸟都张着巨大的羽翼。“苗绣中的鸟是庇护着苗人的神鸟,它们用双翼将族人守护在羽翼之下,因此,神鸟的双翼一定要展开。”

她挨家挨户收集传统的绣片,找到了象征子孙繁多的鱼,象征夫妻和谐的鸳鸯,为老人祈福的长寿鸟等等。苗绣水波纹中,蓝色丝线代表长江,黄色丝线代表黄河,松木和蝴蝶代表着男人与女人,在这些图案里,记录着民族的历史。

每年四月初八苗王节,民族村的村民们还会身着民族服饰,表演神秘的傩戏、仙人合竹、上刀梯、下火海、打花鼓、赛歌、斗牛等传统节目,还有“拦门酒”、祭祖、打棒棒猪等特有的民俗活动,都在这里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猜你喜欢
苗绣苗寨寨子
民居摄影
苗绣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入寨出山 留住苗绣
苗绣
苗绣产业化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整个村子都“哭”了——追记富县直罗镇新寨子村第一书记孙小京
西江千户苗寨
“淳朴寨子”,一个品牌的形成——我在小山村里启动了“消费扶贫”
王芝藕
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