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实践研究

2018-06-02 10:46徐向东赵金龙
中国教师 2018年5期
关键词:中华育人传统

徐向东?赵金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实根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学校是传承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课程变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关键所在。在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融入学校课程建设刻不容缓。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课程体系的发展与成熟

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以“教育浸润生命”为核心理念,以“为幸福与高尚的人生奠基”为教育目标,多年来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实践创新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我们从整体出发,聚焦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生命成长,努力推进基础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立了“培育身心健康、自主理性、具有科学素养和艺术涵养、传统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的育人目标,构建和形成了以“生命浸润”为内涵的多元立体、开放和个性化的课程结构体系,并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1.融入學校课程目标的建构

教育浸润生命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育人目标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传统文化底蕴”的培育。我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的核心理念、育人目标和课程体系当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取向,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课程文化的底色,形成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融入和教学变革结构图(见图1)。

“立足本土、立足传统文化根基,放眼世界和未来,培育传统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是学校课程建设内涵宗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也将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作为重要融入点开展实践探索。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落实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提升学生学习品质和效益。在师生共同成长中,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新内涵。

2.融入学校课程内容的确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大部分,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基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和学校课程建设育人目标,我们将爱国、处世、修身三个方面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按照以下脉络进行相关教育:一是开展以“爱国情、强国梦、兴国志”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培养学生做有志向、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二是开展以“同理心、包容心、友善心”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培养学生做存善念、有爱心、讲文明、乐奉献的中国人;三是开展以“诚信观、规则观、荣辱观”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培养学生做有情趣、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各学段的侧重:小学低年级重启蒙、培养亲切感;小学高年级重认知、提高感受力;初中阶段重认同、增强理解力;高初中阶段重理性、增强自信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和覆盖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3.融入学校课程形式的设计

基于学校“生命浸润”课程体系类别的校本划分,我们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课程建设的四种途径(见图2)。

一是融入国家课程。主要是研读《指导纲要》和国家各学科课程标准内涵,理解和界定实施的价值目标,系统梳理各学科相关教育资源,探索相关结合点和融入方式,开展相应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活动。

二是融入特色校本课程(群)。主要是根据学校资源条件和学生兴趣爱好差异,充分利用学科拓展和兴趣活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题或特色课程如古典阅读、本草医药、武术太极、民族音乐等,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选课需求。

三是融入融合性实践课程。主要是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优势,选择特定资源或特定主题开展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活动,从而让青少年经历和体验传统文化,自主与传统文化对话,开阔眼界,培育情感、加强理解和认同。

四是融入校园文化隐性课程。主要是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园文化的精神和物质环境中,无论是校园布局修饰还是校园文化活动开展,都要突出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作用,发挥传统文化特有的育人功能,处处彰显学校对传统文化的关怀和

诠释。

4.融入学校教学方法的选择

“浸润”是我校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我校教育的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学校课程、深入学校课堂,需要借助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达成,其核心的教学方法是“浸润”式教学。

“浸润”式教学是指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创设特定的教学环境,使教学主体“泡”在便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教学环境中,逐渐渗透知识教学、技能培养和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教学方式。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浸润”式教学包括“创设情境—适时融入—循序渐进—协调发展”四个教学环节,对应的是“情境和氛围浸润—知识和技能浸润—活动和实践浸润—情感和价值浸润”四种实施方式(见图3)。

5.融入学校课程评价的制定

课程评价是教育质量评估的重要一环。基于我校以发展性评价为核心的课程评价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课程的制定要以培育学生传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为最高目标,重视被评价者的起点与发展过程,重视被评价者的差异及发展的多样性,并要重视定期回馈,以评价促发展。

以对学生的评价为例,课程评价内容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一是对学生文化情感价值的评价。主要是指具有文化自信,具备坚定不移的民族文化情感和民族精神,热爱国家文化, 始终不渝地传承和弘扬国家文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对学生文化知识掌握的评价。包括学科统考和中高考相关内容考查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技能的掌握, 包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心理,更包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态度和风气。三是对学生文化能力实践的评价。主要是指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能力如“慎独”“坚毅”等,用传统文化的力量来帮助自己规范言行、践行品德, 实现人生境界的提升,这一评价需要他人和社会评价的介入。

猜你喜欢
中华育人传统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